作为80后,虽然没有经历供销合作社发展如火如荼的年代,但从小到大,供销合作社一直与我相伴。它记录了我成长的点点滴滴, 承载着我未来的梦想。
少时成长的乐园
小时候,妈妈在老镇上开了理发店。理发店的对面,是镇上供销合作社下属的“商业总店”。一排弧形红瓦房,刷着水泥外墙,高大厚实,在沿路低矮的房子中显眼突出。每天,总是人来人往,很是热闹。
那时候的供销合作社,就如同现在的沃尔玛、大润发,诱惑无限,乐趣无穷。我常常端坐在马路边,看着对面进进出出的大人们发呆,或者馋着柜台里花花绿绿的糖果出神。有时候,招呼小伙伴们一起串到供销合作社后院,打开阿姨宿舍的电视机,津津有味地一看就是一下午。至今,仍记得勇敢的“葫芦娃”、超能的“奥特曼”,还有那聪明的“一休”。
供销合作社后院有一口老井,青石井沿的内壁布满绿苔。无聊的时候,便趴在井沿,砸下石子,看着水面溅起水花、倒影泛起涟漪。玩渴了,便抱着井桶大口灌水,甘甜直透心底。
大段大段的记忆定格在供销合作社的老房子里,伴随着我度过了青涩的童年……
而今生活的家园
90年代后期,老房子开始变得破旧老化,原本气派的水泥外墙开始吧啦吧啦地掉墙皮,厚厚的木门开始吱吱呀呀地响,阿姨们也一副懒洋洋的样子。镇上楼房接连拔起,个体小店如雨后春笋,供销合作社的门口好景不再。
之后,随着区划的调整,老镇撤销了,镇中心日益萧条,供销合作社的人气也愈发惨淡。外出上学后,供销合作社开始远离我的视线。直到有一次回去,发现那扇大门紧闭着,才知道供销合作社“没有”了,阿姨们下岗了。走进后院,恍若隔世。静寂的老屋,久未修葺;荒凉的后院,杂草丛生。
再以后回去,总禁不住透过铁栅窗格往房子里看看,望着木门上锈出一斑一斑绿色的大锁,听着里面木架子斜斜地在风中发生咣咣的声音,心底总会升腾起一点点说不上来的情绪。
直到有一天,对面的房子上贴上了拍卖告示。家人联合邻居报名参加了拍卖会,幸运中标。在工人们呼啦啦的拆卸声中,老房子结束了使命,原地盖起了小楼房,成了我的新家。
唯一留下了那口老井。虽然通上了自来水,但我还是喜欢老井水的味道,纯净甘洌……
此生耕耘的田园
大学毕业后,工作多年,有幸进入了江苏省南通市供销合作社,又一次与供销合作社结缘。
走上了供销合作社的工作岗位,远离多年的供销合作社在我心中又渐渐清晰。供销合作社肩负着服务“三农”的历史使命,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洗礼,又勇立潮头,脱胎换骨,以崭新的面貌、独特的职能参与到新农村建设、城镇统筹一体化的浪潮中。供销合作社建办的为农服务社遍布乡村,领办的专业合作社遍地开花,参股的农村连锁经营网络铺天盖地,绽放出了新的生命力。
随着基层供销合作社的恢复重建,许多老镇上废弃多年的供销合作社大楼也粉刷一新,挂上了醒目大气的供销公司标牌,竖起了巨大鲜绿的“合”字徽标。楼下的超市开得红红火火,旁边的农资店一溜儿长队,供销合作社又恢复了熙熙攘攘的景象。有时候看着家里的那口老井,眼前总会浮现出以前的老房子,场景清晰依旧。常常想,如果没有拆,老房子又会变成什么模样,是不是也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呢?
如今,供销合作社的春风已悄然吹起,而我也已成长为一名年轻的供销合作社人,传承着老一代供销合作社人的“扁担”“背篓”精神,奔跑在这片充满希望的“三农”田园上。我的人生终会更加精彩,一如老井里的水,荡漾着涟漪,甘醇而又惬意……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供销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