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安徽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金融扶贫的重要战略部署,切实加大对全省农商银行系统的指导推动力度,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重点,坚持问题导向,突出精准施策,切实发挥好信贷投放在推动精准扶贫中的先导和杠杆作用。截至6月2日,安徽农商银行系统已发放扶贫小额信用贷款余额76.91亿元,比年初净增60.45亿元,增长率达到367%,占全省扶贫小额信用贷款投放总量的98%以上,金融精准扶贫主力军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抓信贷政策宣传。针对广大贫困户不知道扶贫小额信用贷款“怎么贷”“找谁贷”“贷多少”“如何用”“怎么还”等政策困惑,安徽省联社统一制作了扶贫小额信用贷款“明白纸”,让贫困户“一目了然、心中有数”;各农商银行利用“乡镇有营业网点、村庄有金融服务室”的服务网络优势,通过“明白纸”的方式,将信贷政策和经办信贷人员的姓名、联系方式等内容公示到每一个营业网点、每一个金融服务室、每一个贫困村村部,并结合上门宣传、集中宣讲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精准扶贫的信贷工作措施和相关政策,切实把金融服务信息传导到每一户贫困户,确保“人人知晓、个个懂得”。
抓扶贫规划落地。安徽省联社制定了《全省农村商业银行“十三五”期间金融扶贫工作计划与实施方案》,把扶贫小额信贷作为首要工作,计划到2020年投放不低于150亿元,并按年下达计划、按月开展调度、每周通报进度。由于贫困县条件不一、基础各异,金融精准扶贫的目标、任务、重点也各不相同,安徽省联社切实指导各地农商银行因地制宜制定工作计划,坚持问题导向,摸清当地贫困户致贫的主要原因、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症结、推进金融精准扶贫的主要障碍,结合片区规划、资源禀赋等情况,针对性提出支持重点、工作目标和措施,逐片、逐户研究制定个性化金融精准扶贫服务方案,确保实现金融精准扶贫和自身发展的良性互动。
抓业务流程优化。安徽省联社要求各农商银行进一步简化贷款手续,缩短放款流程,提高办贷效率,实行限时办结制;对政府的风险补偿金未到位的,按照“扶贫贷款先行”原则,先行放款,风险金等事宜待政府资金到位后再行处理。有的行结合当地贫困人口现状,将扶贫小额信贷借款人年龄上限由原60周岁放宽至65周岁,超过年龄的亦可由家庭成员提供保证或由家庭中其他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作为借款主体。同时,各农商银行灵活掌握关于“借款人夫妻双方签字确认”的监管政策规定,对贫困户夫妻双方有一方因外出务工等原因不在家的,在家的一方先签字即可放款,另一方待回来后再补签字。业务流程的优化极大方便了有融资需求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申请借款。
抓目标分解考核。安徽省联社将投放目标细化到每个法人农商银行,法人农商银行进一步细化到支行网点和业务部门,层层签订“军令状”,形成扶贫小额信贷投放工作的责任链条,确保责任明确、分工到位、工作扎实;成立了由领导班子成员、机关中层干部全体参与的金融扶贫领导小组,实行班子成员包片、职能部门包行的“双包”责任制,农商银行也成立了相应组织。有的农商银行还成立了扶贫信贷事业部,抽调精干力量,实行专人、专柜办理扶贫小额信贷专项业务。同时,安徽省联社还把扶贫小额信用贷款投放工作作为农商银行经营管理综合评价重要指标,实施专项考核方案并进行动态监测通报,对干得好的、成效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对落实不力、工作不见起色的,加大约谈问责力度,做到奖惩并举、严格兑现。各农商银行也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考核,加大工作激励、层层传导压力,如有的制定考核办法将贫困户建档面、发放扶贫贷款面、帮扶贫困户数量、扶贫贷款金额等指标量化到行长直至客户经理等岗位,占其薪酬考核权重不低于20%。
抓服务模式创新。单纯救济式的帮扶只能解决短期脱贫问题,难以保证贫困户长期脱贫,只有把产业扶持起来,通过龙头企业、能人大户“授人以渔”,才能真正让贫困户彻底告别贫困。因此,安徽省联社和全省农商银行系统没有盲目地把资金发放到贫困户手中,而是按照“贷款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能人大户走、能人大户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思路,将信贷资源、优惠政策向具有脱贫效应的地方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和具体扶贫项目倾斜,先后探索出了“农业产业链模式”带动脱贫、“资金互助社模式”撬动脱贫、“扶贫小额贷模式”引动脱贫、“依托项目贷模式”拉动脱贫、“助学扶贫贷模式”牵动脱贫、“创新投融资模式”推动扶贫等一批各具特色的金融扶贫新模式,特别是以“分贷统还”和“户贷企用”的方式,将贫困户融进产业链中,真正增强了贫困户抗风险能力、加大了脱贫致富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