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助农增收顺势而为 由点突破联线成网

□ 本报记者 于璐娜 王 勇 白琦瑛

含山县绿野供销合作社夏收场景。 资料图
黄山市屯溪区供销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开展了资金互助服务。白琦瑛 摄

    2016年,在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综合业绩考核中,安徽省供销合作社再次获得省级优胜单位最高奖项一等奖,连续十年稳居省级社第一方阵。特别是在构建社有企业支撑的经营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无论传统经营领域,还是新兴业态;无论省社还是市级社、县级社,安徽三个层级的供销合作社都培育出了行业标杆的上市企业,在全国系统中可谓首屈一指。对于地处内陆经济并不发达的省份来说,这些成绩的取得显然离不开持续不断的改革。

    本轮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安徽虽然不是试点省份,但是系统上下推进改革的决心却丝毫没有懈怠。为稳妥推进改革,按照中发﹝2015﹞11号文件的要求,安徽省社领导多次强调,不要求各市县社在改革中面面俱到,也不追求一步到位,但是各地一定要坚持市场经济改革方向,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找准发力点,在点的改革上实现实质性突破,形成百花争艳的改革氛围,探索出为农服务创新发展的新道路,实现助农增收上出实效。再借助系统优势,将相关做法在全县、全市乃至全省进行复制推广,确保改革积极稳妥、有序有效推进。

    助农增收,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带着责任和荣耀,2017年1月16日,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农友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徐海波作为黄山供销合作社系统的一员,凭借从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创新经验,受邀走进中南海,当面向总理报告,为政府工作报告建言献策。

    由徐海波牵头的农友合作社,通过农户土地入股、企业现金入股、村集体管理入股、供销合作社项目资金入股的方式组建而成,在黟县山区发展2000多户社员,实行全程机械化操作,用全产业链经营的方式发展现代农业。

    起步阶段的合作社,财务信息、经营信息几乎完全空白,因此几乎不可能从传统金融部门获得贷款支持。为破解这一难题,徐海波的合作社加入了由黄山市供销合作社牵头成立的农业生产资金互助社。而黄山市社牵头成立这一互助社的目的也正是为了解决发展现代农业所面临的融资困境。有了互助社的支持,徐海波的资金难题便迎刃而解。再借助供销合作社农资、植保服务体系的支持,农友合作社不仅大大节约了统防统治的成本,也大大提高了种植的产出。

    1月下旬,从北京回到家乡后不久,徐海波就用行动兑现了供销合作社发展现代农业助农增收的承诺,对入股合作社的农民进行分红,仅水稻一项,村民们每股分红就有600多元。

    按照省社的部署和要求,安徽省各市县社在改革中,也都像黄山市社一样,将发展现代农业、切实助农增收摆在了突出位置。

    对此,马鞍山市含山县种粮大户李永龙的感受格外深刻。2016年,由于麦收时节遭遇连阴雨,虽然国家发布的小麦收储价为1.18元/斤,可是流转土地约2000亩的李永龙却只卖到了0.49元/斤。因为缺少烘干设备,粮食收割上来后,他就必须第一时间出售给粮商,稍有耽误即会出芽霉变、一文不值,此时,粮商自然要不断压低粮价。

    今年则大不相同了。因为有马鞍山市供销合作社和含山县供销合作社的出资参与和牵头组织,他们几个种粮大户联合成立了一家新型基层供销合作社——含山县绿野供销合作社,投资1600万元建起了粮食烘干、仓储设施,有了烘干设备的护航,尽管麦收时节雨水还是没少,李永龙家的小麦却都妥妥地按照国家收储价全部卖出了。

    为提高生产效益,增加种粮农户的收入,现在绿野供销合作社又在重点着手做两件事,一是尽快把粮食加工项目建起来,打通粮油产品的全产业链,创建自己的粮油品牌,获取更高的附加值;二是试点成立劳务合作社。

    所谓劳务合作社,也是应当前农村发展的需要而创立的。如今,农民进城务工所造成的家庭隔离的边际成本越来越高,特别是子女教育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对于那些没有专项技能的农民工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到了一定年龄后,部分农民工群体选择返乡,已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如果无事可干,没有稳定的收入,这些人就会对农村社会稳定造成冲击。”含山县供销合作社主任贺邦贵觉得,换个思路来看,这些返乡农民又将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宝贵财富。因为毕竟我们当前推进的现代农业还只能算初级阶段,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都还不够高,各项社会化服务也不够健全,各项农事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仍然比较高。由于务农劳动力的短缺,当前,绿野基层社的种粮大户们开展日常田间管理,全部采用雇工生产的方式。农事生产最重要的是责任心,而雇工管理不仅牵扯了大户们太多的精力,而且管理的效果也并不理想。

    既然一头是大量返乡农民工待业,另一头是务农劳动力短缺,为什么不成立劳务合作社,把合适的劳动力吸收到现代农业的生产中来呢?

    经过精心筹划和宣传,绿野供销合作社已经吸引了周边数十位返乡农民的关注,准备以劳动力的形式入股,一个全新的劳务专业合作社正呼之欲出。在这个全新的劳务合作社中,种植所需的种子、农资等各项投入全部由种粮大户来负担,返乡农民所要投入的只有劳动力,也就是用心做好田块日常管理。

    贺邦贵测算发现,每亩田地只要能产到1000斤稻谷,就能覆盖各项成本费用。因此,劳务合作社规定,产量超过1000斤的,种粮大户就和具体负责这个田块的劳动力五五分成。而依照当地正常管理水平,水稻亩产基本都不低于1300斤,这样,这位劳动力就能分150斤,按最低1元/斤计算,起码得150元,如果管理500亩地就是7.5万元。不仅如此,按照规定,种粮大户还要支付他们每人每月2500元的固定工资。这样算下来,管理100亩地,正常情况下,一年的收入就不低于4.5万元,管理500亩地一年的收入就不低于10万元。这远远比他们进城务工要强。

    把田间管理交给返乡农民来做,让回报和用心程度成正比,他用心了,种粮大户们就省心了,就能腾出来精力来,试种新品种、开拓市场打品牌。

    “我们总不能一直种1.3元/斤的水稻,永远停留在维持生计的紧张状态下!”一位种粮大户表示,解决了劳动力问题,他们也会用“工匠精神”去发展高新农业,“如果能做到每斤稻谷5元甚至10元,收入不就会翻倍了吗?”

    打造团队,提升系统价值

    今年4月26日,黄山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第一次代表大会顺利召开,与之相应的理事会、监事会管理架构也正式建立。

    “供销社历史进程中不同阶段状态的好与不好,根本上来看,都是制度安排决定的。”黄山市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刘邦铸认为,现在国家从顶层设计上,对供销合作社改革进行了制度性安排,省里又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只要抓住机遇,破除原有套路,顺应形势发展需要推进改革,供销合作社系统就一定能有更大的作为。

    因此,在本轮改革中,黄山市社坚决按照中央和省里文件的要求,破除原有套路,以市场化为导向,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推进供销合作社机关企业化改革,实现用人机制市场化,彻底取消供销合作社事业单位编制、取消供销合作社干部的参公身份、取消人员工资的财政供给,实行全员聘用制,以企业盈利水平和市场人才标准按劳取酬。

    刘邦铸坚信,供销合作社干事创业,团队的力量一定大于个人,系统的力量也一定大于团队。要干好黄山供销合作事业,市社首先要打造好自己的管理团队。

    2016年8月,黄山市社正式组建黄山供销集团。市供销合作社和供销集团公司实行管理体制、内设机构、运行机制一体化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全面试点探索职业经理人引进、薪酬待遇、成员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等一系列市场化手段。其中,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包括“海归”在内的36名人才已全部到任集团总部及所属企业。多年来建不起来的“三会”制度,也顺利地建立了起来。

    通过制度建设和管理团队打造,黄山市社投融资水平已由改革前年融资能力不足2亿元,发展到现在年融资能力超过6亿元。黄山供销集团以不足10亿元的社有资本,控制了超过30亿元的企业资产,并保持着持续盈利能力。集团将企业利润的40%用于开展为农服务,60%留存企业用于扩大生产做大做强。

    在本轮改革中,虽然黄山市社推行了企业化改革,而黄山所辖三区四县供销合作社因为条件不成熟,仍然实行参公管理。对此,市社也丝毫没有甩开他们、自己单干的意思,而是以资本为纽带,帮助他们打造为农服务的团队,充分发挥出供销合作社的系统优势。

    为引领全市系统发展,提升为农服务水平,黄山市社作为主发起人,向上联合安徽省社直属企业新力金融,向下联合黄山所辖区县供销合作社,成立黄山市供销农副产品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在所辖三区四县联合系统内种养大户和农产品经纪人,发起成立了7个县(区)供销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继而,按照“两级控股、双向参股”的股权组织结构,成立黄山市供销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由联合社依据《章程》对区县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资金互助业务,推出“茶农借”、“林农借”等地方特色服务产品11个。截至2017年4月底,全市发展社员6.6万余人、互助金吸收余额4.1亿元、互助金借款余额3.3亿元,累计发放互助金借款7.7亿元,户均借款25万元,扶持农业项目2000余个,成为供销系统上下联合牵头开展农村合作金融的新亮点。

    不仅黄山市社如此,含山县社在改革中同样也遵循先打造干事创业的团队,再依靠系统优势来提升发展水平的改革方针。针对基层供销合作社人才缺乏、老化严重,经营服务形势单调的状况,含山县社积极招揽年轻的大学生,积极利用年轻人的专业知识特长,开展起农化服务、畜牧水产养殖服务以及日用生活用品销售,并结合打造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全县范围内综合为农服务的服务网络。

    在含山经验的基础之上,它的上级社马鞍山市社及时总结经验,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起信息化便民综合服务体“信福小屋”建设工程。

    借鉴含山建设粮食烘干项目带动农民增收农业转型的经验,安徽省社控股企业辉隆农资集团旗下子公司目前也正在和各地供销合作社洽谈合作,希望以粮食烘干项目建设为抓手,深度参与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

    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要求,从具体事项上团队的打造开始,寻找改革的突破点,安徽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大变革,却也能像修建铁路一样,调动起了各地分段建设的积极性,再在上级社的协调之下,实现各层级社间产权、资本和业务联结,逐渐连成一条条线路,并在资源共享的过程中,组成四通八达的网络,发挥出系统的强大力量,实现改革的全面突破。

    各地亮点

    黄山市社

    成立黄山供销集团公司,市社与集团公司实行一体化管理,机关不再纳入市政府机关编制,实行企业化运营。 宿州市社

    成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积极探索土地托管新路径,努力搭建为农服务新平台。

    滁州市社

    积极吸纳种粮大户、致富能手、大学生村官等合作成立各类新型基层社,注册成立公司,与基层社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实行自主经营、分级核算、自负盈亏。

    马鞍山市社

    积极推进“信福小屋”建设受到市委、市政府肯定,并获市政府授予的“推进全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相关职能。

    含山县社

    牵头成立劳务合作社,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辉隆股份

    在全椒县襄河镇八波村流转土地2.2万亩,托管土地1.5万亩,托管服务面积5万亩,按照当地地形和土壤特点,将全椒示范园区划分为优质粮食生产、良种繁育、生态园林和设施农业四大功能区,围绕主业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受到省委书记李锦斌高度肯定。

    记者手记

    探寻和集聚综合改革的动力

    □   王勇

    采访安徽供销合作社系统综合改革的过程中,令我们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那些供销人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精神面貌。那是对生活工作状态深感满意的会心一笑,是对自己身为供销人的真心自豪,是对改革和未来充满了信心的坚毅眼神。

    从2003年开始,安徽省社就拉开了一轮改革的大幕,省社本级企业在改革中逐渐发展壮大,培育出辉隆股份和新力金融两家上市公司,无论是营收能力还是为农服务能力,在全国各省级社中都堪称一流。社有企业职工的收入水平也因此获得大幅提升。省社领导真改革、懂管理、出成绩的改革示范效应近在眼前,也让全系统各级干部职工对本轮改革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毋庸讳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经济团体里的每一个个体都有其自身的合理利益追求,供销合作社作为社团组织自然也不例外,供销合作社干部职工也同样不能例外。

    改革如果能够让一部分团体、个人受益,那么,这部分团体和个人自然会拥护改革、积极参与和推动改革。倒过来说,要让改革达到预定目标,就一定要找到激发人们参与和推动改革的内生动力,照顾到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合理关切。

    采访中记者发现,含山县社新成立的基层供销合作社中,主事的人几乎都是年轻的大学生。年轻人往往是具情怀、不世故的人群,但是他们也并非来自世外桃源,相反地,面临家庭和社会的压力还要更大。如果说一个人不求回报投身到农村奉献青春,或许还可以用情怀来解释,但是一群人自发地要涌向农村,就一定不止情怀那么简单了。

    含山县社正是诚心实意拿出资源和资金,搭建平台,支持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们借助供销合作社的系统优势来创业,才吸引了一大批有知识有志向的年轻人加入供销合作社的队伍,打造为农服务团队,在完善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体系中获取回报,实现个人价值。供销合作社平台上的事业和一片光明的未来就是他们投身改革的强大动力。

    同样,黄山市社推进企业化改革,取消机关干部参公管理,破除铁饭碗,如果干部职工不能获得更高的收入,怎么可能推动得了呢?事实证明,市场化改革不仅让干部职工增加了收入,也让黄山市社的社有企业大幅提升了收益水平,赋予了干部职工强烈的责任心。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6月,社有企业投资收益到账额为1432万元,而改革之前的去年同期,却只有226万元。

    安徽社有企业发展得好大家有目共睹。企业发展的好坏,还是要靠市场竞争能力来说话。安徽辉隆集团瑞美福植保公司,通过植保服务,数年来市场销售持续保持近30%的年增长率。其秘诀只有一条,向农民提供更好的服务。为了提高竞争力,企业上下从飞防服务到植保技术培训,总是在不断改进服务手段、提升服务能力,一线员工异常辛苦。当然,企业和员工的收入也要远高于同行。此时,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强大动力,也自然成了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强大动力。

    社会工作离不开情怀和奉献,但是抓经济则非得落实到切实可行的制度层面和具体的工作措施上不可。如果不能建立起充分挖掘推动经济发展动力源的制度,那么所有的情怀最终都只能沦为空谈。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让改革出实效,安徽的发展经验已经证明,我们必须要依靠制度的力量,探寻和集聚改革的动力,充分调动起各方面的改革意愿,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才能真正破旧立新,干出成绩,改出实效来。

    数说改革

    16个

    2016年11月9日,安徽省政府召开全系统综合改革推进会,深入部署推进供销社综合改革。目前,全省16个省辖市均出台了贯彻中发﹝2015﹞11号文件的实施意见和实施方案。

    12345行动计划

    安徽省社在对中发11号和省委25号文件认真学习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安徽省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的总体思路,即:坚持一条主线(为农服务),狠抓两个关键(密切与农民利益联结、增强为农服务能力),深化三项改革(基层社、联合社、社有企业),完善四个体系(组织体系、流通体系、服务体系、监管体系),实现五个突破(农业生产服务方式和手段、农产品流通服务、城乡社区综合服务、农村合作金融服务、电子商务),并将这一总体思路概括为“12345行动计划”。

    600万元

    为深入贯彻综合改革,安徽省社确定了3个市社、6个县社、2个社有企业作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并自筹600万元改革专项扶持资金,建立综合改革联系点制度,推动综合改革深入推进。

    1797.8万元

    安徽省社连续3年从社有资产收益中安排1797.8万元资金奖补新增的农民合作社

    5亿元

    为推动省、市、县三级联合合作,安徽省社特别设立了供销合作发展基金,首期募集5亿元,引导系统广泛参与,共同做大做强。积极探索联合社机关对社有企业的多种管理方式。

    1132个

    2016年,全省系统新建基层社190个,总数达1132个,覆盖90.6%的乡镇,实现销售总额526.98亿元、利润6.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47%、38.27%。

    5338个

    全省系统共发展农民合作社5338个,其中64个农民合作社成为国家级示范社。

    7.44万人

    全系统已发展各类协会385个,入会会员7.44万人。

    276.85万亩

    截至今年5月底,全系统已在26个县98个乡镇开展了土地流转、托管服务,流转、托管土地面积达276.85万亩,累计实现农业生产服务收入3.47亿元。

    23.6%

    截至2016年底,全系统共有各类经营网点65855个、配送中心571个、批发市场66个,流通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达23.6%,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不断深化。

    4家

    去年全系统共有社有企业1034家,其中上市公司4家、销售超亿元企业375家、利润超亿元企业5家。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