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适当地取代人工,是不可阻挡的潮流。机采棉技术亦如此。近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机采棉面积大幅增加,2016 年机采率达到72.9%以上。机采棉质量虽有所提升,但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相比依然有差距。
推行机采棉为大势所趋。如何从品种改良、提高机采适应性等方面提升棉花品质,改变一些人认为机采棉不如手采棉品质好的想法,使兵团、新疆真正成为国家棉花种植强区,备受各方关注。
近日,由新疆农垦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所长邓福军主持的《机采棉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在获得新疆兵团组织的专家检查验收后申报国家级科技进步奖评选。
中国农科院棉花所副所长、中国棉花学会秘书长王坤波表示:这一项目的研发推广,解决了新疆机采棉生产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对于确保国家棉花生产安全、增强棉纺工业国际市场竞争力,具有重大实用价值和推广应用前景。
新疆兵团已经成为国内最主要的
采棉机使用区域
“新疆作为我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棉花单产、总产和品质在全国一直名列前茅。但随着棉花生产管理定额和单产水平的提高,日益突出的劳动力短缺问题,成为棉花生产的一大瓶颈。”邓福军说。
机采棉的推广既可减轻劳动强度,又有利于规模化经营,达到降低棉花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从而推动棉花生产方式向现代化发展,对确保我国棉花安全、稳定新疆棉花生产战略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自1996 年率先引进进口采棉机开始进行试采和推广,新疆兵团经过20年的拓展,棉花机采率已达70%以上,成为我国最主要的采棉机使用区域。
“有的地区一味追求高产量,大量引进内地一些棉花品种。这些品种受气候、种植模式等多方影响,生育期偏长,机采后棉花强度、长度、成熟度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邓福军说,“机采棉技术除了品种问题,还有收获、加工等方面的问题。”
制定棉花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规程
极大促进了棉花稳产高产
随着棉花机采面积的逐年扩大,脱叶剂的喷施效果显得尤为重要。但什么时间喷施、喷施何种脱叶剂最好,依然不甚明确。喷施不对路,会造成脱叶效果差、原棉杂质多等问题,甚至影响棉花产量。
对此,项目组研发出棉花低温脱叶剂,并确定了国产低温脱叶适用指标。“通过实验,这种脱叶剂主要性能指标达到‘脱吐隆’等国外产品的同等水平。”邓福军说。
在棉花吐絮率为40%—50%时,喷施这种脱叶剂,到第20天时可使机采棉脱叶率达95%以上,非常有利于棉花的机械采收。日平均气温在15摄氏度至20摄氏度时,这一低温脱叶剂与“脱吐隆”相比,具有较明显的脱叶效果,解决了脱叶效果差的收获期关键问题。
“适用的栽培技术规程,能极大地促进棉花稳产高产。”邓福军说,新疆棉花种植历史悠久,而针对机采棉所制定的技术规范并不完整,甚至非常缺乏。利用3年时间,项目组编制出《新疆机采棉花品种》标准。
“通过品种比较试验及对育种技术人员田间调查,我们基本确定了株型、株高、分枝类型、脱叶率等12个指标,作为适宜新疆机采的棉花品种特性指标,属国内首次明确规范。”邓福军说。
邓福军说,应用机采棉高效技术标准,较项目实施前3年皮棉亩均增产4.94%,亩增加效益156.24元;棉花节本和增产两项合计实现亩增效248.34元,增加经济效益1.16亿元。这一项目最大限度地解决了新疆机采棉产业的关键性问题,效益已明显显现。
构建国产自走式采棉机
知识产权体系
提高棉花质量,必须从选育优良品种入手。
历经3 年攻关,项目组引进、筛选及创制种质资源27 份,创制新材料122份,培育出94份新品系参加新疆及西北内陆棉区等各类生产试验、区试、预试。
“通过大量研究实践,我们共审定‘新陆早67号’‘新陆早68号’等5个新品种。”邓福军说,另有一个品系——“塔10-1084 号”在参加新疆自治区2016年早中熟陆地棉新品种(系)生产试验时,通过了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专家的田间鉴定,今年将申报品种审定。
“这些审定的棉花新品种,吐絮集中、始果节位适中、株型紧凑。更可喜的是,对脱叶剂敏感、含絮力适中。大量实验证明,非常适宜机采。”邓福军说。
2014年至2016年,该项目示范应用推广“新陆早67号”“新陆早62号”等新品种210.5万亩,按亩增产皮棉10公斤、皮棉单价18元/公斤计算,新增经济效益3.79亿元,为新疆机采棉产业发展提供了品种支撑。
在很长一个时期,我国采棉机市场上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采棉机,几乎完全被国外企业垄断。国外采棉机价格昂贵,维护成本高,“五行”采棉机价格在190万元—200万元,“六行”采棉机在320万元—340万元。同时,采棉机维修、配件供应、技术服务等受制于国外企业,极为不便。
历时3年时间,项目组研发出国产化率高的自走式采棉机知识产权体系,完成了摘锭式采摘头国产技术平台,实现了采摘头国产化;取得了采棉机主机及辅助部件的11项知识产权,基本构建完成了国产自走式采棉机知识产权体系。
“打破国外垄断,新疆兵团已首次实现定型生产国产化大型、中型采棉机,形成了产品生产线。”邓福军说。
3年间,项目组研发的“三行”采棉机累计推广销售58台,企业实现利润1711万元,机具作业创造效益3712万元,种植户节本增效3712万元。项目组在6个植棉区示范推广适度规模下机采棉机艺融合技术,实现采收节本和增产收益每亩300元以上,累计示范推广植棉面积67万亩,创经济效益2.87亿元。
兵团第六师芳草湖农场农业公司副总经理徐为斌介绍:“2016 年,我们场通过实施棉花提质增效工程,棉花生产实现了“四增一提”,即面积、单产、总产、职工群众收入增加和棉花质量全面提升。团场三级以上等级的白棉达到84.9%。”
要提高棉花机采技术,一是统一棉花品种,要选择棉花株型紧凑、早熟、抗倒伏、高产、优质、对脱叶剂比较敏感的品种。二是要严格落实种植计划,要求各农业单位按泵站连片种植,统一管理棉田。三是坚持以促早熟为中心的棉花栽培管理措施,合理减低棉花密度,适时打顶、脱叶。四是严格执行籽棉收购杂质和水分控制在10%以内的“双十”标准,严格执行“车车检”“密码检验”“一试五定”要求,严把采收、拉运、入厂检验、试轧检测、卸花堆垛“五关”,落实“三丝”防控措施,加大棉花采收质量管理力度。五是在棉花加工上要与设备厂家全面开展技术服务合作管理,优化加工工艺,提高加工质量。
(摘编自《兵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