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6月1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科技进步是支撑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唯一途径
2017马铃薯高效种植与土传病害防治论坛在内蒙古召开
本报记者 崔海涛

    6月10日,2017马铃薯高效种植与土传病害防治论坛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举行,会议围绕土壤改良、品种选育、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等话题展开研讨与对话交流,为马铃薯产、供、销搭建交流平台。来自乌兰察布各旗县农牧局及各推广站的领导、国内农业科研院所与大专院校的专家、新型肥料企业的代表以及马铃薯专业种植户约400余人相聚一堂,共同探讨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之路。

    据了解,内蒙古是我国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基地,年种植马铃薯面积达到 1000万亩,其中乌兰察布市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400万亩,约占当地总耕地面积的40%,年产量440万吨,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地市级首位,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都”。但是,目前制约内蒙古马铃薯发展的两大主要环境因素是“寒”和“旱”,尤其是缺水直接制约马铃薯的生产。

    面对内蒙古以及全国马铃薯种植区所面对的客观现实难题,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所长王道龙在会议上表示,科技进步是马铃薯产业增产体质的唯一出路。他说:“如何发挥科研院所的作用,如何将科技成果产业化,以促进我国肥料产业向着‘生态、环保、绿色、安全’的方向发展,推进我国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这不仅是农业科研院所一直以来关注和着力解决的问题,也是农业供给侧改革与建立肥料绿色制造体系需要突破的瓶颈。我认为科技创新是中国农业通向高产的唯一途径,也是马铃薯产业的主攻方向。”

    乌兰察布市农牧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蔚米胜也表示:“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进行农业种植,不仅需要先进的种植技术,更需优良的品种、好肥料和科学的田间管理模式。”

    面对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困境,与会专家与企业代表纷纷献计献策。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李广存就生物技术与马铃薯品种选育作了报告。他表示,马铃薯要实现高产高效种植,品种的选育尤其重要,特别是通过生物技术进行薯种培育,对马铃薯优质高产具有重要意义。

    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国家马铃薯营养施肥专家樊明寿表示,马铃薯是内蒙古的传统作物,更是优势作物。内蒙古马铃薯主产区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雨热同季,海拔高,气候冷凉干燥,是马铃薯天然优势生产区。同时,内蒙古地势相对平坦,种植面积大,集中连片,适合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高水平、高级别的现代化种植在内蒙古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建明则表示,发展生态农业必须从土壤保健入手,那么土壤改良与修复应是根本途径,这也是生态农业发展对肥料产业发展提出的要求。

    另外,与会企业分别从自身的核心产品出发,为马铃薯种植户提供了全程营养解决方案,特别是微生物类产品受到了广大种植户的欢迎。

    会议通过专家与企业讲解,分别从育种、种植管理模式、土壤健康等方面向与会人员进行了阐述,解答了马铃薯种植户的种植困惑,阐明了马铃薯产业高产的发展方向。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