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纺织工业正处于转型升级时期,行业的运行总体保持了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发展势头。“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三品”战略的持续落实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都为行业营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整体趋稳的行业形势中,中国纺织企业亦在持续自主创新中稳步向前,向着智能制造、产业链延伸、产业融合、文化建设等方面转生,逐步提升着自身的实力与影响力。
河北清河:智能织造升级羊绒产业
“我要定制一件羊绒套裙,成分要10%的羊绒、90%的天丝,颜色要粉蓝色……”在河北清河县羊绒小镇,雪昆奴淘宝店工作人员马乐将个性化定制信息发给研发中心……2小时后,一件完美的羊绒服饰便成功下线。研发设计网络化、采购销售智能化、生产管理信息化……传统的羊绒产业竟可以变得如此时髦。
清河县工信局局长张海斌介绍,清河是世界最大的羊绒及羊绒制品集散地,年经销总量占全球四成、中国六成,总产值200亿元左右。近年来,清河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依托羊绒产业新优势和电子商务发展,打造“智能生产+智慧市场+柔性供应”的智慧产业集群,推动整个产业由“织造”向“智造”发展。“订单式生产既节省了时间,也消除了库存。”红太羊绒制品公司车间主管王晓丹说。
拿起手机轻轻扫下商标上的二维码,就可以查询羊绒衫产地、生产批次、工艺设计、品质检测等方面详细信息,清河县的浩丽羊绒制品公司呈现出该县羊绒产业依靠科技创新踏上“智慧之旅”的神奇魅力。
“我们建立了质量溯源体系,对从原料端直至终端成品销售全过程的关键节点实行质量过程管控,实施跟踪监测。”该公司董事长崔应国说,为了从源头把控产品质量,该公司形成了集养羊、分梳、制条到纺纱、织衫全产业链,并对每个环节实施全程质量管控。
为促进羊绒产业升级,清河县建立了品牌质量溯源认证体系,纳入溯源认证体系的产品,一品一追溯防伪码。“小小二维码,不仅能防止假冒伪劣产品,还具有宣传推介、交易购物等功能,消费者可以链接到产品商家线上官方旗舰店和实体工厂体验店、清河羊绒小镇等720度影像音频实景展示平台。”张海斌说。
同时,清河县大力实施智能织造工程,羊绒产业已形成完善的智能化链条:养殖环节已建立绒山羊辅助育种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智能化养殖;分梳环节已形成50余条自动化联合分梳机生产线;纺纱环节普遍采用现代化智能系统,新增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粗纺线140条;针织环节淘汰手摇横机,新增领先国际水平的电脑横机3500台;后整理环节采用数码印花技术,增强了羊绒制品的时尚感。这种全产业链智能化开启了清河羊绒产业的“智慧之旅”,实现了个性化定制生产和柔性供应链。
(宋美倩 闫秀贞)
山东青岛:棉企老厂房建纺织博物馆
本报讯 日前,从山东青岛纺织谷发展有限公司获悉,新迁移至纺织谷园区的青岛纺织博物馆将于6月底试运营。青岛纺织博物馆新馆在老国棉五厂老厂房的基础上改造而成,规划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新馆分为大师工坊、霓裳大道、会展中心、百年秀场、历史馆等9个特色场馆,通过实物展示、交互装置、触摸屏、地图等形式,展现“上青天”的百年纺织工业文明。
据纺织谷相关负责人介绍,青岛纺织博物馆新馆规划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场馆前身是建于1934年的 “上海纺绩株式会社青岛工场”,是青岛纺织历史的见证者。原先的纺织博物馆从天幕城旧址迁移入新馆,完成了纺织历史文化与珍贵工业遗存的融合。厂区内至今保留了诸多纺织历史元素,如建于1934年的连接胶济铁路大动脉的旧铁路专线桥、两座有80年历史的日式水塔、错落有致的锯齿形老厂房、红松房梁的大空间仓库等19处遗址景观,构成博物馆重要的景观旅游资源。不同于传统博物馆,纺织博物馆将整个纺织谷园区纳入工业旅游范畴,形成开放式布局,以一条动线串起园区场馆和各处景观。
据介绍,《青岛市旅游总体规划(2013-2020)》中提出整合青岛近代工业遗产,挖掘历史工业文化内涵,建立纺织、机车等工业历史文化博物馆。纺织谷以此为契机,在纺织谷启动博物馆产业建设,发展新兴工业旅游。上海、青岛、天津是中国近现代纺织业的主要发祥地,赢得了“上青天”的美誉,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的一个缩影。青岛纺织博物馆借助珍贵的纺织遗存资源,再现这段工业历史。纺织谷先后规划打造了九大特色场馆,其中,空调馆、消防馆、大师工坊、霓裳大道、会展中心、百年秀场、历史馆等8个特色场馆已全部完成,百年秀场等部分场馆去年就已投入使用。这8个已经完工的场馆,将在6月底的青岛纺织博物馆试运行时全部开放。纤维科技馆目前正在施工收尾,预计将于7月底建成启用。
青岛纺织博物馆建设已纳入市北区政府2017年重点推进项目库,定位于打造国内首家4A级纺织主题动线博物馆和纺织遗址公园,汇集文创、旅游、科普等多项功能。其中,1600平方米的梦幻秀场已经建设完工,去年曾经有多场时尚时装秀就在这个曾经的老厂房中举行,颇有时空穿越的感觉。历史馆则以文物、史料等展示“上青天”的纺织历史。该馆是整个纺织博物馆的核心展区,以中国纺织历史为主线,利用上海、天津无偿捐赠的实物史料和青岛纺织博物馆馆藏资料,重现当年纺织车间生产场景。通过影像、图片等形式展现“上青天”三地对国家经济的贡献,再现“上青天”的辉煌。
( 赵健鹏 冯浩)
山东淄博:纺织服装实现线上线下融合送检
本报讯 近日,从山东淄博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获悉,在当前“互联网+”大环境下,该市质监局所属淄博市纤维纺织产品监督检验所将构建新型检验检测平台,与其他检测机构建立合作共享业务机制,实现线上委托送检、项目咨询及检验报告在线查询,提供从源头到成品的一条龙检验检测服务,共同推动日用消费品“互联网+标准化+检验检测+质量品牌”建设。
纺织行业是淄博市重点扶持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淄博市纤维纺织产品监督检验所通过积极打造“互联网+标准化+检验检测+质量品牌”,加快推动互联网与纺织服装行业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通过“互联网+标准化+检验检测+质量品牌”,把检验检测、产品研发、质量管理、企业及产品信息与消费者形成高度关联,把“阳光纤检”专项行动贯穿到日常服务企业、服务广大消费者中。
早在今年初,淄博市纤维纺织产品监督检验所建立了“淄博市纤维纺织质量品牌网”,通过该互联网平台把承担的纤维及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纤维公证检验、纤维及纺织产品质量仲裁和有关单位的委托检验业务与企业和消费者形成了高度关联。该网站根据业务需要分为八大版块,分别为:新闻资讯、企业联盟、标准专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品牌建设、电商联盟和消费指南。每个版块都有专门人员负责,通过不断的更新补充各版块内容,为政府部门、企业和消费者及时提供各方面的信息。
该所还配套搭建起了“齐鲁质量品牌论坛”微信圈和“鲁中质量品牌”公众微信号,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为鲁中地区300余家纺织服装企业搭建了检验检测、标准检索查询、供求信息、品牌认证和质量报告溯源、消费指南等多项展示平台。
(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