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侍岭镇朱岭村的东方红农民手工专业合作社加工室内,社员们整齐有序地围坐在工位上,熟练地用喷枪、胶带等加工着圣诞树装饰品。由于是周末,留守的孩子也不时地在附近围观“演练”,其乐融融。
自从宿迁市宿豫区供销合作社把义乌饰品加工项目引进朱岭村,又牵头成立东方红农民手工专业合作社,社员们仅半月就加工圣诞树装饰品42000份,合作社首批盈余近万元。说起合作社的成效,宿豫区供销合作社党委书记、主任董聿国尤感欣慰,他说:“这只是东方红农民手工专业合作社5月12日成立以来挖到的第一桶金。我们要做的还多着呢!”
供销精神融进“三进三帮”
为响应宿迁市委、市政府“三进三帮”号召,2016上半年,宿豫区供销合作社挂钩帮扶朱岭村和佟庄村,积极地结合自身优势走进乡村,了解资源状况,帮助镇村理清发展思路;走进农户,了解收入状况,帮助农民就业创业增收;走进田头,了解生产状况,帮助农民发展高效农业。
朱岭村和佟庄村位于三县交界,距离城区较远,当地村民的致富思路还相对保守。如何实现“村增收、民致富”的双赢局面?宿豫区供销合作社相关人员多次进村入户,走访民意。同时,宿豫区供销合作社党委副书记、副主任闵艳多方联系,查找致富信息,先后带领26名村民代表三赴义乌饰品加工镇——睢宁县李集镇学习考察“李集模式”,摸索“侍岭思路”。
经过多次协商,宿豫区供销合作社和朱岭村党支部共同确定了以小饰品加工为致富项目,并以合作社模式进行具体运作,以此既发挥供销社合作的优势,又能最大范围地吸引当地留守村民共同致富。
小小手工织就共同富裕
小饰品加工简单易学,而且时间相对宽松,早上拿货,晚上交货;晚上拿货,次日交货。听说村里的手工专业合作社专门为村民找事做,省力又赚钱,当地村民都积极参与,首期就吸收社员53户。朱岭村低收入户吴月红还是合作社的“新手”,她说:“小饰品加工既不要本钱,又不愁销路。目前我手艺还不熟,虽然现在一天只赚三块钱,但也够买饼的了!以后熟练了会越来越多。”
据了解,东方红农民手工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118人,多为留守的中老年人,其中妇女又占大多数。为了最大程度让利于民,合作社第一批盈余的60%都分配给了社员,剩余部分除去成本,还有一部分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不少社员都说,自己拿一份,村里存一份,有进账也有预留。做这样的工作,我们高兴又放心。
为了加强联系,及时掌握动态,合作社还建立了微信群,不定期公布工作情况,了解社员需求、思想动态,并免费提供医疗、饮食、养老、教育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宿豫区供销合作社、朱岭村和佟庄村的村“两委”也全部加入其中。合作社还以首批社员为基础,成立“精兵强将”组,用这些社员的好技术、高收入带动和影响其他社员,有效保障加工任务完成的同时,激励村民共同致富的信心。
携手党建助力村社共赢
小小项目的落地,带来了皆大欢喜。既让宿豫区供销合作社和朱岭村、佟庄村的党员们工作有了更大劲头,也让村民生活更有奔头。
这其中,党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了解,在宿豫区供销合作社的引领下,“三进三帮”以村支部与合作社结合的方式呈现——村支部书记作为合作社理事长,吸纳村民为社员,宿豫区供销合作社驻村扶贫第一书记作为合作社监事长,监督合作社规范发展。这样,就改变了以前的“小老板赚大钱,老百姓赚小钱”。
有了党组织助力,东方红农民手工专业合作社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不少难题也迎刃而解。受宿豫区社党委委托,负责该村“三进三帮”工作的朱岭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杨来修介绍,今年4月是合作社的筹备期,社员们正进行试加工,由于对部分工艺流程不熟悉,一项次日早上应完成生产的计划眼看要泡汤。时间紧迫,社员们只能干着急。多亏村支部及时联系宿豫区供销合作社协调,宿豫区供销合作社立即和睢宁县有关部门联系,请专人连夜进行生产技术培训,及时确保了生产进度与质量。
据了解,下一步,宿豫区供销合作社党委和两个村党支部将进一步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我们将依托合作社成立救助资金,以帮助低收入户、困难学子、重病家庭渡过难关,还将采用社员累计积分等激励性机制,多措并举,把合作社的事情办好办实,让成员踏踏实实、轻轻松松得实惠。”身为东方红农民手工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来修和社员一样对合作社的未来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