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7年6月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发展飞防利器“空对地” 打好统防统治“歼灭战”

本报记者 陈元邦

    在过去的十多年间,航空植保尤其是植保无人机经历了从飞行表演到田间试验的重大转变,已能适用于农田植保作业并承担“虫口夺粮”的重任。航空植保这项现代科技对作物病虫害防治手段进行升级和改造,为急于转型升级的农资行业带来了新的驱动力。据统计,2016年我国有人驾驶的固定翼飞机、大中型直升机等在农作物上的总作业面积达3548.4万亩次,各地租用的植保无人机防治面积782.6万亩,航空植保在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中的重要性凸显。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航空植保高速发展的背后,监管缺失、专用药剂创制滞后等弊端逐步显现,业内人士纷纷担忧:若不及时解决,这些发展隐疾或将给航空植保这个新兴产业带来“灭顶之灾”。我国航空植保产业能否突破困境实现良性发展?又将为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带来哪些帮助?为此,记者采访了业内权威专家。

    告别“无人机无人管” 监管标准亟待出台

    据悉,当前全球农业航空发展迅速,在植物保护、森林防火、遥感测绘、耕地监测等方面具有巨大应用潜力,但我国在农业航空领域的起步较晚。从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农用航空建设”,到同年5月中国工程院31名院士正式向国家提出关于“加快推进我国农业航空植保产业创新发展的建议”,我国航空植保产业才正式进入飞速发展时期。“尽管在2016年我国航空植保产业进入发展平稳期,但同发达国家之间仍有很大差距。”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看来,差距存在的重要原因在于政府监管、产业标准、作业质量以及服务标准等方面均缺乏规范。

    与国内航空植保产业的无序发展现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外在无人机的管理上有着明确规定。据罗锡文介绍,在美国,联邦航空局为无人机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定;在澳大利亚,无人机是民用航空安全局管辖。为保证使用安全避免未知事故的发生,澳大利亚规定只能拥有民用航空安全局许可的无人机才能够被使用,且小型无人机必须达到可销售标准,大型无人机必须获得新装设备形式认可证书。

    “国外在农用航空领域的一些管理办法值得借鉴,我们应从管理、模式、标准、创新、应用、政策6个方面加强对产业的监管和保障。”罗锡文用6句话对产业的规范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一是要明确农业航空的政府主管部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和管理规范,实现政府对技术产品质量和作业安全的有效监管;二是要进一步探讨农业航空的发展模式,研究有人驾驶固定翼飞机和无人机以及其他形式飞机(例如动力伞等)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三加强中国农业航空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包括农用航空飞行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的技术标准,产品质量检测标准与质量管理体系,农业飞行作业操作人员岗位培训与资质认证体系,农业航空作业质量、防治效果评价和环境风险评估标准规范等;四是加强关键技术的协同创新研究,重点包括动力系统、飞控系统、防漂移防蒸发助剂以及喷雾系统等;五是加强农业航空技术的推广应用,保证安全第一、保证质量、提高效益、拓宽领域;六是要制定促进农业航空应用发展的相关政策,包括开放农区空域、简化审批程序、产业发展金融贷款和财政补贴等。

    加强专用药剂创制 提高航空植保效率

    航空技术应用在植保领域,是利用固定翼飞机的强大喷雾能力和无人机的机翼风场动力将飞防药剂以喷雾的形式喷洒到作物上实现防治功能,这对飞防药剂的选取、互配、创制等多方面提出了超高要求。可惜的是,目前国内航空植保领域在飞防药剂的选择上还是以常规的机械作业药剂为主进行稀释喷洒和混配结合,而在专用药剂的研发上稍显乏力,尤其是某些无良商家因为对航空施药技术的缺乏,直接导致“只能喷水而不能喷药”现象的出现,让航空植保的防治效果和效率备受消费者质疑,专用药剂、助剂正成为产业发展的两大瓶颈。

    “飞防二字,飞是手段而防才是目的。”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袁会珠坦言,飞防作业不是表演赛,而是一场关于病虫害防治的歼灭战,对于农民关心的防效不稳、治虫不死、除草不全、作物要害等均是飞防作业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当前市面上销售的多数传统人工喷雾设备在使用中并不适合航空作业。”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教授宋宝安等专家团队经试验表明,静电液剂、超低容量液剂能满足航空高效植保要求,首选的农药剂型应以油剂最好,其次是乳油和水乳剂。

    袁会珠表示:“与常规药剂相比,飞防专用制剂的要求更高。常规农药制剂一般稀释200倍,而飞防药剂只稀释2倍、5倍,由于加水量多又有搅拌装置,常规农药地面喷雾悬浮率达到80%就可以,而飞防制剂的悬浮率的要求一般要达到95%。”袁会珠还认为,对比地面施药,航空植保的施药风险更大,建议作业时选择毒性较低的农药产品,容易堵塞喷头的剂型要避免使用。在日本,所有合法的上市药剂都需要在原有农药登记的基础上再追加飞防专用登记,有利于航空植保的长远发展。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吴学民认为,飞防制剂的研发需要考虑几个条件:一是能够适应低稀释倍数,且稀释后稳定性高;二是固液体系的固体粒径要小,避免堵塞喷头;三是雾化效果好,能够有效地防止液滴漂移、挥发;四是界面性能良好,易于沉积、润湿、铺展、渗透和吸收。

    为了更好地保证飞防喷雾的防治效果,飞防助剂的添加提供了很大的保证。河北威远全程植保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建芹表示,添加助剂可以增加雾滴的沉降率;增加细小粒径雾滴的比率,减少漂移;同时减少药液在喷洒过程中由于高温、风场等影响而挥发加快;增加药剂在作物表面的附着率、展着性和渗透性,让作物更好的吸收。

    航空植保砥砺发展“立体式”防治时代到来

    经调查了解,业内人士一致认为,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新型经营主体的涌现,具有作业效率高、节水节药环保优势,以航空植保机械为代表的产业需求越来越迫切,航空植保将成为我国农业发展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从多方面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助力。

    一是催生一份体面新职业的诞生。从传统的人背机器到航空植保的人机分离,病虫害防治正由传统的一家一户逐步向专业化统防统治迈进,规范化、规模化的防治组织得到快速发展。由此催生了飞手这个新的职业。据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农药与药械处的数据显示,我国无人机生产企业超过400家,其中大部分均涉足农业植保领域。厂家、植保部门、新型为农服务主体等成立的飞防队、打药队等组织多达8.8万个,初步估计飞防手的从业人数预计超过5万人。

    二是为农资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驱动力。近年来,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导致农民在田间的投入积极性不断下降。农资经销商受此影响赊销困境加剧,外加市场产品趋同化严重,生存步履艰难。航空植保作业率高,能够大量节省劳动力成本,且针对一些复杂地形,作业更为便利,为农资经销商从传统的产品销售向服务商转型提供机遇。而专业化的航空植保更好地针对作物、区域和理想效果为农资企业提供了产品创制空间,打开拥挤的市场竞争局面。

    三是为我国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排忧解难。航空植保的快速发展和我国耕地流转速度加快相辅相成,高科技的打药技术和规模化土地管理相结合能够很好解决我国农药减量施用的难题。当前,传统的打药方式不仅利用率低下,且易流失、污染,而航空植保能够针对靶标均匀精准喷雾,降低飘移损失,让农药利用率更高,是农药减量的重要措施。

    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农药与药械处副处长郭永旺表示,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了我国植保机械的进步,从“人背机器”到以自走式机器为代表的“机器背人”,再到如今航空植保产业实现了“人机分离”,可以说“空中+地面”立体式的病虫害防治时代已经到来。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