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5月2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秦腔之韵

□ 蒋凯军

    我的家乡位于甘肃省甘谷县和天水市麦积区的交界处,那儿物阜民康、人杰地灵,有“羲皇故里”之称。对于作为秦人后裔的天水人来说,秦腔是来自老秦人心灵深处的吼唱声,是祖宗奔腾着的血液的延续。在这方水土上,秦腔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儿女爱吼秦腔。”这并不夸张,它是对秦腔的真实写照。在弦索胡琴和金鼓齐鸣声中,戏台上,演员们扯着嗓子演绎着生离死别、富贵荣辱;戏台下,观众们用丰富的表情传达着喜怒哀乐、激愤忧思。其实,台上不过是一片小天地,而台下才是一个大舞台。在戏场中,你会与一位多年不见的好朋友偶遇,也会与一位许久未曾联系的幼时玩伴相逢,总会让你惊喜不已、意外不断。在戏场里,在人声鼎沸、锣鼓喧天的环境中,在小孩儿们吵吵嚷嚷的嬉笑声里,在大人们相互寒暄的客套话中,在满场子黄土飞扬、人们依然看得津津有味的祥和氛围里,台上演员们越吼越带劲儿、越演越卖力,台下的观众越看越兴奋、越听越来劲儿。世间百态、人情冷暖,都集中于此了。这就是秦腔,一种三秦大地特有的民间艺术。它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根维系友情和亲情的精神纽带。它就是这么地贴近生活、朴实无华,这么地浅显通俗、酣畅淋漓。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造就一门不朽的艺术。在黄河和渭河的孕育下,在黄土高原粗犷的环境中,形成了这种以“吼”来表达感情的特殊艺术形式。千百年来,秦腔不仅是穷苦百姓的“疗伤圣药”,还是人民群众生产劳动时的力量源泉,更是一种通事明理的启蒙教育方法,这也是秦腔深受百姓喜爱的主要原因。在受到心灵创伤时,听一段秦腔,瞬间会觉得心里舒展了很多;在做农活时,觉得累了、乏了,吼两句秦腔,瞬间觉得精力充沛、干劲十足。当然,人们喜爱秦腔,还是因为它具有言传身教的功能,它教会了广大知识水平有限的穷苦百姓判别是非、明辨事理的方法。

    在旧社会,作为在社会底层生活的穷苦百姓,衣食不足、生存艰难,更不会接受教育。可是,秦腔却通过浅显的表达方式,让人们懂得了善恶美丑的道理、明白了是非对错的事理。秦腔是一门大众艺术,它的内容都是一些以讲述仁义礼智信和人间善恶美丑的小故事为主,它的内容来源于生活,讲述的也是一些易于理解的道理。它通过这种“吼”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广大百姓看起来浅显易懂、听起来震撼心灵。秦腔深得群众欢迎,还跟它演员易找、道具简单、唱起来方便以及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缺乏消遣娱乐活动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看戏看的是一种心情,看着那些被鲜活演绎的历史故事,听着那些铿锵有力的优美唱词,就像在欣赏自己的现实生活。千年浮华和半日浮生就那么被演绎得活灵活现,伴随粗犷的吼唱声,总会让观者感到畅快淋漓。每当心绪烦乱时,听听秦腔总会感觉心里是那样的温暖,心情是那样的平静,这就是秦腔的魅力,这就是听秦腔的效果。其实看戏的人本来也在演戏,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台精彩的大戏。在早已开始且一直延续着的人生舞台上,在美丽富庶的三秦大地上,正在播放着的我们平凡的人生,不需要演得多么精致,但一定要演出自己的风范。

    千百年来,人生的大戏从未谢幕。在弦索胡琴的伴奏中,在声嘶力竭的吼唱声中,在空旷的黄土高原上,人生的大戏轮番上演,从未结束;而那种穿透历史的吼唱声,也依旧如故。

    这就是秦腔,一种只属于黄土高原的艺术!

    (作者单位:甘肃省甘谷县供销合作社)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