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奋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巡礼·广东


英德市网上供销社石牯塘农村电商服务中心内,村民正在领取农资活动的免费赠品。
广东天禾农资股份有限公司的农艺师在茶山观察作物生长情况。
肇庆市供销菜篮子服务快线配送车正在配送中心装拣蔬菜。
台山市社的天润农副产品仓储物流配送中心内,工作人员正在包装产品。
广东新供销天保(鹤山)再生塑料进口基地内,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分拣作业。

    广东经验 

    广东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在构建社有企业为支撑的上下贯通、运转高效的经营服务体系方面成效显著,在做大做强社有企业、提升为农服务能力、密切各层级经济联系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为社有企业实力较强而基层较弱的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提供了可借鉴推广的经验。

——全国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评估组

    上下贯通 协同布局农村经营服务“一张网” 

    □  本报记者  白京京

    自2014年广东成为全国4个综合改革试点省之一,广东大地便掀起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浓郁春潮,改革寻索日夜兼程。

    如何从“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实际出发进行试点定位?如何借力“改革开放试验地”探索“换道超越”?如何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背景下再塑“广东特色”?

    广东省供销合作社系统选择把创新农业服务作为主攻方向,坚持龙头带动、市场运作、协同发展,在“联合合作”上下功夫,在“上下贯通”上做文章。两年多来,通过省、市、县三级供销合作社的产权对接、业务对接,20个试点县社新增经营服务网点2184个,新增项目投资额16.8亿元,新增经营场地11.6万平方米……改革让这个站在我国市场经济最前沿省份的供销合作社体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回百姓视线,重回服务一线,并以实践证明,供销合作社可以通过市场化运作获得更强的生命力,承载更多的责任。

    龙头带动 联合合作

    加快打造现代经营服务体系

    攻势重在摆拳发力,正所谓龙头起,事业兴。

    在广东省供销合作社系统破釜沉舟的综合改革进程中,作为龙头的社有企业是“做活全省一张网”的关键。广东省供销合作联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李朝明一直笃信,只有龙头足够强大,才可能带动整个系统蓬勃发展。

    因此,针对广东省供销合作社系统经营网点零星分散、经营业态传统滞后等问题,广东省社以双线运行为指导,制定深化社有企业改革指导意见和深化直属企业改革实施方案,推进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体制机制改革。随即,各级供销合作社围绕做强做大龙头企业、推动产权业务对接、推进经营网络升级等重点任务,加快跨层级纵向整合和跨区域横向联合发展。在确保对经营网络和龙头企业控制力的基础上,加强与社会资本对接,启动实施事业合伙人计划和事业创始人计划,推行经营层、骨干员工持股,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在增强企业内生动力、发展活力和经济实力的同时,推进龙头企业通过产权联结、业务对接、管理输出等方式,全力打造供销合作社上下贯通、高效对接的现代经营服务体系。

    如今,一批“天”字头省本级龙头企业在广东省社的强力推进下率先蓬勃崛起。广东天禾农资股份有限公司,入选广东省企业500强,成为以现代农技服务为先导,以直达终端的配送体系为支撑,专业提供作物解决方案和优质农资产品的农业综合服务商;广东新供销天润粮油集团,作为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经营以粮油为主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贸易、电子商务及仓储配送等业务,通过“直营门店+商超团购+子公司+加盟合作+大宗贸易+电子商务”等多种模式,正打造全省农副产品的经营服务平台;广东新供销天业农产品公司,专注于农副产品的冷链物流和经销配送业务,正致力于成为广东省库容量最大、冷库网络布点最广的冷链物流企业,未来3年将建成覆盖全省的冷链物流网络;广东新供销天保集团,则是国内首创再生资源全产业链运营的高新技术环保企业,成为广东省资源综合利用龙头企业。此外,广东新供销农业小额贷款公司则成为广东首家全省性的小额贷款公司。在省级龙头企业发展战略的带动下,广东各级供销合作社也涌现出一批批区域龙头企业,如广州宝生园、茂名明湖百货、新兴百惠、英德“即送网”等。

    同时,以龙头为引领的经营网络也开始提档升级。比如广东天禾农资公司实施网络终端化战略,建立配送中心63家,编制作物解决方案1000多套,直接对接基层网点和种植大户1万家,每年开展田间技术指导和种植试验示范1万多次,形成“深耕广东、覆盖华南、走向全国”的农资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广东天润粮油集团加快构建粮油连锁经营体系,已建设配送中心33家、粮油连锁超市400多家,对接终端门店3800多个,建成了集粮食生产及相关服务、加工、仓储、销售等于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粮食全产业链……

    有了龙头,如何带动并联合合作?李朝明介绍,针对经济基础较好、创业积极性较高、联合合作意愿较强的市、县社,省社通过对接重组、相互参股、联合投资等方式,共建区域公司,共同开发项目,推进直属企业与其进行产权和资本联结,推动可持续发展;对暂不具备产权合作条件的市、县社,省社通过物流配送、连锁加盟、共建配送中心等方式,推动直属企业与其进行业务对接,着力形成规模优势,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如今,已有近80个市、县供销合作社与农业企业合作组建子公司,连接基层经营服务网点超过7500个,与20个试点县社均实现了业务对接,与其中70%的试点县实现了产权对接,合作组建公司75家,对接基层经营服务网点7531个,业务覆盖全省所有市县。此外,依托省级龙头企业,全省系统正逐步构建农资、粮油、日用品、再生资源4个专业电商平台,上接总社“供销e家”,下连基层,用“互联网+”的新方式推进供销合作社系统上下联合合作。

    聚焦主业 复兴基层

    上联下引搭建为农综合服务体系

    上下贯通才能直达基层,聚焦主业方能彰显使命。

    在云浮市新兴县元头岗村,洪平伟和谭志兰夫妇的10亩农田在“作物专家”的指导下长势喜人,这些“作物专家”正是来自当地供销合作社与广东天禾农资通过产权联结创立的子公司——广东天禾农资云浮配送有限公司。这种由龙头企业与市、县级及基层供销合作社达成的上联下引,能够克服以往合作社不合作、联合社不联合、企业有资源有技术却苦于下村难等症结。广东天禾农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邹宁也表示:“借助各级供销合作社庞大而深入的网络来搭建农业企业直接服务于农户的农化服务体系,这是我们综合改革以来最大的进步和收获。”

    其实,“龙头带动、上联下引”的改革指南在云浮市新兴县随处可见。无论是广东天禾农资云浮配送有限公司崭新的办公、仓储场地,还是百惠超市连锁内醒目的天润粮油铺位、货架,抑或是与广东新供销天保再生资源发展有限公司共建的云浮市新供销天保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公司院内的再生资源回收分拣中心。云浮市新兴县供销合作社主任任仲健告诉记者,在改革中,他们基层供销合作社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及供销合作社资源整合,使得为农服务能力得到了明显增强。

    在这种强劲带动下,“推进网络向基层延伸,强化基层组织服务功能”成为综合改革进程中的另一核心诉求与顺势成果。广东省社制定《为农服务综合平台建设指导意见》,启动农业社会化服务惠农工程建设,推动省、市、县三级社有企业,通过产权联结、业务对接、服务延伸等方式,建设一批功能较完善、带动力较强的为农服务综合平台。纵向衔接上游供应链和下游基层组织、经营网点,横向对接经营服务网络,逐步实现各业务板块有机融合,省级经营服务网络与基层组织协同发展。

    在英德市西牛镇金竹村综合服务社,统一的绿色牌匾整齐划一,多样服务分门别类。服务社负责人林伟全告诉记者,综合服务社直接服务农民生产生活,非常方便。成立于2014年12月23日的金竹村综合服务社由西牛镇基层社联合村委会合作建成,是英德市社系统首家村级综合服务社,涵盖农资、日用消费品、邮储、摩托车年审代办、农村金融等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随后,英德市社又依托社有电商平台“即送网”,开设网上供销合作社镇村级电商服务中心,打造“5公里半径服务圈”,有效整合日用消费品、农产品、农资供应、惠农贷款等业务,将服务下沉的同时又“搬上网络”,与其他为农服务一并振兴基层。英德市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付尚波告诉记者,综合改革以来,英德市社以直属企业为依托,上接省、市供销合作社经营服务网络,下联基层经营服务网点,不但增强了为农服务的能力和积极性,也让农民得到了更多实惠。

    通过此类联合合作、上联下引,达到了推动基层社分类改造的可喜态势,加快打造了一批融自主经营主体、为农服务载体、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体于一体的新型基层社,也让供销合作社逐步深度融入农业生产大链条。目前,20个试点县全部完成基层社分类改造,有效统筹县域经营服务资源,建设为农服务综合平台133个,全省已建成农村综合服务社和城乡社区综合服务中心4242家,共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社3471家。

    如此一来,“全省供销一张网”步步疏导,上下贯通的联结实效更加明显,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综合平台的目标指日可待,改革红利进一步得以释放。正如广东省副省长邓海光在全省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所说:“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供销合作社经营业绩逆势上扬,充分说明综合改革改出了动力,也充分证明供销合作社发展必须依靠改革,才能使老树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专家观点 

    为社企实力较强而基层较弱的供销社改革提供借鉴经验

    □  全国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评估组

    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指导下,广东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扎实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按要求完成了试点方案各项任务,在构建社有企业为支撑的上下贯通、运转高效的经营服务体系方面成效显著,在做大做强社有企业、提升为农服务能力、密切各层级经济联系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为社有企业实力较强而基层较弱的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提供了可借鉴推广的经验。

    具体而言,广东省供销合作社系统以服务规模化、流通现代化为重点,在组织、经营、服务和管理四个方面取得创新和突破。

    建立高效对接、服务城乡的现代经营服务体系。一是积极推进社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制定实施了深化省社直属企业改革实施方案和深化全省供销合作社社有企业改革指导意见,推进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体制机制改革,探索经营层、骨干员工持股,加强与社有资本对接,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二是积极推动社有企业并购重组,做大做强一批社有龙头企业。三是充分发挥省级社有企业在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加强与各市、县供销合作社产权联结、资本联结和业务对接。

    建立规模化、可持续的为农综合服务体系。一是牢牢把握为农服务方向,以试点市、县社有企业为主体,培育拓展交易配送、质量检测、仓储加工、冷链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等综合性服务,推动各经营服务业务有机融合。二是强化县级社主导作用,着力推进“县基一体化”管理、基层社分类改造重组、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建设。三是在巩固传统经营业务领域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功能。

    建立上下贯通、运转高效的合作经济组织体系。一是广东省社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围绕联合社职能转变,完成“三定”方案的编制工作。二是建立“省社理事会—粤合资产公司—投资企业”管理体制,完善省社对企业重大事项的决策程序,依法落实社有资产出资人代表职责,逐步从行政管理企业向出资人依法管理社有资本转变。三是广东省社出台了《广东省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考核评价方案》,明确对试点单位和省社有关直属企业改革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初步建立起与试点单位双向考核评价机制。四是广东省社在2014年从当年本级资产投资收益中提取500万元,设立广东省供销合作联社合作发展基金,并出台《合作发展基金管理暂行办法》,20个试点单位全部设立合作发展基金,基金总规模达1750万元,同时建立了基金运营管理机制。

    构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社有资产监管体系。一是加快推进县级以上联合社理事会设立社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对社有企业和基层社资产统一监管运营。二是推动社有企业建立完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议事规则,建立直属企业重大事项报批报备决策制度和社有资产监管机制。三是强化监事会监督职能。为了确保社有资产保值增值,20个试点县全部向重点社有企业派驻了监事会负责人,进一步强化对社有企业的监督。

    评估组认为,广东省扎实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积极探索了一些可供借鉴的有益经验:一是选准突破口。针对广东省供销合作社系统省级社有企业实力较强、基层较为薄弱的基本情况,充分发挥省级社有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把省级社有企业与试点县供销合作社的产权和业务对接,作为综合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着力打造上下贯通、高效对接、各业务板块有机融合的一体化经营服务网络,取得了显著成效。二是争取政府政策支持。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年、2016年均把“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写入省委贯彻落实当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实施意见和省政府工作报告,20个试点县党委、政府均成立了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领导小组。三是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综合改革试点以来,广东省社对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进行充实完善,指导各试点单位修订或指定具体实施方案。广东省社和各试点单位通过专题培训、宣讲会、推进会等形式,广泛凝聚改革共识。累计举办综合改革培训班41期,培训系统干部职工4619人次,出台社有企业改革、基层组织建设等10余份配套文件,开展调研督导146次。四是因地制宜扎实推进试点。广东省社通过认真调研,摸清各试点单位现状,采取有针对性的对接措施。

    评估组表示,两年多来,广东省供销合作社总体完成了试点预期目标,试点成效明显,增强了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能力,推动了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密切了供销合作社各层级间的经济联系,实现了供销合作社基层工作新突破。


 

    主任谈改革 

    推进上下贯通 打造农业服务骨干力量

    □  广东省供销合作联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  李朝明

    国务院批复广东作为综合改革试点省以来,广东省供销合作社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决策部署,以做强做大社有企业为抓手,以强化基层社和创新联合社治理为保障,加快组织、经营、服务和管理创新,在现代经营服务体系、为农综合服务体系、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和社有资产监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试点方案所确定的16项量化指标任务顺利完成,特别是在推进经营服务体系上下贯通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综合改革改出了动力,改出了活力。

    一是针对省情、社情,明确改革目标思路。广东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市场化程度较高,市场主体众多,市场竞争激烈。同时,广东农业发展呈现出人均占有耕地少、土地碎片化严重、以农户为主体的农业生产经营十分分散、农业社会化服务不足等特点。广东省社为农服务能力、实力比较薄弱,特别是基层组织涣散,重振经营服务体系面临极大挑战。

    综合改革试点启动以来,广东省社坚持从省情、农情、社情出发,认真做好谋篇布局,扎实做好顶层设计,积极构建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解决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矛盾,加快把农户经营引入到农业现代化的轨道,促进供销合作社在为农服务中加快发展,在加快发展中更好地为农服务,以农民得实惠、供销合作社得发展的双赢为目标,以突破人财物分级所有、分级管理的体制藩篱为着力点,坚持龙头带动、市场运作,大力推动联合合作,促进全省系统上下贯通、协同发展,加快打造全省经营服务“一张网”。

    二是大力整合资源,聚力发展为农服务主业。针对广东省社人才、资源严重匮乏的实际,在现代农业产业链中找准切入点,积极盘活存量资产,整合社会资源,推动有限资源向为农服务关键领域和重点产业集中,专注专业,久久为功,培育发展为农服务重点领域和优势产业。例如在省社层面,培育出了农资农技、粮油农产品、冷链物流、再生资源、涉农小贷等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成为供销合作社做好为农服务的重要抓手。

    三是推进联合合作,促进上下贯通。针对供销合作社当前各自为战的现状,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在“联合合作”上下功夫,在“上下贯通”上做文章,推动系统纵向、横向产权或业务对接,把系统的组织优势转化为资源优势、经营服务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近两年,广东省社直属企业与市、县供销合作社共组建公司75家,与试点县供销合作社均实现了业务对接,与其中70%的试点县实现了产权对接,对接基层经营服务网点超过7500个。

    四是推动网络延伸,引领基层组织建设。针对供销合作社基层组织为农服务功能短缺问题,以经营服务乡镇全覆盖为目标,以组建中心社为主要形式,推动基层社分类改造、资源整合;以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社和农民合作社联合社为路径,密切与农民的利益联结;以社有企业经营服务网络延伸为手段,促进经营资源向基层下沉;以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为抓手,拓展为农服务领域,切实增强基层组织为农服务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两年多来,试点单位共启动建设为农服务综合平台133个,新增经营服务网点2184个,新增项目投资额16.8亿元,新增经营场地11.6万平方米。

    五是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内生发展动力。针对社有企业普遍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与干部职工利益关系不紧密,人才进不来、用不好等问题,大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在确保为农服务方向不偏离和供销合作社控制力不减弱的前提下,大力推行事业合伙人计划和事业创始人计划,推动企业经营管理层和骨干员工持股、贴身经营,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调动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热情,加快建立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经营服务模式。试点单位实现产权多元化的企业有82家,占正常经营企业数的58.2%,比2013年提高29个百分点。

    接下来,广东省社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作出的重要批示精神,以“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统领工作全局,全面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有关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工作部署,在全国总社的指导和支持下,以打造新型农业服务主体骨干力量为目标,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以扩大和创新农业生产服务供给为重点,着力深化社有企业改革,着力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层次和水平,着力夯实基层为农服务基础,全面打造全省供销“一张网”,推动供销合作社在体制机制改革、经营服务创新、与农民利益联结、全省系统联合合作上不断取得新突破,真正发展成为党和政府抓得住、用得上的为农服务骨干力量。


    党政支持

    中发〔2015〕11号文出台后,广东省委、省政府迅速出台《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粤发〔2015〕12号)。各市、县党委、政府建立了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综合改革工作,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粤发〔2015〕12号出台后,省政府印发了《广东省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和《关于新增20个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单位的复函》,在广东省社和原有20个试点县级社的基础上,新增20个县级社作为试点单位,开展综合改革试点。

    2015年12月,广东省政府召开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电视电话会议,研究部署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工作。

    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在《关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要求,发挥供销合作社优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推进广东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

    综合改革试点以来,各级财政支持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资金累计为4.03亿元。其中,省级财政资金为1.56亿元,市、县级财政资金为2.47亿元。


 

    数说改革 

    20 亿元

    截至2016年11月底,全省系统共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社3471家,带动农户15万户,助农增收20亿元。

    4.03亿元

    综合改革试点启动以来,各级财政支持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资金累计为4.03亿元。其中,省级财政资金为1.56亿元,市县级财政资金为2.47亿元。

    742.2亿元

    2016年,全省系统实现销售总额为742.2亿元、利润总额为6.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6%和15.3%。

    10 多万人次

    综合改革试点启动以来,广东省社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0多万人次。

    4619人次

    广东省社注重发挥直属学校教育资源优势,累计举办与综合改革相关的培训班41期,培训系统干部职工4619人次。

    133个

    截至2016年11月底,20个试点单位共启动建设不同规模的为农服务综合平台133个,有效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开展。

    4个

    截至2016年11月底,已建设省级专业电子交易平台4个,并与20个试点单位全部实现业务对接。

    146次

    广东省社围绕综合改革重点任务,印发深化社有企业改革、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等10多份配套文件。省社建立省社领导和相关处室挂钩联系制度,共同开展调研督导累计146次。

    85%

    2016年,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农产品销售额比试点前的2013年增长85%,20个试点单位的重点企业均初步实现产权多元化。

    75%

    截至2016年11月底,省级农村金融服务平台业务已覆盖75%的试点单位,超额完成了试点任务。其中,广东省社的新供销农业小额贷款公司,2016年累计发放贷款7.9亿元。


    典型经验速览 

    广东新供销天润粮油集团有限公司

    打造放心粮食全产业链

    围绕“放心粮油在天润”战略,广东新供销天润粮油集团全面加强与市、县供销合作社联合合作,创新经营业态,延伸粮食产业链,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道路,2016年实现销售总额16亿元,比上年增长35%。

    加强联合合作,建设现代经营网络。公司瞄准日益增长的安全粮油市场需求,发动市、县社共同出资,与省内外大型粮食企业加强合作,建设省内区域配送中心33个、粮油连锁超市400多家,对接终端门店3800多家,成为广东最大的粮食连锁经营企业。公司推动实体网络与互联网融合,建设“天润粮油商城”电商平台和广东名优特产博览中心,解决农产品进社区“最后一公里”问题。公司还与中石化合作,在2000多家“易捷”便利店推出天润粮油专柜或专区,销售定制“易家香”品牌大米,目前每年通过“易捷”便利店销售的产品突破1亿元。

    广东新供销天保再生资源集团有限公司

    升级再生资源网络体系

    2016年,天保再生资源集团继续积极落实综合改革试点任务,加快建设省内外回收网络,稳步拓展再生资源贸易,利用德国政府贷款实施鹤山基地升级改造,并实现新的突破,再生资源交易所筹建工作有序推进,“网络化布局、基地化运营、综合化服务”发展战略全面落地。

    推进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建设。公司加强与各市、县、区供销合作社衔接,2016年完成产权对接市县7个、业务对接市县11个。拓展省内外回收网络。公司与广西区社合作成立广西供销再生资源有限公司,与云浮市社等6家单位合作成立云浮天保公司开展废不锈钢回收业务,与肇庆市社等7家单位签订协议共建肇庆天保公司……

    推动鹤山基地升级改造。一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升级改造项目成功申请德国政府贷款4000万欧元,将实施鹤山再生塑料基地升级改造,建设30万吨废旧塑料初加工和10万吨改性塑料深加工项目,以及建设废旧塑料交易所和工程技术中心。二是加强前端原材料采购和处理能力。公司基地积极开展废塑料进口配额申请,探索前端分选环节外包模式,提高分选能力。三是继续加强工程技术中心建设。2016年公司新增10项实用新型专利并入选中国轻工业首批重点实验室,被评为省资源综合利用龙头企业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打造再生资源综合化服务平台。2016年,公司制定了再生资源交易中心发展规划,在南沙自贸区注册成立广东天保资源循环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与浙商银行等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先行开展再生资源线下现货业务及供应链服务。

    台山市社

    上联下引搭建现代流通体系

    台山市社积极对接省级经营服务平台,实现在组织、业务、资金、服务等方面优势互补,大力创新农产品流通服务模式。

    台山市社与江门新供销天润农产品有限公司共同打造位于冲蒌镇的供销合作社天润农产品批发市场综合服务平台。以此为依托,开拓农产品配送、免租交易区、农药残留检测、庄稼医院、分拣加工和冷藏保鲜等综合服务。2016年,该市场的农产品交易量达到4万多吨,交易额为1.2亿元;全市供销合作社系统共收购农产品17万吨,交易额超过4亿元。

    健全农产品销售网络。综合改革试点期间建成1家农产品经营旗舰店和8家社区连锁店,带领49家农民合作社实行安全、高效、标准化生产,为探索当地优势农产品进城并实现优质优价发挥了示范作用。

    拓展农产品配送服务。台山市社将生鲜、质优的农副产品配送到机关食堂、学校、酒楼、工厂等,2016年共配送生鲜农产品1000多吨,配送粮油食品约2200吨。

    英德市社

    构建县域快捷电商服务平台

    英德市社打造县域快捷电商服务平台,创办了立足县域市场的即送型、本地化网上超市——新供销“即送网”,实施线上网店与线下实体联动。2016年,“即送网”实现销售总额8015万元,同比增长60.2%,实现利润230万元。

    同时,英德市社积极实施基层经营网点信息化改造,依托“即送网”及众多第三方合作电商平台,把电商触角延伸至农村,除了围绕农村综合改革和农民生产生活需求外,英德市社还全面对接村“两委”、扶贫、党建等组织,将供销合作社基层网点电商发展与涉农综合服务平台、村级服务站的建设相整合,大力推进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建设。目前,全市共建成村级点107个,综合服务社61家,下联农民合作社,上与全国总社“供销e家”、省社天润粮油集团和天禾农资公司开展产权或业务对接,初步搭建“5公里半径服务圈”。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