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7年5月1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水乡的端午

安徽天长农商银行 宣金祥

    农历五月,正当麦子成熟登场,田野飘来阵阵新麦香的季节,迎来了民间的端午节。

    十里乡风,百里民风。每到端午节这一天,我便深深地沉浸在童年过端午节甜甜蜜蜜的回忆中。

    这天清晨,皖东水乡人家的窗户和大门的门楣上便插上艾条和菖蒲,母亲们便在孩子腰间认真地系上菖蒲,口袋里放一些艾叶。说这样就能除邪防病,天天平安。早饭吃的是从高邮湖滩上采来的芦叶包的粽子,当然更少不了鸭蛋、鸡蛋什么的。

    窗户和大门上为什么要插艾条和菖蒲?爷爷告诉我,传说当年黄巢率领农民起义军路过皖东水乡,人们纷纷避兵躲藏。黄巢在高邮湖岸碰见一妇人背着个大孩子,牵着个小孩子,觉得很稀奇,经询问得知,大孩子是邻居所托。他为水乡妇人的善良而感动,吩咐这妇人回家后,在窗户、门口插上艾条,士兵就不会进去了。一传十,十传百,家家插艾条,户户保平安。后庄薛二奶奶对插艾条和菖蒲另有说法,她对后生们讲:早年有个皇帝杀了个丞相,丞相死后化作一条毒蛇,常常进宫伤人。皇帝就用红绸带系一束菖蒲挂于宫门,还编了首歌谣:“五月初五午,艾旗招百福。菖蒲斩千邪,鬼魔入虎肚。”果真,蛇再到宫前就身断数段。所以,人们把形如长剑的菖蒲当作驱魔消灾之剑。菖蒲便成了吉祥之物。

    中午,喝罢雄黄酒后,奶奶便带着老花眼镜亲自缝制“鸡心袋”系在我和妹妹的脖颈上。彩绳是用七种颜色的丝线搓成的,“鸡心”用花布做成,像枣子般大,里面装进米粒、茶叶和大蒜瓣。颈上挂着它,依旧是“避邪消灾”之意。奶奶除为我挂“鸡心袋”,还特地用七彩线结成蛋网装着用艾叶煮的鸭蛋,挂在我的脖子上,奶奶还轻声嘱咐:“孙儿,肚子空了就剥吃了,奶奶再给你装。”这大概是老人对我这个长头孙子的特殊疼爱吧。

    水乡的端午节,家家户户吃艾叶蛋和大蒜。 “吃了端午粽,棉袄慢慢送。” 妈妈说,天气热了,水乡湿气重,细菌多,艾叶和大蒜都是有杀菌作用的,吃了防病。水乡的端午粽花样繁多:有五大三粗的一斤大粽,中间夹着猪脚骨或大骨头,还有赤豆粽、豌豆粽、洋芋粽、枣泥粽、火腿粽、糯米粽……各具特色,其味各异。

    端午节,水乡人家还有“蛤蟆躲端午”一说。大家吃过中饭便休闲在家,各自玩乐。说湖边的风有毒,露天的水也有毒,连蛤蟆也躲避到湖里去了。因而,中饭过后水乡人总要“躲避”在家中,还在房前屋后,角角落落撒石灰除虫害,烧艾叶熏蚊蝇。

    那时,端午后休闲,被人们称之为“水乡书痴”、村里最有学问的王大先生常给孩子们讲端午节的别称,讲屈原的故事。“屈原拯救同胞的希望破灭,便含恨投江,民众鸣锣击鼓,荡龙舟竞渡寻找,由此演变成现在的端午龙舟赛。每年端午节,人们还把粽子投入江河之中,以示对屈原的纪念。”王大先生说起爱国诗人屈原总是那么情深意长。

    水乡关于端午节的故事和传说年年讲,代代传。我想,端午的艾叶、菖蒲能驱虫除菌;屈原的爱国故事在今天是教育后人的爱国主义好教材,这是笃定的。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