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7年5月1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纺织产业向智能制造生态发展转型


    2017年是实施纺织“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中国纺织行业为进一步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将紧紧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开展工作。5月16日,全国纺织产业转移工作会暨智能制造、生态发展研讨会在江苏沭阳举办。

    2017产业转移工作:

    一个抓住两个把握三个突破

    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纺织产业转移工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杨峻在《2016全国纺织产业转移工作报告》中谈到,2016年纺织产业转移工作在国家供给侧改革及结构调整总方针指导下,紧紧围绕国家“一带 一路”建设和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及京津冀协同发展展开。2016年产业转移呈现出纺织产业转移向东部、海外、新疆和中西部四轮驱动 发展,转移升级成为纺织产业转移的主旋律,政策导向仍然在产业转移中发挥着主要作用等特点。同时,也存在着环境压力、成本要素压力、产业转移地区兼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报告指出,纺织产业转移工作要被赋予新的概念、内容和形式。在转移中完成升级,在升级中实施必要的转移,推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配置全球市场资源,努力提升供应链效率,从而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产业转移决定要素方面,将更加突出资本、管理、科技、人才等因素的作用,在新型发展环境下,特别要注意柔性化生产(智能化)以及大数据的价值作用,打造特色企业、园区和产业集群。

    同时,报告还提出了 2017年产业转移工作总的思想:“一个抓住、两个把握、三个突破。”一个抓住是牢牢抓住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两个把握是,把握结构性调整的方向,把握园区可持续发展内力;三个突破是,在服务对接模式上有突破,在智能、绿色园区建设上有突破,在布局合理分配上有新突破。

    智能制造与生态发展

    成产业转移升级重要抓手

    “十三五”是中国建设纺织强国的关键时期,一方面要加快自身转型升级,打造比较优势,营造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处理好纺织产业与社会、生态和消费之间的关系,最终建成纺织科技强国、纺织品牌强国、纺织可持续发展强国和纺织人才强国。就我国纺织产业在智能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及产业生态发展方面所面对的新课题与新挑战,与会嘉宾们为探寻产业转型升级可行性途径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说,《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规划了智能制造在中国产业发展的新路径。其主线是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核心是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他说,纺织智能制造能够推动产业的创新发展,并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在互联互通的制造模式下协同生产,从而实现精益制造、高效制造、柔性制造、服务制造和绿色制造。在谈到智能制造在纺织服装应 用的目的和重点任务时,他强调在智能制造应用的同时不能忘了人的作用,要进一步提高中国产业工人的素质。

    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工业4.0研究所所长王喜文在《智能制造与 产业转移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转型升级》中也指出,当前纺织工业面临着市场、资源环境与成本的多重压力,传统的以能量转换工具为推动力的经济,将难以 维系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模式。智能制造时代的到来,让工业制造能够有效满足个性化定制需求、缩短工期、降低成本、降低能耗等需求,特别是为纺织带来生产方式的变化。

    绿色生态是纺织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为此,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认为,产业转移是一个 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移。其中成本要素是转移的一个重要动力。当前,成本驱动的转移在逐渐变弱,产业转移应该有新的动力,智能制造和生态发展将成为更重要的动力。园区作为产业转移的载体,应该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园区。“生态与绿色的概念并不完全相同,生态是指资源与环境的状态,我们要建设资源节约、 环境友好的园区,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共进的关系。绿色是一种发展方式,与生态文明的建设发展息息相关。”他说。

    从园区建设上来讲,可借鉴绿色发展“ 1+5 ” 模式。“1”是指准入条件,要符合国家相关政策;“5”是指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和生态制度,以此指标体系来评价园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可使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孙淮滨认为,可从三个层面推进绿色发展:一是产品层面的全生命周期的绿色管理;二是绿色的5化原则建设绿色工厂,为绿色制造体系奠定基础;三是以品牌企业为龙头,规范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提高供应链的绿色水平。

    实际上,行业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早已不乏对智能与生态的探索者。近年来,江苏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围绕“绿色”“智能”两条主线,结合实际情况,全力打 造高度集约化的特色产业园——沭阳智能针织产业园,“智能时代”的到来使沭阳针织业在“经济冷环境”下出现了“热”发展的“沭阳现象”。而“沭阳智能针织 产业园”的推出,则是为我国纺织产业开展“智能产业园区”建设和以智能制造园区推动纺织行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徐 敏)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