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地处江海交汇之地,海陆交通便利,这为农产品批发市场大运量的货物提供了良好的物流基础,安徽省宣城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就是其中的受益者。宣城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位于宣城双桥物流园,总占地面积355亩,净占地面积273亩,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0亿元。自2014年开业以来,宣城农批历经3次搬迁,将优势资源实现有效整合,如今已发展成为产值百亿元的大型农批市场。
近年来,宣城农批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通过与现代物流有效整合,实现业态转型的数据综合平台建设,从而把简单的租赁转化为对区域农产品的生产和物流起引导作用的龙头,促进了农产品流通的组织性。
从沉寂到喧嚣
2014年4月20日,宣城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内的蔬菜水产区正式开业。然而,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市场就遇到了难题。原来,农批市场内很多经营蔬菜水产的经营户都是从原来的老宣州市场搬迁来此。尽管这里环境好、空间大,但由于离市区较远,来此购买的顾客并不多。
“那段时间,市场里买菜的还没有卖菜的多,一天下来我们都不知道要扔掉多少烂了的菜。”说起那段时间的经历,黄氏蔬菜批发的经营户黄先生还清晰记得那冷清的场面。“零售商不愿两头跑,一些当地菜农又在路边贩卖地产菜,这让很多刚搬入农批市场的经营户无奈之下只能再次回到了老地方卖菜,导致了宣州临时过渡市场骑路经营现象严重,农批市场的蔬菜水产区也因此越发冷清。”回忆起那段时光,中国农批宣城、丹阳项目总经理王泽光还会露出一丝愁容。“虽然,农批市场在建设之前,就曾征求过经营户的意见,让农批市场的建设尽量契合经营户的需求,搬来此的经营户对市场硬件也很满意,但蔬菜经营户回流,让人有些始料未及。”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经过讨论研究认为,除了交通不便,刚建成的农批市场功能不全、品种过于单一,不能形成市场效应,也成为农批市场受冷落的原因之一。”王泽光表示,对此,农批市场先后将宣城老的水果市场和副食干鲜粮油搬迁入驻,以此丰富经营业态。同时,积极完善市场内的配套设施。市场在蔬菜区域内收回已经卖出的3000余平方米仓库用作地菜交易大厅,并免费提供给当地菜农使用,让他们在大厅内贩卖自家种植的时令地菜。
除此之外,市场为了能够稳定和吸引经营户,也采取了一系列的奖励措施。“从市场营业之初,我们就根据市场内经营户的开门营业时间实行开门奖励政策,鼓励商户开门营业。”王泽光告诉记者,市场开门奖励政策要求经营户每月正常开门时间需达25日以上。开门营业时间考核后,每半年统一发放一次开门奖励,有效期为市场统一开业时间起3年内。开门奖励政策实施后,吸引了不少经营户的回归,也带来了新的商户入驻。据介绍,仅2015年上半年,市场兑现符合条件的经营业态开门奖励资金额达200余万元。
在农批市场运营管理机制不断修复和完善的过程中,农批市场也逐渐热闹起来。很多经营户适应了新市场,开始在新市场内“大展拳脚”。
“以前在宣州市场的门面只有40余平方米,要想多进一点货就堆不下。现在我一次性购买了两间仓库,进的货里除了菌类,还有各色蔬菜,销售量翻了近一番。”九连山珍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商户杨雷军说道。
俗话说:“中国蔬菜看兰陵,兰陵蔬菜看项城。”为扩大市场蔬菜品种,宣城农批经过考察,引进了山东兰陵蔬菜,并设立了山东蔬菜直销区。据山东兰陵蔬菜直销区办事处负责人介绍,由于蔬菜品种丰富、品质优良,自入驻宣城农批山东蔬菜直销区以来,不仅前来批发蔬菜的本地商户有不少,许多江苏、浙江、黄山、芜湖等周边省、市的蔬菜批发商也纷纷慕名前来。
“下一步,我们希望通过办事处邀请当地蔬菜种植的专业技术人员,对本地蔬菜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同时,打造从蔬菜种植到批发零售的蔬菜产业链,进一步培育本地蔬菜业态。”王泽光如是说。
可追溯体系保舌尖安全
“作为批发市场,首先要为消费者从源头把好关,只有安全的食品得到消费者认可,市场才能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实现可持续发展。”王泽光对此有着深刻的认知。
为保障上市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宣城农批以信息系统为支撑,实现预订、采购、物流运输、交易、终端配送等过程的可视化,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去年6月,我们的电子交易系统正式启用,消费者购买时可在电子秤显示屏上看到所有的交易信息,并用我们的电子交易卡进行结算。同时,所有的商品信息会在电子交易平台录入,以供产品追溯,真正实现了市场农副产品来源信息同流向信息的对接。”宣城农批管理公司总经理田民告诉记者。
除建立可追溯体系外,宣城农批还通过设立食品安全宣传栏向从业者和消费者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并建立健全市场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管理台账。同时,加大市场卫生保洁力度,定期对市场进行消毒防疫和投放灭“四害”药物,以保持市场的干净整洁,减少和预防农副产品的污染。另外,市场速检追溯中心定期对蔬菜、水果等农药残留抽样检测。据悉,现在每天检测的批次高达30多种,比去年每周检测批次30多种提高了好几倍。
“除了不定期对市场的各类农副产品进行抽样检测,我们还严格实施商品市场准入制度。要求所有经营户必须从正规渠道进货,严格执行进货查验制度。同时,严把市场食品源头关,杜绝假冒伪劣、腐烂变质等不合格商品流入市场。”据王泽光介绍,今年“3·15”期间,宣城农批联手宣城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开展“食品安全免费检测周”活动。在此期间,消费者可以将在任意地购买的蔬菜、水果、水产、肉类等产品,送至农批市场的速检室进行免费检测。“蔬菜里是否含有有机磷、肉类是否含有瘦肉精、腌制品中是否含有亚硝酸盐、水产品中是否含有孔雀石绿等,都能通过快检检测出来。”
在保障有稳定的流量和逐步完善的可追溯体系基础上,培育农产品品牌的计划也适时地提上了日程。“农产品品牌具有很强的地域特点,宣城具有良好的农业资源、生态环境、区位条件和诸多龙头企业等优势,为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奠定了基础。先期,我们引进了一批优势品牌入驻市场。通过品牌带动力,逐步培育孵化宣城农产品品牌,打造长三角的‘菜篮子’。”王泽光如是说。
“老的批发市场要想重新做大,就要有创新,不能仅仅停留在农批的层面。打造高端生态商贸城或许将是农批市场发展的一种新方向。”王泽光说。
对话
王泽光 中国农批宣城、丹阳项目总经理
记者:宣城农批承接了宣州临时市场的经营管理权,对宣州临时市场做了哪些规划调整?
王泽光:宣州临时市场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产物,承接管理经营权之前,脏、乱、差现象严重。为了改变市场发展滞后的格局,公司首先对停车场及各业态的布局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并投入155万元改造了占地面积达3376平方米的铺面,使家禽、肉类、蔬菜类从百货等业态混杂的经营中剥离出来。这样使禽流感等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也让老百姓有一个健康安全的购物环境,购物也更加便捷。
记者:下一步公司有哪些计划?
王泽光:一是随着水果、蔬菜、副食外来大户的不断入驻,市场竞争力日益提升,主力业态培育初见成效。项目加紧推动剩余土地开发及项目二期建设,完善市场配套增加规模。同时,加大招商及市场培育力度,增加市场在华东区域的竞争力。二是宣城承接的宣州临时市场项目,经过2016年的良性有效的管理和提升,在2017年将打破原有的管理和收费模式,在基础条件不足的情况下打造一个综合购物体验良好的终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