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山东省东营市市直第18批下派干部奔赴工作岗位。东营市供销合作社结合六村实际,以农民合作社为平台,以党建带社建、社建带产业、产业促民富的工作格局,探索出了一条党建统领下的扶贫工作新模式。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刚来村里时,村里的活动场所基础设施不健全,配套也不完善。我们从改造提升文化大院做起,为村里购置了办公桌椅、电视机,设置了党员学习活动室,建起了新型农民培训学校,解决了过去党支部班子议事办公无条件、党员集中学习及农民培训无场所的问题。同时重新梳理完善了规范党员权利和义务、基层党组织运行等规章制度。这些举动赢得了村民的好评,六村党支部书记孙绪成说:“第一书记到我们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党员活动,调动了党员的主人翁意识,现在党员们不仅能管理自己,还能参与到村务治理之中,真正树起了好形象。”
由于村道路没有硬化,村民出行极不方便,制约了全村经济的发展。村民侯照亮体会最深:“麦收秋收季节,如果赶上下雨天,拉个粮食都进不了家门。”
针对这一问题,市社先后协调投入资金97万元,硬化了村内5纵7横2200米道路,对村内主干路进行花砖铺装。同时协调绿化苗木1000棵,绿化村内主干路及村庄周边。如今,村民用上了干净的厕所,晚上路灯亮了起来,农村电网安全了,生产道路、沟渠改善了……
这一系列的惠民之举,不仅打牢了产业帮扶的基础,更赢了民心,畅了民意。
既要办解燃眉之急的眼前事,更要做谋划长远的事。我们深知,下派帮扶,最重要的是让百姓脱贫致富。托起一项产业,发展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为保证村子从根本上脱贫、不再返贫,市社培育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搭建起产业转型发展的有效载体。
六村人均耕地16亩,但人均年收入只有1.2万元。驻村后,市社引导注册成立了康顺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引导发展糯玉米、莲藕和蔬菜大棚种植三个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依托帮扶村耕地资源丰富和种植传统,通过合作社示范种植糯玉米达到1000亩,合同约定按每公斤高于市场价0.2元回收产品,社员每亩综合增效200多元。在合作社带动下,村内种植大户、周边村落区域也参与了进来,形成区域联动和规模优势,打造片区帮扶产业带。为充分利用邻村蔬菜大棚种植和乡村旅游优势,合作社托管了蔬菜大棚和梨园,进行蔬菜大棚高效种植,并对梨园进行了改造。通过开展赏花、采摘等乡村旅游活动,预计可为村集体增收2万余元。
(李怀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