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奋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巡礼·浙江


合作经济服务中心为社员提供一站式服务。
为使农合联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及时得到专家指导,临海市政府牵头,组织全市农林、农办、海洋渔业、水利、气象、金融等部门专家,成立为农服务专家组为农合联成员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金融服务为合作社发展注入“活水”。
“三位一体”实体性公司让农村金融服务更到位。

    以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为切入点,在各级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浙江省供销合作社整合涉农综合资源、优化配置,构建了“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践行为农、务农、姓农的宗旨,和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成为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为全国破解“三农”难题,实现农业第二次飞跃,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致富道路提供了很好的样本。

    ——全国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评估组

 

“三位一体” 相融相生大合作惠“三农” 

本报记者  米雅娜

    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在各地、各领域时刻发生着,农业领域也不例外。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小农经营转为规模经营、粗放型农业转入集约化农业,这一系列变化对农业服务主体——供销合作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主动适应现代农业在内容、主体和方式上的变化,也成为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动因和目标。

    作为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试点省之一,在3年的改革实践中,浙江省供销合作社探索出了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重塑和整合为农服务体系,打造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浙江省供销合作社主任邵峰说:“现代农业服务已全面进入转型期,市场化供给将全面替代行政化供给,体系化服务将全面替代点状式服务,协同式服务将全面替代单一式服务。我们农合联服务体系建设也尽最大可能加速转型过程、缩短转型时间,尽快形成以农合联为大平台的大合作、大服务、大产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两年多来,在大平台构建的改革实践中,生产、供销、信用三个主体都在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实现着自身的价值提升和重塑。

    生产合作:

    小草湾的农家姑娘变身老板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大通农场的总经理胡友娣,年纪不大,但是丰富的经历让她的身上呈现出了明显的成长印迹。农家姑娘的质朴踏实、游走市场的干练聪慧,都在这张年轻的脸上清晰地展现。胡友娣初中毕业便进城,后来又回到家乡成立了小草湾果业专业合作社。面对当地猕猴桃种植面积大,但是种植者品牌意识普遍不强、市场竞争无序、品种更新不及时的现状,胡友娣深感焦虑。正在寻求做大做强猕猴桃产业机会的她,与推进综合改革的上虞区供销合作社一拍即合,开启了深层次的合作,共同成立了大通农场,进一步延长了合作社的产业链。

    “我们正在推进 ‘三位一体’农合联试点和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紧抓为农服务和社有经济提质增效。大通农场是上虞区‘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成立以来的第一个新型合作经济项目。”上虞区社主任姚一松介绍道。2016年9月23日正式开园以来,位于上虞区丁宅乡丁宅村的大通农场已经呈现出现代农业的气象。一个个规划整齐的大棚内,培育着猕猴桃、水蜜桃、葡萄、火龙果、草莓等全新的品种,现代设施农业展现出勃勃生机。农场还为周围的合作社提供先进的种植技术,为消费者提供采摘休闲的乐园,为学生提供参与农耕、体验农业的试验田。在这个流转土地面积达800亩的农场中,“公司+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电商平台”的“互联网+”运作模式已见成效,农场已成为集采摘、餐饮、观光、休闲、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

    “供销合作社有资金、有技术、有销售渠道。”胡友娣这样说道。于她而言,曾经的合作社理事长,不仅在与供销合作社的合作中实现了自身的提升,也在带动社员致富的路上多了一个依靠、多了一条路。大通农场依托上虞区社(农合联执行委员会)的综合实力,整合供销合作社企业绍兴大通电子商务公司的平台优势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技术优势,给合作社提供先进的种植技术、顺畅的销售渠道及冷藏,避免了集中上市带来的价格竞争。“通过项目的实施,既能取得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也有利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一二三产业有效融合,引领并带动区域化合作经济和优势产业可持续发展。”姚一松如是说。在配套发展餐饮、观光农业、休闲旅游、网上订单等现代化产业的大通农场,胡友娣也实现着自身的突破。“线上线下”结合、“农商文旅”融合,这些实践为合作经济现代农业提供了新样本,也为从业者找到了新的价值定位和目标。

    供销合作:

    在大平台中实现价值提升

    周华萍是临海市涌泉镇一家合作社的技术员,负责给合作社产品做农残检测。如今她又多了一个身份——涌泉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的工作人员。在这里,她的主要职责是给农合联成员送检的产品做农残检测。“这相当于给成员多一个了解自家产品的渠道。很多合作社没有自己的检验团队,之前产品直接送给相关部门做检测,在送检之前自己没有了解农残的途径。现在可以先送到农合联,我们检测没有问题,再给相关部门去检验。多了一道把关人,多一份食品安全保障。”周华萍解释道。

    在涌泉镇农合联服务中心,成员不仅可以了解农残信息,生产、销售、金融、培训等各方面的服务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这里是一个为成员提供综合性、一站式、精准化服务的“社员之家”。

    “社员之家”的成立,给农业生产主体构建了新平台,也为供销合作社带来全新的机遇。在临海市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实践中,建设“三位一体”农合联成为改革的着力点,作为农合联执行委员会的供销合作社在这次改革中实现了价值提升。截至目前,临海市的“三位一体”改革已经完成了市镇两级农合联组织体系的构建,设立了农民合作经济服务中心、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农村电商服务中心、农民培训中心4大服务平台。

    临海市农民合作经济服务中心原本是市供销合作社下属的为农服务综合大厅,在农合联大平台构建中,为更好地服务会员和全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该中心承接了各相关单位划转的农民培训、农民信箱、农产品营销、合作社规范提质等4项具体职能,并将逐步承接和开展农机作业、企业策划、展示展销、废弃物综合利用、质量检测、疫病防控等服务。服务中心负责人吴敏智介绍:“服务中心之前针对供销合作社领办的合作经济组织提供帮助,随着农合联的构建及其他服务内容的承接,服务功能比之前更加完备、服务领域比之前更宽,方法也更完善。”临海市供销合作社主任兼农合联执行委员会主任王志坚表示,由农合联牵头,联合浙江农资集团、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单位,将共同组建临海市农合联山海绿色大联盟。联盟以全面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为切入点,打造农业产业更富裕、农产品更安全、农民服务更均衡的社会化服务新路子。通过绿色联盟的构建,帮助合作社解决因抓质量建设、投入加大而丧失市场竞争优势的担忧,树立质量取胜理念,扭转“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同时,下一步还将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以“区域公共品牌+企业自主品牌”为运作模式,将柑橘、杨梅、茶叶、西兰花4张名片打造成区域公共品牌。市农合联和主管部门制定区域品牌的准入门槛及统一标准,由农合联资产经营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借力市场资源,农产品展示展销推介等方式,推进区域公共品牌建设,通过品牌的力量,让农户把握定价权,实现农产品的溢价、增加农民收益,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信用合作:

    利益共同体让农村金融服务更到位

    遍布城乡的105家老供销超市展示着温州市瓯海区供销合作社改革的进程,而最能代表改革成效的不是这些超市,而是超市对金融服务的引入。走进这些超市,农民不仅可以买到日用消费品,便民支付、农产品销售和协储、协贷等各类金融服务都能在这里找到。这不是简单的嫁接,而是生产、供销、信用三者真正的有机融合。这种融合,缘于一个利益共同体的建立。

    如何扩大信用合作的覆盖面,将信用合作与生产、供销合作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一直是“三位一体”农合联构建中亟须破解的问题。在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中,温州市瓯海区率先成立了全国首家“三位一体”实体公司——瓯海农合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其中瓯海农商银行、区供销合作社、区农民合作社联合会(农民合作社227家以会员制加盟)股份分别占比54%、45%、1%,成为融合生产、供销、信用的实体性经济组织。公司董事长兼瓯海农商行董事长潘志坚说:“通过组建这样的实体性公司,把我们生产、供销、信用三兄弟紧密地连在一起,现在我们就是一家。公司成立后发挥大平台资源整合优势,推出多项为农服务新举措,共同承担着为农业、农村、农民提供生产、生活、金融等各类服务的功能。”

    借助瓯海农合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积极推进信用合作发展,开展农民合作社信用等级评定、农民资金互助会、“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融资”业务和农民合作基金等4项信用服务举措,为“贷款难”“融资难”的农户提供各种形式的贷款便利,并尽量降低贷款利率。潘志坚表示,农户的信用成为贷款的主要依据,其中“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融资”业务和农民资金互助会最受农户欢迎。截至2016年底,受理农民资产评估业务2733笔,评估金额达166.3亿元;成功发放授托代管贷款4629户,金额达11.72亿元;盘活农村资产300亿元,惠及农户达10万户;全区规范运行资金互助会4家、扶贫资金互助会1家、农民合作社信用部1家,涉及入会资金3878.14万元,成员2237人。

    实体性公司的成立不仅为农村金融问题破题,借助公司的资金优势,供销合作社的日用品、农产品流通等服务也得以拓展。2015年12月,农合实业公司全额注资成立瓯海供销超市有限公司。通过大力打造“百村百店百站”工程、全面改造原出租供销合作社、对瓯海农商银行的22个网点进行扩容等方式,全面铺开老供销超市网点建设。目前,已经建成105家。公司还发挥自身平台优势,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订单形式,打通“农超、农市、农企”对接渠道,目前已与20家农民合作社签订农产品销售合同,产品销售额达300万元以上。农合公司与温州侨乡花卉专业合作社合作推进温州花城工程建设已被列入2017年温州市重大项目。潘志坚表示,下一步农合实业公司将把实体化运作向镇街推进,并已在郭溪街道成立了“三位一体”农合联综合服务中心。2017年,公司将把实体化运作向其他镇街全面推广。

 

专家观点:

    “三位一体”组织体系建设:一场涉及农村生产关系大变革的综合性改革

    全国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评估组

    评估组认为,以供销合作社为依托展开的供销合作、生产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组织体系建设是浙江省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的特色和突出亮点。试点工作总体稳步推进,搭建了组织框架体系,形成了新的为农服务综合平台。为农服务的层次和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供销合作社的影响力和形象显著提升。可以说,浙江省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是符合浙江实际和生命力的,也为全国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浙江省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是省委、省政府直接主导推进的一场涉及农村生产关系大变革的综合性改革。根据省委、省政府推进供销合作社、农业经营、农村金融、涉农管理体制等多项改革要求,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主动融入“三位一体”改革,试点工作推进扎实有序:构建“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提升“三位一体”农合联为农服务能力;全面强化社有企业市场竞争力;以农合联为基础建立供销合作社与农民的利益共同体。浙江省通过2014年在7个县试点、2015年在20个县推开、2016年在全省全面推进的3年努力,以“三位一体”农合联建设为核心的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初见成效:初步搭建起了“三位一体”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供销合作社组织体系与内部治理机制进一步健全,多渠道多类型的为农服务资源开始得到有效整合;金融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以农民为主体的多方利益共同体正在形成。

    浙江省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最显著的特点和值得借鉴之处表现在:把深入供销合作社和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统一起来。从创新“三农”治理的战略高度来构建“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改革方向首先是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其次是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这种改革路径充分体现了浙江省供销合作社深化综合改革的战略意义,体现了供销合作社存在的价值,坚守了合作社的基本属性。

    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和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构建“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关系,是一项崭新的改革事业。因此,从顶层设计到政策措施,再到具体实践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当前,浙江还存在对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思想认识不到位、相关法律制度建设与顶层设计还有差距等问题。建议在下一步的改革中,进一步强化培训,提升对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战略意义的再认识,并及时总结试点县建设农合联中反映出的共性政策问题,促进政府尽早出台完善综合改革的相关配套政策。同时,供销合作社的工作重点应转向做实、做强、做大农合联,让农合联成为农民之家,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农民的桥梁与纽带,并充分体现出供销合作社在农合联建设中的“领头羊”作用。

 

主任谈改革:

    推进联合发展  壮大合作经济 带领农民走共建共享的康庄大道

    ——浙江省构建“三位一体”农合联概略

    浙江省供销合作社党委书记、理事会主任  邵 峰

    将供销合作社改革融入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发展,构建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点题破题的农村改革“命题作文”,也是浙江省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显著特点。2014年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抓住浙江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省的机遇,完善顶层设计、强化部门协同,联动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农业经营体制、农村金融体制、涉农管理体制等改革,由点到面、自下而上构建了“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使为农服务提升有了新平台,将合作经济发展推向了新阶段。

    第一,构建农合联组织大平台。引导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各类为农服务组织(企业)联合起来,组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是顺应合作经济发展规律、推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拓展和提升服务功能的迫切需要,是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长、增强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撑的客观要求,也是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和农业经营体制、农村金融体制、涉农管理体制等改革的综合载体。

    我们坚持“农有、农治、农享”原则,从乡镇一级开始,自下而上组建农合联,全省建成市农合联11个、县级农合联82个、乡级农合联929个,入会会员6.33万个,全省较规范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各类为农服务组织(企业)基本加入了各级农合联,省农合联也将于近期组建。

    我们实行民主管理,召开农合联会员代表大会,选举理事会、监事会,并对乡镇级农合联实行“议行合一”,依托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基层社或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开展农合联理事会日常工作;对县级及以上农合联实行“议行分立”,依托同级供销合作社组建农合联理事会执行委员会,聘任供销合作社主任为农合联理事会执委会主任。供销合作社根据承担农合联理事会执委会的要求,优化内设机构设置和人员力量配备,促进供销合作社机关与农合联执委会机构有机融合、工作协调推进、人员统筹使用。

    第二,推进农合联成员大合作。发展服务和产业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表现形式,而建立合作关系则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本质所在,也是供销合作社改革的根本方向。

    我们坚持以“与农民合作、让农民共享”为价值取向,普遍建立农合联的农民合作基金和资产经营公司这两项支撑农民合作经济发展的制度。按照会员入会费、资产经营公司不低于20%年度收益注入、政府财政扶持和奖补等来源,筹集农民合作基金,为农合联的为农服务事业支出、涉农产业扶持、信贷风险补偿提供保障。至去年底,有10个市、72个县级农合联建立了农民合作基金,基金总规模达17.4亿元。引导参加农合联的同级供销合作社、农信机构、企业和其他会员,合股组建资产经营公司,建立面向农合联会员的众筹引领、合作投资的服务机制,为农合联发展新型合作经济、促进会员共建共享提供服务,并为农合联充实补充农民合作基金提供持续来源。至去年底,有10个市、66个县级农合联组建了资产经营公司,其他地方暂由供销合作社的资产经营公司代为履行职责。

    我们大力推进主体合作化,按照“越是基层环节的主体越要用合作制来组建,越要坚持普遍持股、均衡持股原则”的要求,推进服务链和产业链各个环节上的主体的合作制改造和建设,推动消费、乡旅、环境等多个领域合作社快速发展和基层组织规范化,打造服务供给者与服务接受者的利益共同体。

    我们大力推进体系合作化,按照“形成层层向上参股的利益共享机制和层层向下参股的经营指导机制”的要求,引导服务链和产业链各个环节上主体之间以合作制联结起来,打造生产者、流通者、消费者的利益共同体。

    我们积极建立合作投资机制,引导农合联在推进服务体系建设和涉农产业发展中,发挥资产经营公司的服务功能,引导农民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企业等合股共建,让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及农民群众成为共建共享者,让供销合作社重回农民怀抱。

    第三,发展农合联为农大服务。坚持把发展为农服务作为农合联的存在价值和发展目的,通过集成会员自有功能、承接部门职能转移、嫁接金融机构服务、融入供销系统服务、吸纳企业发展服务等途径,整合服务资源,拓展服务功能,建立健全为农服务体系。

    我们加快健全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农资服务等优势,大力整合农民合作社联合社生产服务等功能,积极促进涉农部门经营性服务职能转移和公共服务事项委托购买,建立健全以县级涉农事业单位、农资公司、行业协会、合作社联合社等为主导,以乡镇农合联为中枢,以庄稼医院、合作社等为基础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目前,全省建成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30家,组建庄稼医院909家,成立土地托管、技术服务等专业服务组织170家。

    我们积极发展城乡商贸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农合联资产经营公司的资本运作功能,建立健全以连锁配送公司为主导和由县城超市、乡镇商贸综合体、村消费合作社组成的城乡商贸服务体系,推动日用品、农产品通达乡村和数十项公共服务、家政服务“搭便车”延伸到村。目前,全省建成连锁经营企业314家、物流配送企业448家、消费合作社7100多家、网点3.3万个。同时,积极构建面向学校、医院、机关等食堂的农产品配送服务体系,探索面向中高端消费者的“品牌引领+连锁专营”的中高档农产品销售方式。

    我们大力创新农村信用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农信机构这一农合联重要会员的独特作用,建立农合联与农信机构长期战略协作关系,在对农合联会员信用状况评定的基础上,实行对农合联会员授信服务和担保服务全覆盖,并依托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将对合作社的普惠金融服务延伸到基层。同时,依托城乡商贸服务体系,对农户的普惠金融服务延伸到村,消除了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此外,积极发展合作金融,组织有条件的农民合作社组建资金互助会,建立资金互助会“账款分离”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农信机构服务全面支撑、自身联合组织自我监管、政府相关部门外部监控的合作金融服务体系。目前,全省已组建资金互助会103家,吸纳股金3.6亿元、会员3万多人,累计借款26.6亿元。

    此外,我们还积极构建美丽乡村环境服务体系,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发展有机肥料和环保设备制造产业,努力形成“以农村垃圾革命推动农业有机革命”良好局面。

    第四,建设农合联龙型大产业。引导农合联会员充分发挥农合联组织的体系优势,拓展产业发展范围、做大产业规模,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层次,推进同行一体经营、减少无序竞争,并支持有较大规模和较强实力的农合联会员企业充当行业龙头企业。

    我们着力打造产业体系,强化贸易龙头作用,带动精深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发展和特色种养业提升,推动“以贸为主”的供销合作社产业结构向“贸工农服一体”的农合联产业结构转变,形成龙型产业链。

    我们着力优化组织体系,组建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涉农行业协会,改变农民合作社、农产品加工流通主体数量多、秩序乱、竞争过度的状况,引导农合联会员企业和供销合作社社有企业通过资本运作、打造行业龙头企业。

    我们着力扩大合作体系,鼓励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加入合作社,推进农民合作社改造提升,引导农民合作社联合发展,形成“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农民合作社”的格局。

    我们着力整合品牌体系,培育和打响一批以省农合联、省行业协会为载体的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提升县域公共品牌,支持龙头企业打造自身品牌,形成“区域公共品牌+县域公共品牌+企业自创品牌”的体系。

    我们着力健全营销体系,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运营和管理,提高同业经营者的组织化程度,改变同业经营者过度竞争的状况,促进中小微农产品经营主体有序交易。

    我们着力强化支撑体系,利用政府“农业发展投资基金”,探索“股权投资”“产业基金”等投资方式。以省级行业龙头企业为载体,组建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产学研一体化的研发中心,增强技术支撑。

 

典型经验速览:

淳安县社

    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打造公益性农贸市场

    2015年,淳安县供销合作社组建成立千岛湖蔬菜公司,先后开办了塘边和绿园两个农贸市场,总经营面积超过了1200平方米。

    公司坚持“绿色、优质、价廉”的经营原则,积极对接县域范围内农民合作社,严把质量关,采取成本销售、低价销售、设立特价专柜等方式,倒逼周边农贸市场、超市蔬菜价格下调。目前,蔬菜公司菜价普遍比周边市场菜价便宜10%—30%,2元以下蔬菜品种保持在每天20余个,1元以下的大众优质特价蔬菜每天不少于1个。

    此外,公司通过结对帮扶,试点收购农民闲散农产品,增加农民收入。2016年10月在枫树岭镇乳洞山村设立农产品收购点,帮助该村200余户农户销售闲散剩余蔬菜,助农民增收2.8万余元。

    杭州市萧山区社

    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萧山区依托农资公司经营网点,通过创新服务方式、承接服务功能、拓宽服务领域,探索出了一条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新路子。

    2016年,区社组建了杭州广农粮油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吸收18个镇的34家粮油、果蔬、农资、植保类专业合作社入社,并向成员社发放《萧山供销农资直供绿卡》,提供水稻统防统治服务5万余亩;社属企业萧山钱农种子公司种苗科技示范基地与本地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建立直供关系,形成“农技部门+公司+基地+农户”的种子种苗经营服务新模式,辐射带动全区瓜菜新品种推广种植面积达2万亩、服务面积达15万亩。同时,公司通过与当地村委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结成利益联结机制,签订《土地托管协议》,探索出了从化肥、农药、种子供应到农机作业、统防统治及提供作物解决方案的“契约式”托管服务新模式。公司还开通了“智慧农资”网上商城、“益农宝”网上庄稼医院,形成了集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经营服务于一体的供销合作社“智慧农资”科技服务体系。

    绍兴市柯桥区社

    发展“互联网+”新业态

    柯桥区供销合作社利用供销合作社系统在农村普遍布点设立的供销超市等便利店,引进“淘实惠”电商平台。通过“互联网+供销社”“便利店+淘实惠”的模式,着力构建区、镇、村三级农村电商网络。截至2016年底,全区“供销·淘实惠”网络销售点签约总数已达到511家,实现了柯桥区行政村全覆盖;销售额达2亿元,订单数量超12万笔。

    区社投入300万元资金入股“淘实惠”绍兴运行方,占比50%,并按照每个行政村(社区)8000元的标准,对本区域村级网点建设进行扶持。“供销·淘实惠”按照统一店招、电子购物屏、货架等规范标准,把“供销·淘实惠”农村电商店在全区快速复制与建设。同时,“供销·淘实惠”平台与供应商均需签订商品安全责任书,建立商品质量追溯机制,确保平台的货源品质可靠、消费安全。

    目前,入驻“供销·淘实惠”平台的本地企业已达到50家,其中农特产品类25家,商品合计300种。便利店加盟开设“供销·淘实惠”电商平台“供销·淘实惠”电商店后每月利润平均增长2000—5000元。同时,“供销·淘实惠”为百姓提供订车票、充话费、交水电费、买社保、找工作、投资理财等服务,实现了农民购物不出村、办事不出村。

    金华市社

    实现农村垃圾分类可利用物回收工作全覆盖

    2015年8月,金华市委、市政府明确将农村垃圾分类可利用物的统一兜底回收任务交由金华市供销合作社承担。至目前,金华市社已实现市本级30个乡镇(街道)967个行政村的回收业务全覆盖,累计回收可利用垃圾达700余吨,使农村80%以上的可利用生活垃圾得到回收利用。

    公司以金东区澧浦镇为试点单位,对该镇63个行政村的可利用垃圾试行“兜底回收”,后以乡镇为单位逐个进行复制式地推广。同时,公司以各行政村垃圾分拣站为固定回收点,并根据各乡镇区域村庄分布情况,合理规划回收线路,确定回收周期,回收车每7天上门收购一次可回收垃圾;回收内容包括初级分拣的可利用物和垃圾中再次分拣的可利用物,品种包括废纸、废金属、废塑料、废玻璃、废旧衣物(泡沫)等5大类13个品种。

    同时,公司制定了《农村垃圾分类可利用物回收制度》,对车辆、着装、程序等作具体要求,规范运作。

 

党政支持:

    2014年4月2日

    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在河北、浙江、山东、广东4省开展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要求试点地区按照“改造自我、服务农民”的要求,大力推进组织创新、服务创新、经营创新,完善体制机制。通过健全基层组织,激发内在活力,进一步密切与农民利益联系,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推进服务规模化、流通现代化,促进实体性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努力打造成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

    2014年6月

    召开了全省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动员部署会。会议指出,综合改革要坚持姓农、为农这个宗旨,积极推进体制创新、服务创新、组织创新及企业制度创新。同时,要因地制宜,科学制订方案;统筹谋划,突出改革重点;加强领导,积极推进综合改革的进行。

    2015年9月28日

    浙江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和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构建“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了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基本思路、主要内容及目标任务,为全省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指明了方向。

    2016年7月25—26日

    全省“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现场会在临海召开。会议要求,全省要坚持发展“新仓经验”,以联合更紧、合作更实、融合更深为方向,纵深推进“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促进利益联结“紧”起来、涉农资源“统”起来、农合联运作“实”起来,真正使农合联成为农民共建共享的有效载体。

 

    数字·改造自我

    5284 亿元

    2016年,全系统实现总经营收入5284亿元、利润34.6亿元,分别增长3.8%和1.3%。省兴合集团实现总经营收入850.7亿元,在2016全国500强企业中列第174位,进入全省10强行列。

    6.33 万个

    截至2017年初,全省形成了一个由11个市农合联、82个县级农合联、929个乡镇级农合联和6.33万个会员组成的庞大的农合联组织体系。

    17.4 亿元

    至2016年底,10个市、72个县级农合联建立了农民合作基金,基金总规模17.4亿元。10个市、66个县组建农合联资产经营公司,其他地方暂由供销社的资产经营公司代为履行职责。

    300 万亩

    至2016年底,全省建成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30家,组建庄稼医院909家,成立土地托管、技术服务等专业服务组织170家,统防统治、农机作业、测土配方服务面积300万亩。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