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7年4月2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全域旅游:将旅游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


    编者按: 

    踏着春的气息,很多人开始了“说走就走的旅行”。“五一”将至,自助游、自驾游、民俗游、农家乐……大众旅游都开始提上人们的日程规划。作为幸福产业的旅游业,其消费的个性化、特色化、休闲化、品质化变得更加明显。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这是全域旅游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预示着中国推进全域旅游的步伐将更加务实、坚定。

    全域旅游被看作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那么,何为全域旅游?如何推进全域旅游?受到业界关注。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在为游客带来新体验的同时,无疑也对旅游治理、旅游产品、设施服务等提出新的要求。

    全域旅游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亮相,给全域旅游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利好。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经济学博士、副教授魏翔认为:“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中央认为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具有直接或者说硬杠杆的作用。”

    眼下,全域旅游已经成为一项国策,形成了社会参与、全民关注的良好格局。

    顶层设计发力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体育旅游、文化旅游、毕业旅游、乡村旅游构成了我国旅游产业的五大新业态。在旅游产业的改革发展中,全域旅游勇当其先。

    在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提出,要推动我国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发展全域旅游的核心是要从原来孤立的点向全社会、多领域、综合性的方向迈进,让旅游的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目前,国家旅游局已公布了两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在全域旅游示范区内先行先试国家信息化相关政策,以全域旅游开创旅游发展新格局。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2016年2月,李金早在《全域旅游将大有可为》中定义,推进全域旅游是我国现阶段旅游发展战略的再定位,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

    上述文中明确提出,从景点旅游模式走向全域旅游模式,要实现九大转变: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和管理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导游必须由旅行社委派的封闭式管理体制向导游依法自由有序流动的开放式管理转变;从粗放低效旅游向精细高效旅游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从旅游企业单打独享到社会共建共享转变;从景点景区围墙内的“民团式”治安管理、社会管理向全域旅游依法治理转变;从部门行为向党政统筹推进转变;从仅是景点景区接待国际游客和狭窄的国际合作向全域接待国际游客、全方位、多层次国际交流合作转变。

    一年多来,国家旅游局围绕全域旅游发布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认定标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验收标准》等多个文件。除此之外,《“十三五”旅游规划》围绕全域旅游开展工作部署,加大了政策扶持的力度。同时,全域旅游也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江苏省委书记李强、云南省委书记陈豪、贵州省省长孙志刚、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咸辉等多位党政“一把手”纷纷力推,全域旅游已成为各地发展经济的重要抓手。

    此外,国家旅游局还打出组合拳,联合交通运输部、农业部等多个部门,发布了《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等多个文件,对A级景区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有效促进了景区改进服务、提升品质。全域旅游建设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多措并举、全面发力。

    资源整合产业融合社会共享

    必不可少

    李金早认为,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转变必须具备五个鲜明特征。

    “在我国的旅游结构中,非景点旅游的游客人数占到将近80%,住宾馆饭店的游客比重也越来越小。”李金早说,游客对一个地方旅游资源的感受和评价,早已不限于景点景区和宾馆饭店,而是一踏上这个区域就开始体验,并对其综合环境要素和旅游品质进行评价。这意味着全域旅游不能停留在景点景区、宾馆饭店配置,而是要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发展各类资源和公共服务的有效再配置,既宜居又宜游,处处是风景,处处可旅游。全域优化配置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充分发挥旅游带动作用——是全域旅游的五个显著特征之一。

    全域旅游的第二个特征是,全域按景区标准统筹规划建设。江苏无锡灵山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国平认为,从景区旅游模式走向全域旅游模式,不是“无景区旅游”,也不是“景区的叠加”,而是在更广阔的空间里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资源,创新旅游发展模式和格局,进而创建全区域、全产业、全时空的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

    全域旅游的第三个特征是构建全域大旅游综合协调管理体制。在旅游资源富集、旅游产业优势突出的区域,整个区域的管理体制设计,都应有旅游理念,围绕适应旅游发展“两个综合”需求,即综合产业发展和综合执法需求,创新区域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实现区域综合化管理。

    全域旅游的第四个特征就是发挥“旅游+”功能,使旅游与其他相关产业深度融合、相融相盛,形成新的生产力和竞争力。这不仅是探索新的旅游产品供给模式的途径,更是旅游产业的转型之道。

    2016年,大庆市在原油产量持续下降、相关产业停滞不前的情况下,旅游业逆势上扬,实现旅游收入19.1%的增长,探索走出了一条以旅游业推动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路子。大庆的成功案例只是一个缩影,国家旅游局计划在全国创建1000个国家工业旅游示范点、100个工业旅游基地、10个工业旅游城市。通过旅游直接推动三产、间接带动一二产的发展,全国许多地区完成了去产能、稳增长、调结构的艰巨任务,完成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华丽“逆袭”。

    浙江省旅游局局长王文娟说,今年浙江旅游将以品质提升为突破口,推动“围景建区、设门收票”向“区景一体、产业一体”转变,给游客带来更多的旅游产品选择、更好的消费体验。

    海南三亚玫瑰谷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旅游扶贫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共建共享的路子。这体现了全域旅游的第五个特征——全民共建共享全域旅游。

    在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杜婕看来,旅游公共服务的提升,一方面需要新建一些设施;另一方面也可与其他行业共享设施。比如在旅游业与林业融合发展时,林区的道路、房屋等设施可以转化为旅游服务设施。同时,也要提供更多的旅游信息服务,让游客及时掌握旅游资源、交通、住宿等信息,方便行程安排。

    要实现全域旅游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的最大化,探索更多全域旅游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还有待各地各部门在实践中慢慢摸索。

    (吉言)

    新闻1+1

    中国旅游产业 创新战略联盟在京成立

    本报讯  4月19日,中国旅游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在北京成立。

    国家旅游局原副局长王志发在揭牌仪式上表示,国务院先后多次把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国民经济战略型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全国各地也纷纷把旅游业作为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特别是国家旅游局提出了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后,全国出现了大力发展旅游业的火爆场面,民营资本表现异常活跃,旅游势头旺盛,中国旅游业已经发展到了转型、创新发展的大好时期,中国旅游业已然成为大众实现小康生活的民生产业。中国旅游业其产业性质定位、市场需求定位、产品供给定位都应该进一步更新观念。而“中国旅游产业创新战略联盟”以跨行业、多领域、超时空的融合发展模式,以众筹、共建、多赢的协作创新发展手段,构建平台、聚智聚才、营造环境、筑企兴业,也是顺应新时期旅游业全域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新要求的创新发展模式,必将为推动中国旅游业的创新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中国旅游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胡书仁说,成立联盟是以创新需求为纽带,以契约关系为保障,有效整合产、学、研、资各方资源,充分发挥聚合优势,搭建创新服务平台,加强旅游产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中国旅游产业理念、体制、技术、模式、业态、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创新,提高旅游业核心竞争力,打造旅游产业航母集群。联盟组建后,将围绕全域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航空旅游、智慧旅游等涉旅业态等开展创新联合,促进资源互享、品牌互推、市场互动、技术互联、效益互有,推动中国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裴小阁)

    链接——

    新疆优选文化旅游产业提升项目

    本报讯 日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对各地申报文化旅游产业提升项目进行优选,选出和静县巩乃斯景区等五大景区作为申报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建议景区。

    据介绍,为推动新疆旅游业转型升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改委联合自治区国土厅、住建厅、文化厅、广电局、林业局、旅游发展委员会、文物局等部门编制出台《“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实施方案》,进一步推进各地文化旅游项目的实施。经过筛选,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巩乃斯景区、喀什地区巴楚红海景区、昌吉州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哈密地区巴里坤湖草原生态旅游区、鄯善县吐峪沟景区等五景区作为符合申报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建议景区进行上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必须按照问题导向、突出重点,政府引导、多方参与,控制规模、讲求实效,统筹规划、加强监管的基本原则,特别是近5年重点开发和建设的新景区,或建档立卡贫困村周边、具备一定条件、对当地居民就业增收带动作用显著的景区。

    (王思超)

    青海西宁城北区打造特色旅游产业

    本报讯 近年来,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紧紧围绕“幸福西宁”和生态宜居北区建设,依托“旅游+农业、文体、康养”,不断丰富乡村旅游内容,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形象,规范乡村旅游服务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和接待能力,促进旅游软硬件建设,打造特色旅游产业。

    实施“旅游+农业”,计划重点打造3个生态农业中心,以乡趣园为中心,打造农耕文化展示、民俗风情展示和康体养老基地;以吧浪村和泰盛、旭峰等基地为中心,打造休闲、果蔬采摘、农业科普展示基地;以晋家湾村、惠田、艺柏等基地为中心,打造农家乐、自驾车营地及花卉展示基地。并在泰盛农业园区建设实体QQ农场、亲子乐园和休闲农场,为游客建立种植承包区,帮助游客种植无公害蔬菜水果,促进农业发展。

    通过“旅游+文体”,充分挖掘辖区历史文化底蕴,计划依托乡趣园农耕文化展示,以陶北村“河湟民俗村”建设为主,精心打造以乡趣园、陶北村为核心的河湟文化旅游精品区。充分依托马坊地区历史文化元素,以马坊名城及马文化为载体,建设青海古建筑风格的文创旅游片区。利用河湟风情文化旅游节、草莓文化节、大墩岭系列户外运动赛事等品牌文体活动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将特色文化体育优势资源打包集中展示,形成一批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精品活动。整合宋家寨面食文化、晋家湾土火锅等具有青海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品牌,延伸产品产业链,发展“后备箱”经济,逐步打造西川河湟文化风情带,形成西川地区特色河湟民俗文化品牌。

    结合“旅游+康养”,计划依托藏医药博物馆及藏药研发生产地、康美中药城、乡趣园,推进中藏药康体养生保健中心和基地建设。并通过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在晋家湾村主街道进行提升改造,建设自驾游营地停车场和“农家乐”标志牌二期建设。同时,在晋家湾现有15家“农家乐”的基础上再开办10家—20家,举办4期服务人员培训班,着力提升农家乐服务档次和从业人员素质,组建晋家湾“农家乐”协会,规范和提升农家乐的经营管理。

    (潘玲 范生栋)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