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
顺应人民心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近一年以来,我国在医疗、教育、养老、就业、户籍等领域,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期待的问题入手,推进改革。
近一年来,社会领域的最新改革进展,解决了一系列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难题,百姓的许多“小目标”变成现实,奏响了民生幸福的新乐章。
脱贫攻坚,是补齐民生短板的重要一役。而没有持续的增收渠道,很难做到稳定脱贫。重庆南川区长坪村的贫困户吴伦寿没想到,当了一辈子农民,如今变成了合作社股东和工人,每年不仅有土地流转、务工收益,还有1000多元股权分红。
作为一个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于一体的特殊直辖市,重庆市以改革试点为突破口,探索建立股权收益扶贫、基金收益扶贫、信贷收益扶贫、资产收益扶贫、旅游收益扶贫等助农增收利益联结机制。截至目前,实施股权化改革的农业项目468个,部分项目开始分红,亩均分红200元以上。
中国的改革发展之路,是一条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道路。以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人民中寻找发展动力、依靠人民推动发展、使发展造福人民,中国正在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快步前进。
2016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240万,成为世界上减贫成效最明显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撰文指出,我国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开创了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良性互动的新境界,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提升。
“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2016年4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三次会议时如此强调。
在这一指导思想的推动下,回眸“十三五”开局之年,社会事业改革在不同层面、各个领域渐次推开。
民心所聚,皆是点滴之功。截至2016年底,20个省份相继出台文件,对本地区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作出规划部署;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积极建立完善积分落户制度,拓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渠道;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扶贫脱贫的“军令状”掷地有声,全年减少1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的任务超额完成……
社会事业改革关乎民生、连接民心。近一年来,我国改革总体设计中有关社会事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民众对民生领域改革期待的“小目标”,正逐渐变为现实。
2016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七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强调,要抓难点、补短板,尚未推出的改革要加快突破推进,已经推出的改革要加快落实落地。
当前,各部门加速发力民生改革,力求从根本上破解民生难题、满足百姓需求。
“2017年的工作总基调是稳中求进,一条底线就是民生要稳,不论改革还是发展,最终的落脚点都是民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一项项民生部署旨在解百姓之忧,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
(摘自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