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国新疆实施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的3年来看,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棉花价格开始回归市场,棉农基本收益得到保障,纺织原料成本下降。但是,植棉成本居高不下、产能过剩及市场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依然亟待解决。推进我国棉花供给侧改革,需要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提高棉花生产的质量和效率,扩大适应需求的有效中高端供给,我国棉花产业补品质短板、加快产业链融合的重任已迫在眉睫。
国产棉的“软肋”
多年来,国产棉质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一直都是下游棉纺织企业的一块心病。业内这样形容我国的棉花市场:好棉花缺乏、差棉花堆积,棉花有效供给不足。3年棉花临时收储政策的实行,客观上造成了棉农重视产量、忽视品质的生产意识,导致棉花不好卖,纺织企业也不愿买。
“经过3年棉花目标价格试点改革,其实我觉得目前我国新疆种植的棉花在内在品质上,比如绒长、色泽、马值、强度等方面,已经基本与美棉、澳棉等进口棉的达到一致。但是,从整体上看,一致性差仍是我国棉花最大的缺点。整个美国一共才种植两三个棉花品种,澳大利亚全国基本就种植一个棉花品种,而我国的棉花种植一直存在着品种多且杂、管理混乱的问题,导致加工厂混堆、混级、混加工。”新疆华泰棉花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曹会庆介绍。
与此同时,随着国内纺织企业的转型,棉花产业链下游对高品质棉花的需求量不断加大。“纺织企业需要的是一致性好、‘三丝’含杂少的棉花,我国高等级棉存在缺口,所以有些纺织企业只能依赖进口棉。”曹会庆说。产不对需,有效供给难以对接需求,正是当下我国棉花产业的窘境。
除此之外,生产规模小、生产单元分散、机械化程度不高也是影响国产棉质量的原因。我国大部分棉花依靠人工采摘,化纤、头发丝等异性纤维的混入不可避免,纺织加工时难以清除,导致纺纱、纺布时出现染色不均、断头等情况,大大影响了棉纱和布的质量。“就机械化水平来说,根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统计,2016年新疆生产兵团机采棉种植面积650万亩,棉花机采率为72.9%。但从地方植棉情况来看,土地集约程度较差,棉花采摘还是以手摘为主。”曹会庆告诉记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曾说,目前国内棉花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62%,而美国的只占4%。“新疆棉花必须大力发展机采棉,才能降低成本、提升质量,从而解决供需矛盾。”曹会庆还建议,“新疆要发展一区一品,这样棉花从生产到加工就能实现单收、单堆、单轧。”
新疆成立多个产业联盟
3月8日,新疆北疆产棉大县——呼图壁成立了全疆首家棉花产业联盟,主要目的是通过打通棉花生产、加工、流通、纺织等全产业链条,以纺织需求为导向实行棉花订单生产、订单销售,建立棉花生产供给新模式。
据了解,该棉花产业联盟由纺织企业、轧花企业、制种企业、农资企业、农机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棉花生产经营单位自愿组成,将改变传统的“小而散”生产方式,以市场和消费需求为导向,构建联盟组织体系和行业平台,并建立常态化工作机构。
呼图壁县农业局局长于斌裕介绍说,“产业联盟实行统一金融服务、统一棉花品种、统一农机服务、统一农资农技服务、统一采收及加工、统一皮棉品牌及销售的经营模式,从而降低棉花生产成本,提高棉花产量、品质和棉花种植户收益,实现棉花规模化种植、专业化服务和品牌化经营。”
4月14日,经过一个多月的酝酿、筹备,新疆乌苏市富民棉花产业联盟揭牌成立。据悉,棉花产业联盟是由乌苏市八十四户乡、西湖镇、头台乡6家农民合作社与乌苏新光棉花加工厂、乌苏市富明农资有限公司、乌苏市新型创业棉业有限责任公司、乌苏市新鑫棉业有限责任公司、杨帅棉花加工厂等企业联合组建。
“我们的棉花产业联盟将在四个方面取得突破,形成新的农业管理模式:一是搭好信息平台,发挥联盟的桥梁作用;二是实现优质高品质棉花订单生产、订单销售,依托联盟平台生产出优质高品质棉花;三是产业融合将取得突破,生产、管理、收购、加工全产业链深度融合,联合攻克难题;四是联盟的管理和运行模式要有突破,形成一套可以复制、推广的科学管理方法。”乌苏市富民棉花产业联盟理事长胡传虎说。
业内人士都将产业联盟作为棉花供给侧改革的途径,然而,当前这个途径还不完善,需要统筹考虑众多因素。
“目前,新疆的棉花产业联盟、社企联盟有很多,合作方式也不一样,但都各有利弊。如果只有‘农民+农民’或‘合作社+合作社’的联盟,使得农民的谈判地位增加,提高了话语权、议价权,但却容易产生棉花生产与需求脱节的情况;如果是‘纺织企业+加工厂’的联盟,只注重了需求,没有连接生产端,产业链并不完整;还有‘合作社+加工厂’的联盟,也矛盾重重,合作社重视高产量,追求高衣分,期待高价收购,而加工厂为追求效益最大化,会压低收购价格。所以,这几种联盟形式都差强人意。”曹会庆如是说。
曹会庆认为,新疆多地成立产业联盟,是一个好现象,表明大家意识到了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供给端、生产端发力,从而解决供需平衡。“从供给端发力,不仅仅是要解决棉花种植与收购的数量供需平衡,更重要的是要从棉花质量入手、从下游纺织企的需求入手,以纺织企业倒逼种植生产方,从而实现需求端—供给端—研发供种良性循环。比如,纺织企业需要‘双29’‘双30’的棉花,那么就由纺织企业来制定棉花种植、加工标准,从消费端倒推种植品种。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既能稳定棉农的收益,保证轧花质量,也能满足纺织企业的需求,而且大家都有钱赚。”
但曹会庆补充道,要建立产业联盟,建议能由既有政府背景、又具备行业优势的中国棉花协会来牵头组织。“联盟里有生产企业、加工企业、纺织企业,哪一端来掌控都显得有失偏颇。而由协会带头,既便于掌握市场信息,又能平衡产业链各方利益,才能彻底改变各方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局面。只有这样,大家才能更有意愿联盟,抱团闯市场,联盟也才能发挥应有作用,长久助力棉花产业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