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魅力茶乡新昌 香漫大佛龙井
第十一届新昌大佛龙井茶文化节活动精彩纷呈


会议现场。
老舍茶馆董事长尹智君和肖像剪纸。
礼佛仪式。
茶祭典礼。
决赛中,选手们现场炒制茶叶。
游人在茶园感受春天的气息。
新昌县农产品·茶产品展示会上,与会嘉宾纷纷观看。
中国茶叶庄园经济论坛的茶歇期间,参会者观赏、品鉴六大茶山茶品。
中国砂锡茶器精品展吸引不少眼球。
北京老舍茶馆的招牌“二分大碗茶”,在新昌一样抢手。

    编者按

    4月15日,2017中国茶叶大会暨第十一届新昌大佛龙井茶文化节在浙江新昌开幕。新昌大佛龙井文化节如今已成为全国茶界的现象级活动,节会期间,新昌县精心组织安排了很多精彩活动。本刊择选其中的精华活动项目,配以文图,以飨读者。

    “2017全国重点产茶县转型升级工作会议”举行

    4月15日,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主办、新昌县人民政府承办的“2017年度全国重点产茶县转型升级工作会议”在浙江新昌成功举行。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庆、农业部种植业司杜建斌副处长、国家食药监总局金波副处长、中共新昌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柴理明等主承办单位的领导,来自磐安、恩施、英德、湄潭、黎平、泾阳等地县政府的领导以及来自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南、湖北、广东、贵州、四川、陕西及浙江本省的全国45个重点产茶县(市、区)政府部门代表和部分县级行业协会的负责同志逾百余人参加本次会议。新昌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柴理明致开幕词。

    王庆会长在致辞中指出:2016年我国六大茶类普遍增产,茶叶生产和效益双双提高,但也出现了产品“卖难”、市场存量增多等情况,为此希望全国重点产茶县工委会的成员单位能以本次会议为契机,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随后,杜建斌副处长为全国各重点县的代表们进行了系统解读一号文件及农业部关于发展茶产业的系列文件。他表示,农业部积极关注着茶产业的发展,加大了对茶业各方向的扶植力度。金波副处长对国家食药监总局今年4月1日出台的《加强茶叶质量安全监管的通知》进行了解读。近年来,茶叶质量和安全水平有着明显的提高,但依然不能放松从种植生产源头狠抓食品安全工作的力度。金波处长的解读促进了各产茶县更加透彻理解通知要义,对食安工作的落实有着更深的理解和更有效的贯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外,对茶产业普遍面临的产大于销、供给侧调整任务紧迫的当下,中茶协产业发展部针对2016年中国茶叶消费形势进行了分析。

    之后,新昌县、湄潭县、安溪县、松阳县代表们分别就各自在产业融合、茶叶扶贫、电子商务、茶旅的工作及成功经验向与会代表们进行了分享。新昌县围绕建设茶叶产业强县目标,以“科技”、“创新”、“升级”为重点,夯实与优化产业基础,以产业政策及项目实施为抓手,加快科技推广与园区建设,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湄潭县围绕“质量安全、品牌打造、市场开拓、基地提升”的主战略,进一步强化措施,精准发力扶贫,带动湄潭茶产业实现新一轮跨越发展;安溪县以发展现代茶业为目标,牢记“四心”(不忘初心,坚定信心,弘扬匠心,上下同心),突出“四化”(去冰箱化,庄园化、标准化、地标化),以电子商务的长足发展为突破口推动安溪茶产业“二次腾飞”;松阳以茶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全县域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为契机,以全产业链建设为核心,变茶叶为旅游地商品,大力发展茶旅游。在县政府分享经验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姚静波围绕协会的相关工作向各产茶县进行了汇报与沟通。

    全国重点产茶县工作委员会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发起组建,近年来工委会坚持生态、有机、高效的茶产业发展理念,合理推进“一二三产”规划布局;通过联合协作,实现互利共赢,扩大成员单位茶产业的市场占有率及影响力;通过资源统筹,交流实践经验,分享管理心得,深化政策和信息共享;通过强化质量安全责任与意识,推进科技创新兴茶战略的实施;通过加强内部自律,引导成员单位及所在地茶企自觉履行行业主体与社会责任,维护中国茶产业的和谐有序发展。

    老舍茶馆走进新昌举行“小饮茶会”

    4月14日晚,由北京老舍茶馆主办的小饮茶会在新昌举行。

    在活动上,新昌县领导李宁代表中共新昌县委、新昌县人民政府致辞。李宁表示,新昌栽茶条件得天独厚,产茶历史源远流长,茶叶产量和产值均占到浙江龙井茶的五分之一左右。近年来,新昌在坚持发展调腔、剪纸、砖雕等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推动茶叶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形成具有新昌特色的茶文化。此次小饮茶会走进新昌,将加深外界对新昌茶叶及茶文化的了解,必将有力推动新昌茶产业加快发展,使新昌茶文化更加繁荣。

    在随后进行的非遗表演中,砖雕、梅渚剪纸、布袋木偶等新昌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纷纷上演,来自新昌调腔剧团的90后优秀演员表演了折子戏《牡丹亭·入梦》,剪纸非遗传承人求泽慧还为在场嘉宾送上了惟妙惟肖的人物剪纸。同时,来自北京老舍茶馆的艺人展示了拿手的茶艺表演和巧耍花坛。这些精彩的演出,赢得了在场来宾的阵阵掌声。

    据悉,老舍茶馆是新昌的老朋友,在大佛龙井崛起过程中助力颇多。小饮茶会是由老舍茶馆董事长尹智君女士创办的文化茶会品牌,自2014年8月创办至今,吸引了众多喜茶爱茶人士的参与,成为老舍茶馆极具影响力的又一文化品牌项目。此次小饮茶会走进新昌,进一步增进了双方的友谊,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茶祭大典”和“礼佛仪式”庄重亮相文化节

    4月15日上午,2017中国茶叶大会暨第十一届新昌大佛龙井茶文化节在浙江新昌县中国茶市开幕。开幕式上,除了各项颁奖和重大信息的公告,还举行了饱含庄严仪式感的茶祭大典和礼佛仪式。

    茶祭活动在新昌已经流传千百年,古时就有很多高僧高圣在天姥山品茶;如今,茶祭大典已经成为新昌的非遗项目,通过它再现新昌绵延千年的茶祭传统风俗。本届茶祭大典已是第四届,主办方祈求一方风调雨顺,让来自新昌的大佛龙井扬名省内外,也希望为观众带去一场庄严肃穆的茶祭视听盛宴。

    茶祭典礼伊始,祭祀人员肃立雅静,鸣响七炮,侍者抬着三牲,手捧五谷,逐一登台至主祭台供桌摆放;随后,主祭人员依次登台敬香,表达对谢灵运、支遁、昙光三位茶祭之神的尊崇;击鼓撞钟,奏乐,主祭人献茶敬茶,面向茶神恭读祭文,缅怀感恩;礼成,祭祀人员献祭舞及龙狮劲舞演绎,包含了10余项内容的茶祭大典,十分全面而精彩地展现了新昌的茶祭风俗。

    同时,本次大佛龙井·天姥红茶礼佛仪式在大佛寺栖光净院三圣殿举行。前来参加大佛龙井茶文化节的嘉宾观摩礼佛仪式,现场感受新昌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化和茶文化。

    近几年,大佛龙井名声日隆,这一方面与“大佛龙井”的品牌带动力与精湛的加工工艺有着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禅茶底蕴更为大佛龙井香飘四方孕育深厚土壤。

    “‘天福杯’大佛龙井茶王赛”决出

    为传承大佛龙井手工炒制传统技艺,使茶乡百姓更加深刻的体会加工过程品质形成机理,新昌县坚持举办“大佛龙井茶王大赛”,至今已经举办十二届。

    本次“天福杯”大佛龙井茶王赛,由全国供销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副院长杨秀芳、中国茶科所茶叶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刘新、浙江省农业厅农机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俞燎远、原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教授级高工沈红、浙江天福茶业有限公司黄诚组成评委组。

    开赛仪式结束后,当即展开茶王大赛初赛,专家对参赛选手选送茶样进行审评,得出前20名进入4月15日决赛环节。

    茶王赛决赛于中国茶市举行。参赛选手用主办方提供的鲜叶原料现场炒制,由评委组评分。最终按预赛分值60%,决赛分值40%计算总分。

    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梅渚镇盛伟永摘得“茶王”桂冠。同样来自于梅渚镇的盛毅永荣获一等奖。

    由最近几届茶王大赛可以看出,新昌县炒茶能手年龄逐步重返年轻化。虽然目前茶叶炒制机械大范围普及,但随着新型茶叶加工者文化层次渐高、县农民培训成效逐渐显现,炒制水平稳步提升。

    “灵秀东茗茶韵风情节”清雅绽放

    4月16日上午,新昌茶乡休闲游暨灵秀东茗茶韵风情节在东茗乡开幕,作为新昌大佛龙井茶文化节分会场的第一个承办单位,东茗乡为到场宾客留下了“美丽乡村,茶旅互动”的东茗烙印。

    采茶体验采风活动作为本次茶韵风情节的“重头戏”,引得许多游客驻足亲历,一采时鲜。据了解,东茗乡通过发展无性系良种,良种覆盖率大大提升。全乡已种植乌牛早、龙井43、浙农117、迎霜等7、8个品种,良种茶面积达7800亩。同时也培育出“东茗一号”、“东茗二号”等茶叶新品种,受到市场广泛好评。

    “过去东茗乡主要靠种植茶叶、烟草、番薯、草莓等传统农产品为主要经济来源,而近年来,乡村旅游俨然成了东茗乡一道新的风景线,也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东茗乡党委副书记、乡长俞梁表示,“东茗乡将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打造‘两岩两山两坑’的美丽乡村景观带环线,进一步做深体验游、观光采摘游、亲子游,形成‘快旅慢游’的东茗印象,让更多游客了解东茗、走进东茗,留在东茗,使茶产业发展和乡村旅游有机融合,助推全域旅游和农民增收。”

    目前,下岩贝村的生态停车场、观光栈道已具雏形。据悉,今年东茗乡将完成“两岩”中白岩村的停车场和观景台建设,积极引进观星露营基地项目,以及打造石下坑村的“爱情驿站”。同时,下岩贝村的乡村茶艺大舞台也将动工建设。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