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7年4月1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中国茶通往欧洲的另一条路径

□ 本报记者 赵光辉

在盖哈德中国茶文化国际交流会里,一起打包过去的不仅仅有中国的茶叶和紫砂,还有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茶随着人们健康追求的提升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在世界、在欧洲越来越受到欢迎。目前中国茶叶出口欧洲主要还是通过主流的贸易公司,但作为拼配茶原料,不仅利润低下,也无法通过长期积累形成中国茶自己的完整形象和品牌。

    因此,我们需要寻找另一个途径——在主流贸易和行业协会之外,有没有人能够把中国茶不割裂地推广到欧洲?有。这个群体中有两类人:一类是生活在欧洲的中国人。他们或在海外华人圈中经营中国茶,或向欧洲消费者组织营销。比如2016年茶周刊记者采访英国时遇到的胡颖莹。

    另一类就是欧洲当地人,既不同于现有的中欧茶叶贸易体系,又在实实在在地推动中国茶在欧洲的影响与营销。德国人盖哈德就是这个群体的代表。

    把中国茶原汁原味“搬运”到欧洲

    从20多年前接触中国茶,到2013年全身心投入,先是在德国法兰克福成立盖哈德中国茶室,再到2016年发展成为中国茶文化国际交流会(德国),盖哈德的执着与远见在“一带一路”倡议日益落地的今天,愈发显示出价值。

    首先,他不是欧洲的茶商,不用欧洲的茶业体系和运营办法来区隔、取舍中国茶;相反,他以一个中国茶与文化的学习者、传承者的虔诚和形象,向欧洲人原汁原味地展示着地道中国茶的味道、传统中国茶文化的风范。其次,他是一个欧洲人,在向他的同胞推广中国茶时,具有更大的亲合力。正因如此,他实现了将中国茶原汁原味“搬运”到欧洲,而没有隔膜的效果。这最具有开启意义。

    是“德国的陆羽”

    还是“中国茶叶的哥伦布”

    盖哈德的的确确不同于以往的大贸易商,而是非常小心和细致地保留了中国茶的完整风貌和精神气质,既契合了中国文化向外传播的时代潮流,又较快地深入到德国人的生活中。他用中式唐装的形象与西装革履传统欧洲茶商区别开来,在中国茶界形成很高的辨识度和吸引力。

    正是看到了盖哈德经营中国茶的方式的价值,越来越多中国茶企对他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中国茶界有人将盖哈德称为“德国的陆羽”。我们姑且不讨论这个称号的分量是轻是重,单就传播朝向来看,有些方向倒错。对“德国的陆羽”这个称谓谁更会有兴趣?显然是中国人。因为我们熟悉陆羽,我们希望了解德国的陆羽是怎么回事。也就是说,这个称号的立足点在我们而非德国。据说在一次迎宾晚宴上,要为外宾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周总理看到节目单后,觉得这两个陌生的名字以及拼音翻译,欧美人一定是一头雾水。经过思索,他将节目单改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欧洲人看后大感兴趣。

    所以,盖哈德是“德国的陆羽”还是把中国茶叶带到欧洲的哥伦布,这个称谓斟酌的背后,或许正是中国茶走出去需要补课的地方。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