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文人张继,赶考落榜,乘船回乡,行至姑苏城,泊舟寒山寺,夜闻钟声,有感而发,写下一首意境清远的小诗《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江南水乡,房沿河而建,民临河而居,这种白壁黑瓦、小桥流水、韵味十足的江南特色,不知道勾引出了多少人心中的前世江南梦。而张继夜泊,时值秋季,诗文描写的水乡秋夜,月暗星稀,霜华满天,既隽永幽远,尽传江南风情,又空旷寂寥,带有淡淡愁绪,尤其是诗中勾画的那个孤寂、失意又满怀离情羁思的文人形象,即使隔了千年,亦令人心酸。从此,枫桥边文人墨客,争睹唏嘘,如今更是游人如织,成为了一处有名景点。本是渲泄失落心情的一首诗,竟能在佳作如林的唐七绝中千年流传,恐怕都是当年张继意想不到的。
赶考失败,却因一诗成名,张继究竟是得是失?
当年张继若榜上有名,不过是唐朝多一名普通官吏,如今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名落孙山,中国诗史上却多了一颗闪光的珍珠,并成就了一个集古城、古河、古桥、古寺于一体的景点,张继自己也因此成名,千年流芳。
可见得与失,不能以一时的眼光与价值去评判。
人生本就是一个得与失交替出现的历程。一次失败当然不必一蹶不振,就如金榜题名并不能一劳永逸。得与失不必纠结,得失出现,证明人正在努力向前,因为原地不动永远只有失去。只有向前发展,才会一次次面临得失与取舍。得到的不一定是名利,也可能是情怀;择取的不一定是地位,也可能是领悟。取舍,貌似是一个选择甄别的过程,实则是一个成长发展的过程;得失,其标准也不是一时的利益,而是一段时期的长远评判。或者,只要学会珍惜现在,并能保持不断向前的动力,功与名,成与败,得与失,其实都不重要。只有明白这一点,人才能学会取舍,才会了解何为得、何为失。
时至今日,寒山寺外,铁岭关前,京杭大运河仍旧日日流淌,就如时光缓缓流逝,永不停歇。枫桥边张继的铜塑坐像,神情平和超然,早已不复当年的失意与落寞,仿佛穿越千年,对于自己当年的赶考未中,而后的一诗流芳,都早已看开看淡,不再执着于是得是失。
只有看淡得失,才是真正懂得了得失的意义,才是真正的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