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全口径)出口贸易也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自2001年起的“十五”期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值年均增长15.8%,尽管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导致2009年进出口值同比下降,但整个“十一五”期间,仍继续保持16.7%的年均快速增长。到“十二五”期间,进出口值总体仍保持年均9%的较高增速,但进出口规模在期末出现萎缩。“十三五”开局,受进口值萎缩较快的影响,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值在2015年出现小幅下降的基础上继续缩减,但出口值却在2016年再创历史新高,达726亿美元,同比增长3.5%。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对外贸易领域,要创造良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主要包括:统筹利用国际市场,优化国内农产品供给结构;依法对进口农产品开展贸易救济调查的同时,鼓励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强农业对外合作和走出去,以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开展跨国经营、培育大企业、大集团;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和标准的制定修订,深入开展农产品打击走私综合治理。尽管近年来中国农业发展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必须看到,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仍存在不少矛盾和现实问题,所面临的挑战严峻而复杂。主要包括三大外部因素和三大内部因素。
三大外部因素
资源趋紧、环境污染以及生态退化,加剧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不断恶化。人多地少水缺是中国农业面临的基本国情,而每年全国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约480万亩,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压力越来越大;而且耕地质量下降,黑土层变薄、土壤酸化、耕作层变浅等问题凸显,农田灌溉有效利用系数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低0.2,使得水土资源硬约束日益加剧。同时,工业和城市生活等外源污染向农村扩散,重金属不断向农产品产地环境渗透;化肥、农药、畜禽粪污等内源性污染严重,秸秆焚烧现象严重,海洋富营养化问题突出,渔业水域生态恶化。此外,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295万平方公里,年均土壤侵蚀量45亿吨,沙化土地173万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积12万平方公里;高强度、粗放式生产方式导致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失衡、功能退化,草原超载过牧,湖泊湿地面积萎缩。
上述问题导致主要农产品供给、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建设生态保育型农业的任务更加艰巨。
小生产与大市场难交融,土地集约化经营水平有待提高。中国农业具有较强的自然经济色彩,受地理环境条件以及传统风俗习惯等因素影响,农业仍主要以农户小规模种植、分散经营为主,这种单家独户的农业 “小生产”方式,已无法适应现代化农产品需求“大市场”的变化和要求,无论是农产品质量还是掌握市场信息,广大农户都无法在短时间内形成现代农业所需的核心竞争力。“小生产”的生产模式不仅造成农产品的生产时间、品种得不到统一,先进的生产技术难以推广应用,更难以实现大面积种植,无法形成土地集约化经营和规模生产,更无法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尽管在政府的推动和帮助下,“小生产”的情况在近年来有所改善,但总体看,中国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经济效益低下、科技含量偏低的现状依然较为普遍。
此外,当前中国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选择向城镇转移,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问题持续加重,土地闲置或撂荒的情况层出不穷,进一步对土地集约化经营造成障碍。
绿色贸易壁垒不断升级,制约中国农产品出口持续扩大。“绿色壁垒”作为非关税壁垒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表现得非常突出,其实质是发达国家依赖先进的科技和环保水平,通过立法手段制定的严格的、强制性的技术标准,阻碍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农产品绿色壁垒的实施体系日趋严密,实施的范围不断扩大,指标要求也越来越高,主要通过严格的卫生检疫制度、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标准、农药及有毒物质残留监测、产品销售包装等方面的严格要求来设置较高的门槛。近年来,中国农产品出口持续遭受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摩擦,绿色壁垒波及范围相当广泛,从水产品、禽肉等动物源性产品,到蔬菜、水果、茶叶等植物产品和加工制品,几乎覆盖了我国所有出口农产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绿色壁垒”己经成为中国农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这些贸易壁垒不仅削弱了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直接限制了相关产品的出口,也给中国农产品市场带来较大冲击,使中国农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大内部因素
现代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供求关系、生产模式等正发生深刻变化,但体制机制仍不健全。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与此同步的是现代农业发展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并从需求结构、供给模式、资源配置、经营方式和调控行为等五大方面发生着深刻变化。例如,需求结构方面,肉类、水果、奶制品等附加值高的产品需求日益旺盛;供给模式方面,适当利用国际市场增加部分紧缺农产品供给以及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正成为新的发展格局;资源配置方面,农业生产需要从主要依靠资源投入和粗放型增长模式,逐渐转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模式上;经营方式方面,已由过去的“小规模分散经营+实体流通”,转变为现在的“新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电商与实体流通相结合”;调控行为方面,从过去的政府直接干预,转变为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然而,面对这一系列的新变化,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水土资源管理体制和定价机制、循环农业发展激励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体制机制尚未建立,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制度体系的任务更加艰巨。
农业整体大而不优,生产成本持续攀升,产品安全信任危机尚未解除。如今的中国早已是农业大国,但还不是农业强国。农产品生产体量较大,谷物占全世界产量的21.3%,棉花占26.8%,蔬菜占52.1%,水果占21.9%,茶叶占35.6%,肉类占26.8%,禽类占40.5%,水产品占37.1%,均处于世界首位。但是,大量农产品的生产,不仅消耗了大量资源,劳动生产效率也比较低。据世界银行测算,2013年,中国农业劳动力人均农业增加值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4%、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2%、美国的1%,整体上看农业发展“大而不优”。与此同时,中国农业生产成本却在持续攀升,特别是随着土地流转费用、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中国农业已全面进入高成本时代。而资源环境约束也日益趋紧,人均耕地和淡水资源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1/4,全国中重度污染耕地也已达5000万亩。
此外,就在中国农业从追求产品数量到追求产品质量与安全的转型阶段,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和管理水平却差强人意。大量的食品安全事件被曝光,导致国内外消费者的消费信任度下降。如毒水饺事件、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多宝鱼药物残留事件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已经引起国际社会对中国食品安全的广泛关注,也触发了中国出口农产品的安全信任危机,至今仍未彻底解除。
农产品走私活动猖獗,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和危害人民群众食品卫生安全。随着国内种植业、养殖业人工等成本不断增加,导致农产品价格与国外相比存在较大利润空间。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消费者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也在增加,因此形成了市场供需缺口。由于农业多为各国保护和补贴的主要产业之一,因此,对农产品的进口大多征收相对较高的关税,相关的检验检疫手续也相对繁琐,而走私农产品则无需接受相关部门的正常入境手续,更无需缴纳税款,利润空间巨大。受此诱因和利益驱使,近年来,不少不法分子在中国南方部分省份边境进行农产品走私活动猖獗,这些行为不仅涉嫌偷逃应缴税款,还会扰乱国内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和农业健康发展;甚至由于不少走私农产品在国外积压多年、品质较差,又逃避了检验检疫被端上消费者餐桌,更会对百姓食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进而危害国内消费者的人身健康。据相关报道显示,2016年1月至11月,中国共查获各类农产品走私犯罪案件570起,案值209.8亿元;侦办冻品走私犯罪案件164起,查证涉案冻品23万吨。
中国农业在面对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必须从农业供给侧发力,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巩固我国农业传统比较优势,培育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促进农业对外贸易增长与国内农业竞争力提升相统一。由过去的农业结构调整主要是为解决供给不足,转变为现在的更注重质量、效益、可持续发展;由过去的主要着力于生产结构,转变为现在的更注重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经营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绿;由过去的主要着眼生产力范畴,转变为现在的更注重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激活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归根结底,在外贸领域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要坚持市场导向,跟上消费需求升级的节奏,优化供给结构,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健康、个性化的农产品需求。
(摘编自“海关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