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石,也是小微、“三农”、精准扶贫和普惠金融的重地。
3月23日,在银监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湖南银监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唐智杰表示,增加县域金融服务有效供给,必须在鼓励大型银行加大县域金融服务力度的同时,突出法人导向,从体制上打造“门当户对”的县域金融服务供给结构,通过构建“一县两行”,湖南省县域银行服务供给结构得到明显改善。
“一县两行”建设扎实推进
“‘一县两行’即在每个县改制组建一家农村商业银行、设立一家村镇银行,支持做优做强‘当地人民自己的银行’,促使‘当地的钱留在当地’‘当地的资金用在当地’。”唐智杰告诉记者,2013年,湖南银监局在全面调查县域金融机构经营及服务状况、深入总结宜章“一县两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坚持法人机构主导,加快构建“一县两行”,完善县域银行体系的政策主张。
湖南省具有农业经济比重大、县域经济比例大“双大”的特点。为进一步推进“一县两行”构建,湖南银监局加强与各级党委政府的沟通协调,达成了“2015年底前基本完成农信社股改”“2017年底前实现村镇银行县域全覆盖”等重要共识,省政府将“做大本土金融机构,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推进村镇银行县域全覆盖”纳入《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截至2016年末,湖南省已有47个县(市)实现“一县两行”,占比达54.02%,其中县域农信社改制农商行已开业79家,占全省县域农合机构总数的90%,其余8个县(市)改制均已批筹或实质启动,改制面达100%;全省共有18家省内外主发起行在县域发起设立了40家村镇银行,下设73家支行,覆盖全省13个市(州)的47个县(市),县域覆盖面达54.02%,其中湘西长行村镇银行为全国十家总分行制村镇银行之一,实现湘西地区8个县(市)全覆盖。
“一县两行”助力县域金融提质增效
三年实践证明,大力推动构建“一县两行”,对于扩大县域金融服务供给、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
随着“一县两行”加快推进,湖南省县域金融服务机构及业务范围持续扩大。
据记者了解,截至2016年末,该省已实现金融服务乡镇全覆盖,行政村覆盖比例达99.72%,基本实现金融服务“村村通”。湖南省农村信用社通过股改化解了历史包袱,增强了资本实力,创新与发展能力更强、活力更足,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分别有75家、35家、29家农商银行探索开办了林权抵押、农房抵押、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
同时,农商银行和村镇银行作为地方金融机构,具备“当地资金留在当地”、“当地资金用在当地”的优势。
唐智杰介绍,截至2016年末,湖南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4170.5亿元,近三年平均增速14.67%,保持较快增长。全省79家县域农商行平均存贷比为53%,高于农商行所处县(市)银行业平均存贷比3.7个百分点,有64家县域农商行在当地贷款份额超过30%,有17家超过50%;全省40家村镇银行整体存贷比为51.4%,高于所在县(市)银行业存贷比,有22家村行在当地贷款份额超过5%,其中4家超过10%。
其中,湖南省农村信用社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强化以客户为中心的导向,优化服务流程,推出特色产品,不断提升服务效能。
一是完善信贷服务机制。建立健全小微企业、涉农、扶贫贷款等考核机制,适度下放管理权限,实施尽职免责办法,设立提供一站式贷款中心108个和贷款专柜2629个,因地制宜开发区域特色信贷产品,有效提高了服务效率。
二是提质基础金融服务。大力发展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和微信银行,在商圈、社区、村口持续推动自助银行建设,提高了农信服务的可得性和便捷性。截至2016年末,湖南农信电子银行替代率53.68%,发行福祥卡5724万张,签约手机银行用户399万户,布放ATM、自动存取款机(CRS)等自助设备7872台。
三是推进信用环境建设。广泛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扎实开展客户信用评级,强化征信管理,加强对失信行为的约束,有效改善了县域金融生态环境。截至2016年末,湖南农信共支持创建信用乡镇412个、信用村6032个,培育信用户493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