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在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和实施精准脱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村电商受到空前重视。在今年的一号文件中,“电子商务”共出现8次,这是一号文件提及“电子商务”最多的一次,而且文件中还专门为“推进农村电商发展”设了一个专节,这也是历年来的第一次。
但也应看到,在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电子商务发展迅猛
农产品电商平台创新不足
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低,提升速度慢。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数量达到2.01亿人,较2015年底增加了526万人。我国农村网民绝对数量虽然较大,但是占比低,增长速度慢。
农村电商的渗透率仍然相对较低。2015年每个城市网购用户的网购支出为1.07万元,而每个农村网购用户的网购支出额仅为0.382万元。2015年,农村居民消费支出5.6万亿元,其中,约0.35万亿是通过网络实现的,网络对农村居民的渗透率仅为6.3%。农村居民人均网购支出不到600元。
农产品电商平台创新能力不强,盈利能力较弱,难以持续发展。据悉,截至2015年底,我国共有涉农网站3万多家,这些网站中大多是一个模式,即农产品网上销售,创新能力不足,存在着重复建设、碎片化等的问题。目前,国内农产品电商只有1%盈利,7%巨额亏损,88%略亏,4%持平。
基础设施落后,流通成本企高。“经纪人-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的五级流通结构,是目前我国农产品最主要的流通模式,中间环节繁杂、农户和零售终端规模小,造成流通成本居高不下,市场化也难以深入推进。主要表现为三点:信息系统设施落后、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金融服务业发展滞后。
法律法规和标准化建设不健全。目前,电子商务领域立法严重滞后于实践发展。一方面,国家尚未出台关于商品流通、电子商务等专门的法律法规,市场盲目投资、无序竞争等现象严重。另一方面,涉及农副产品的相关标准、信用等标准化建设不健全。
人才匮乏,产业发展缺乏后劲。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离不开专业性人才,尤其是精通网络技术、线上营销、物流管理而且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复合型人才。
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破解电商发展“瓶颈”
深入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努力:
农产品上行与工业品下行需要同时发力。要通过电子商务来倒逼农产品生产的商品化、标准化与互联网化。重视互联网在农产品生产中的作用,使农产品的产品标准、包装标准、配送标准、质量标准进一步完善,为农产品网络销售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政策层面,要重点支持打造农产品从田间到快递的“最初一公里”服务体系,重点支持交易规则、诚信体系、安全追溯体系、索赔机制、纠纷解决机制等方面的建设。
加快推动农村各类服务互联网化。从农村消费市场看,农村地区的服务消费还远远低于城市地区。这一方面是与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较低、服务需求不旺有关,更重要的是,农村地区的各类服务供给不足,农民的各种服务需求难以满足。推动农村电商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推动农村各类服务互联网化。
积极稳妥推动农资电商健康发展。农资电商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利用电商优势,通过减少农资采购、种植服务、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的中间环节,降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成本;更在于中间环节减少产生的附加利润可反哺农民,覆盖农民种地成本。与此同时,农资电商还可以与涉农互联网金融、农业科技等融合为一体,实现为“三农”的全方位服务。
利用电子商务挖掘贫困地区的各类资源价值。在战略上,电商精准扶贫的关键是将贫困地区的各类资源,如生态资源、物产资源、产业资源、人力资源等,并与电商紧密联系起来,借助电商的力量,将这些资源的潜在价值发挥出来。
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化体系,规范市场运行。健全流通领域法规标准体系;全面梳理现行法律中与互联网在流通领域创新应用和管理不相适应的内容,加快修订和完善制度,推动线上线下规则统一;健全批发、零售、物流、生活服务、商业服务领域标准体系,努力营造依法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大力补齐农村物流基础设施“欠账”,提高公共服务供给和保障能力。一是加快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创新和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充分运用财政扶持手段,通过产业基金等市场化模式鼓励和撬动更多民间资本投资,整合硬件设施和网络服务,加快农村物流体系网络建设。二是发展农村地区宽带信息网络建设,逐步缩小城乡间差距。三是发展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形成农村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四是整合物流信息与物流企业,培养高素质的物流配送人员,形成一整套科学、高效的物流支撑体系。多方并举,多策并施,努力提高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供给和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