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作为‘一荤一素一菇’健康膳食的组成,逐渐成为未来食品消费升级的重要方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食用菌协会会长顾国新表示,要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发挥食用菌在产业结构调整、扶贫攻坚、促进就业过程中发挥的积极影响。
顾国新介绍,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食用菌人工培植的国家,也是世界食用菌第一生产大国。目前,我国食用菌总产值已突破2000多亿元,主产基地县500多个,从业人员近3000万人,产品已出口到126个国家和地区。再加上其具有节约土地水源、减少污染、净化环境等诸多天然优势,已成为农业领域中极具潜力的朝阳产业。
为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探索出食用菌产业新的发展模式和路径,顾国新建议:
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食用菌产业政策。要遵循“切实可行、引导激励、保障有力”的原则,在资源开发、土地使用、财政税费、人才支撑、科技贡献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有力保障。
二要重视科技并加快人才培养。虽然目前我国食用菌行业在科技研发与人才培养方面有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科技研发投入不足,科技成果商品转化率低,人才匮乏且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亟待解决。
三要延长产业链,挖掘产业综合效能。应围绕生产这一中心,将多个环节的相关主体要素联结起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构建起有利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环境。
四要进一步完善产业经营模式。因地制宜的同时,要进行产业化扶贫要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根据当地地理环境、产业发展潜力、贫困人口构成等因素,适当选择品种和生产模式。尤其要引起高度重视的是,一定要做到既保障产业扶贫任务的顺利完成,又避免给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五要打造产地品牌,培育产业文化。要做好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树立产品品牌,强化企业形象;要认真地对待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要培养积极向上富有活力的企业文化。
六要借力“一带一路”,实现区域内互补共荣。“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食用菌消费潜力巨大。从国内看,可带动更多人加入到种植生产,脱贫致富;从国际看,国内企业通过出口产品、开展产能合作、投资设厂等方式,既可以应对国内食用菌产品的阶段性过剩,又可拓宽全球市场,实现区域内国家产业合理布局。
七要强化协会和科研机构的服务功能。协会要在政策解读、产业引导、信息咨询等各方面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科研机构要在菌种培育、新产品研发、技术推广等方面提供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