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7年3月1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清明话民俗

安徽天长农商银行 宣金祥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传统文化需要传承。

    农谚云:“清明一到,农夫起跳”“清明浸秧,勿问爹娘”“清明前,好莳田;清明后,好种豆”。随着清明的到来,气温逐步升高,万物萌发,正是播种好时节。农民深谙这个道理,清明节前后,或耕田撒谷,或种瓜种豆。

    清明,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古人传给我们的清明节,有着丰富而深厚的社会文化内涵,其全部意义不仅仅是扫墓祭祖,还包含踏青、放风筝、春游等丰富多彩的内容。那么,关于清明的古老风俗,您又知道多少呢?

    踏青。古时候的踏青又叫探春、寻春等。春三月的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踏青、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节日里,一家人相邀去踏青、郊游、野炊,那该是多么惬意、愉快的事儿。

    放风筝。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风筝,夜间也放。夜晚,人们在风筝下或在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古时候,就有人把风筝放上天空后,便齐根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是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非常古老,最早叫千秋,后来为了避讳,被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做成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而且可以培养儿童的勇敢精神,至今仍旧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蒸清明饼。在清明节前,城乡家家磨糯米粉做饼,馅以猪肉、笋丝之类,或者嵌以甜糖,俗称“清明饼”。在山区,则采清明草作饼。清明草,即绵菜,也叫“米菜”,一年生草木。清明季节,会萌生出绵绵白毛细叶,人们采摘叶顶,洗净捣烂,和之糯米粉,以鲜笋、芥菜、肉丁为馅,制饼蒸熟而食。有的人家,从田间采来绵菜、马兰头、苎麻嫩脑等野菜或青草后,先炊熟晒干,磨细作为饼馅,和上米面或面粉制饼,用两片香泡叶包裹,然后,在饭锅中或蒸笼中蒸熟即成,俗称“蒿饼”。清明节这天不举火,以冷食为果腹之物,这即古代为纪念介子推被焚绵山之遗意。

    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脚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咱们的老祖先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插柳、戴柳。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古时候,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侵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节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于是,古时候柳枝被悄悄插于屋檐和门窗便屡见不鲜了。

    还有斗鸡、拔河等活动,随着岁月的交替,社会的变化,一些古老的活动已被淘汰,有的仍遗留至今,但都赋予了不同的时代内容。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