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爱方,浙江长兴好和堂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浙江长兴“茶人之家”负责人。在中国茶界,丁爱方是小有名气的“老茶人”,多年来他不仅坚持传播顾渚山茶文化,还精心提升大唐贡茶——顾渚紫笋的生产技术。每年新茶上市时节,全国各地茶友前往长兴参观大唐贡茶院,了解顾渚紫笋的生产和茶文化,丁爱方都义务接待。去年,他跑到土耳其,本来打算考察一下就回来,却成为了土耳其茶叶界的抢手专家。
里泽茶农口中的“疯子”
“有个中国人居然让我们放下剪刀,用手采茶叶,他是不是疯了?”2016月5月,里泽茶山的茶农们议论纷纷。这是他们第一次见到中国人,也是第一次有人质疑他们祖辈都在使用的采茶方式——剪刀采茶。这个茶农口中的“疯子”,就是丁爱方。
去年5月,丁爱方应新疆茶友邀请到土耳其考察茶厂。在此之前,他对这个欧亚交接的国度一无所知。语言不通令他紧张,频繁爆出的恐怖袭击新闻让他不安。“一下飞机真的害怕”,他依然记得第一次落地伊斯坦布尔机场的心情。
从伊斯坦布尔飞往特拉布宗。特拉布宗是距离里泽最近的机场,开往里泽山路蜿蜒,云雾缭绕。遍野的茶山让丁爱方来了精神,下车亲自走进茶园时,他的内心已经起了化学反应。
“太美了!我去过很多著名茶园,但是里泽这样自然的好茶园真是非常罕见。几千上万公里之外还有这么漂亮的茶园,非常出乎意料!”时隔8个月,他回忆起第一次见到里泽茶园时的情景,依然异常激动。
5月的里泽气候舒适,湿润又不炎热。第一眼便被里泽茶园的天然美景所震惊的丁爱方开始仔细打量这个地方:低山丘陵、降雨丰富、空气湿度大、地形有一定坡度、排水条件好,这些有利茶树生长的条件,里泽都具备了。黑海高纯净度的海水和空气还给予了茶树最干净的成长环境。
很快,第二次震惊袭来。而这一次不再是赞叹,而是惋惜。已经迫不及待要品尝这里茶叶的丁爱方满怀激动地参观工人采茶,却被当地“野蛮”的采茶方式震住了。
原来,为保证效率,土耳其茶农采茶是用剪刀的。这对历来只用手采茶的丁爱方来说完全无法想象。因语言不通无法交流,他便亲自示范,手把手教茶农如何正确手采。一开始茶农们都不能理解,于是便有了开篇那一幕。
里泽茶厂盛情挽留的专家
当晚,在里泽一间咖啡馆,丁爱方用中国最简单的方法用锅做茶,“手工炒青”。叶温升高,细胞受热膨胀,部分液泡破裂,水分同青气释放开来。满屋香气令在场的土耳其人惊讶不已。而饮茶后的回甘,更是令他们啧啧称奇。
“里泽来了位厉害的中国茶专家”迅速传遍这座小城。次日,丁爱方获土耳其最大国有茶企aykur总裁邀请,参观里泽有机茶园与茶厂。其他茶厂老板也纷纷向他抛出了橄榄枝。甚至周边数个国家的茶厂也再三邀请他前往担当技术顾问,但丁爱方心里只有里泽。
他不堪忍受如此优质的茶园产出的茶都被磨碎发酵成碎末茶,便潜心研究以求找到最佳口感。绿茶、红茶、黄茶、青茶、黑茶等他全都一一尝试,不到1个月便做了上百次实验。
语言不通的他靠比划与当地人沟通,不只教会了当地茶农如何手工采茶,还将中国的茶文化带给了里泽。
1个月后签证到期,本该回国的他却没有如期返回。作废了昂贵机票的他彻底迷上了里泽,在当地包了几百亩地做试验,根据不同海拔与光照,每日记录茶树生长情况,从国内发去先进的制茶设备升级茶厂工艺,甚至,还把国内的家人接来伊斯坦布尔定居。
中土两国茶文化的使者
总以“茶农”自谦的丁爱方身上流淌的血液里都有浓浓茶味,他以搭建中土两国茶文化桥梁为己任,将中国茶文化带来土耳其,也希望能将“最后一片纯净茶园”的里泽茶带回中国。
他积极对接了湖北省天门陆羽茶文化负责人肖新国先生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土耳其语部。在他与国内各位茶友的共同努力下,目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土耳其语部主任徐新月已完成《茶经》土耳其语的翻译,并已计划于今年4月在伊斯坦布尔举行土耳其语版《茶经》首发会。届时多国媒体均将参加,对中国茶文化宣传影响斐然。
移居土耳其已有大半年,语言不通可以让已经学习了语言的儿女帮忙翻译,但中土茶文化的巨大差异无法在短时间内融合。中国人“品”茶,土耳其人“饮”茶。喝惯了加糖的碎末红茶的土耳其人,大规模接受中国的鲜香绿茶、黄茶需要耗时多久?丁爱方在迷雾中摸索前行。
即便如此,谈及里泽茶时丁爱方依然充满自信。自信缘于专业。茶香不怕巷子深,经过1年的精心培育,清明时节他即将迎来里泽茶园的第一次收获。再过3个月,里泽茶香便可沿着古丝绸之路回到中国。
丁爱方说,未来他还会培养一批土耳其茶师,将中国茶艺发扬与此。或许不久后,伴随梵音焚香烹茶会成为土耳其的新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