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是如今生活中最普遍的场景,而消费的日常化、常态化,也造就了一批品牌,并成为当代生活品质与审美标准提高的体现。比如,汉堡快餐有肯德基与麦当劳;搜索引擎有百度与谷歌;卡通主题乐园有迪士尼;咖啡第三空间有星巴克;B2B电子有阿里巴巴……
那么,常态化消费有何特征?煮叶创始人Helen认为,常态化消费可以理解为“重复性消费”;而将品牌重复消费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消费标准化,具体可以表现为空间标准、产品标准与服务标准。
细微之处精心设计——
照顾人的感官
很多年轻人对茶并不反感,甚至还颇有兴趣,然而传统茶馆所营造的空间文化经常让他们敬而远之。煮叶在空间设计上以“竹”为基础,营造出东方意象的审美空间,古朴自然的风格迎合了当下生活的节奏。室内桌椅和地板都是用浅色的竹子来装饰,呈现变化、质感之美;绿色植物的点缀,给人以清新、亲切之感;半开放的“格栅”让空间与空间之间有了对话与互动,摆脱了传统茶馆固有的封闭性。
为了更好的将设计呈现出来,“煮叶(TEASURE)”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原研哉设计的一个融入中国古典美学的“方正”茶壶,最终以景德镇白瓷来表现“余白”空间。器具的设计满足了茶水分离的功能要求,每泡茶在注水后自然渗到壶底,避免长时间冲泡影响茶品口感。极简的茶托盘、茶壶茶杯、以及茶叶罐与空间设计相得益彰,放大功能,简化流程,器具直接影响饮茶方式。
从平面的品牌视觉,到茶器茶盒的工业设计,再到干净、质感的空间,皆在传达人与人之间、人与茶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分享、交流,以及独处的种种愉悦。这种“存在感”并没有设置在“仪式感”之上,而是通过细节体现无形的质感与关怀。
千挑万选定制产品——
让茶跟您说话
为了让年轻人的注意力放到茶上,煮叶团队走遍了全世界的茶叶产区,精选出高品质的茶叶,并且通过冲泡方法的不同,分出三大产品线:从中国六大茶系精选出的经典原叶茶;通过steampunk、茶咖机等设备调制出的风味煮;以及符合时代潮流的时尚饮品现制调味茶。
什么样的茶是符合煮叶标准化体系的产品?Helen认为:一是可批量化生产,这是称之为“产品”的的先决条件;二是口感特征鲜明,明确的口感是可量化的基础。基于此,煮叶放弃了黄茶,并在其余五大茶系中选出八种口感指向明确、可量化生产的产品。这不是简单的采购,而是在上游就根据自己的需求与想法,交由第三方工厂生产定制,建立“标准化制茶工艺”与“标准化采购体系”,保证持续优质的茶高效流入煮叶的供应链。
在甜品的选择上,主要有几个考量点:首先甜品是配合茶饮出现的,不能抢茶的味道;其次甜品讲究新鲜与健康;第三提高甜品与茶的关联度,以茶作甜品原料;最后甜品造型的创新,融合东方审美,产生美好反应。为此,Helen特邀日本资深食品造型师以佐茶的口感为原点,对食材、造型、色彩、尺度等进行了反复的推敲与研发,并针对不同茶饮推荐最佳搭配,加强了饮品与甜品的粘合度。
创新组织融汇身心——
由内而外做服务
Helen曾任星巴克华中区运营总监,在星巴克的10年工作生涯对她产生了很大影响,也促使她想做一个这样的茶品牌:无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享受到舒适的环境、口感一致的茶,以及周到的服务。
“煮叶”不把服务员称之为服务员,而是“伙伴”,并且建立了“煮茶师”的专业考级体系。在服务上,煮叶伙伴根据自己所学的茶知识,为顾客提供合理建议,以保证最佳的口感体验。为了给顾客提供合适的茶饮,煮叶伙伴需要反复品尝饮品特点,写下自己的感受与备注,推荐自己最喜爱的茶饮品。当顾客与煮叶伙伴在前台聊茶时,他们会将自己的所学与客人分享,这是源于他们的自信、热情与专业。
目前,煮叶共有三家直营店,北京两家、西安一家。煮叶想要成为茶饮界的“星巴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标准化”是品牌走向更大舞台的前提和基础,也许前方阻力重重,但是我们看到一个全新的茶饮品牌为之付出的不断努力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