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速读九要点 找准涉农工作重点


    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了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精准加力补短板、加快发展服务消费、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蓝天保卫战、全域旅游……政府工作报告对涉及“三农”的工作做了哪些部署,本期图解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涉农内容进行了梳理,帮助读者快速了解2017年政府关于“三农”发展的思路。

    2017年主要预期目标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

    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

    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

    进出口回稳向好

    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4%以上

    2017年涉农工作任务

    目标:

    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要求: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互促共进,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成绩单1

    科目:粮产

    成绩:优

    农业稳中调优,粮食再获丰收。

    成绩单2

    科目:交通

    成绩:优

    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9 万公里。

    成绩单3

    科目:教育

    成绩:优

    重点高校招收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人数增长 21.3%;

    免除农村贫困家庭学生普通高中学杂费;

    全年资助各类学校家庭困难学生8400 多万人次。

    成绩单4

    科目:住房

    成绩:优

    棚户区住房改造 600 多万套,农村危房改造 380 多万户;

    支持农民工在城镇购房,提高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

    成绩单5

    科目:扶贫

    成绩:优

    农村贫困人口减少 1240 万;

    易地扶贫搬迁人口超过 240 万。

    农业结构调整

    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

    扩大优质水稻、小麦生产;

    粮改饲试点面积扩大到1000万亩;

    支持主产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

    ——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发展生产,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扩大优质水稻、小麦生产,适度调减玉米种植面积,粮改饲试点面积扩大到1000万亩以上。鼓励多渠道消化玉米库存。支持主产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拓展产业链价值链,打造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新型城镇化

    推动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互促共进;

    实现进城落户1300万人以上;

    支持特色小城镇发展。

    ——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今年实现进城落户1300万人以上,加快居住证制度全覆盖。支持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发展,推动一批具备条件的县和特大镇有序设市,发挥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

    农村公共设施建设

    新建改建农村公路 20 万公里;

    稳定供电服务和平原地区机井通电全覆盖;

    完成 3 万个行政村通光纤。

    ——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0万公里。实现农村稳定可靠供电服务和平原地区机井通电全覆盖。完成3万个行政村通光纤。提高农村饮水安全供水保证率。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既有现代文明、又具田园风光的美丽乡村。

    农村金融服务

    金融资源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

    强化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功能。

    ——抓好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金融机构突出主业、下沉重心,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拓宽保险资金支持实体经济渠道。大力发展绿色金融。

    现代农业建设

    打造三区一园(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农业产业园);

    改造中低产田,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00万亩;

    在13个粮食主产省选择部分县市,对适度规模经营农户实施大灾保险。

    ——加快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创建,打造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推进土地整治,大力改造中低产田,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00万亩。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离不开农业保险有力保障。今年在13个粮食主产省选择部分县市,对适度规模经营农户实施大灾保险,调整部分财政救灾资金予以支持,提高保险理赔标准,完善农业再保险体系,以持续稳健的农业保险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深化农村改革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

    完善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

    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深化集体林权、国有林区林场、农垦、供销社等改革;

    健全农村“双创”促进机制。

    ——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完善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国有林区林场、农垦、供销社等改革。健全农村“双创”促进机制,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鼓励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到农村施展才华。

    精准扶贫脱贫

    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 1000 万以上;

    易地扶贫搬迁 340 万人;

    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长30%以上。

    ——加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革命老区开发,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劳务输出、教育和健康扶贫,实施贫困村整体提升工程,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推进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强化资金和项目监管。创新扶贫协作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切实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最严格的评估考核,严肃查处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确保脱贫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农村服务业升级

    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

    促进电商、快递进社区进农村。

    ——适应消费需求变化,完善政策措施,改善消费环境。一要加快发展服务消费。开展新一轮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支持社会力量提供教育、养老、医疗等服务。推动服务业模式创新和跨界融合,发展医养结合、文化创意等新兴消费。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促进电商、快递进社区进农村,推动实体店销售和网购融合发展。二要增加高品质产品消费。引导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扩大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实施范围,更好满足消费升级需求。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

    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要分别下降2%;

    退耕还林还草1200万亩以上。

    ——强化水、土壤污染防治。今年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要分别下降2%。抓好重点流域区域水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土壤污染详查,分类制定实施治理措施。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使环境改善与经济发展实现双赢。

    推进生态保护和建设。抓紧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启动森林质量提升、长江经济带重大生态修复、第二批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工程试点,完成退耕还林还草1200万亩以上,积累更多生态财富,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长城。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