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茶叶总产量与农业产值继续保持增长,种植面积增速减缓趋于合理,消费人群年轻化程度提高且人口占比明显增加,金融资本持续投入力度不减,出口量价额受汇率影响出现齐升。但受宏观经济环境与政策面影响,消费总量增速趋缓、低于产量增幅,市场存量增多、有待消化,价格保持平稳、增幅继续放缓,传统渠道亟需转型升级,企业经营压力明显增大,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趋势明显。
生产保持平稳 茶园优化增质
据调查,2016年全国18个产茶省(区)茶园面积比上年增加近100万亩,总面积接近4400万亩,增幅控制在2.6%以内,比上年低近2个百分点。同时,茶园结构优化,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比例达58.6%,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有机茶园面积比例7.2%,提高1个百分点。茶园平均亩产量55.8公斤、提高2公斤,亩产值3900多元、比上年增加270多元。
全国干毛茶产量约为243万吨,比上年增加16万吨,增幅7%,比上年低约2个百分点。农业产值持续提高。全国干毛茶总产值达到1680亿元,比上年增加160亿元,增幅10.5%,较之上年继续回落2.1个百分点。
名优茶产量107万吨,增幅8.1%,比上年回调2个百分点;大宗茶产量136万吨,增幅为6.3%,比上年回调1.7个百分点。名优茶产值1170亿元,增12.5%,增幅较上年明显减缓;大宗茶产值510亿元,增幅6.2%,较上年有所增加。
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仍待解决:一是产销平衡亟待解决,库存减压难度大,潜在产能巨大仍需缓释;二是茶农持续增收压力增大,生产成本增加,市场量价收紧,剪刀差效应明显;三是茶园季节性用工矛盾凸显,多地茶业生产用工老龄化、雇工难、薪酬高、劳动效率低等现象成为常态。
内销市场细分 开启现代营销
2016年,受政策规定与市场低迷等因素影响,高档茶价格平稳、销量略减,中低档茶的价格差距进一步缩小,价格略升、销量增加,成为消费主流产品。
在全国整体消费市场有待提振回升的同时,市场中多元化消费需求不断增大,形成了“买个性、卖个性”的消费热潮。随着年轻消费者的增加与细分化要求的增强,茶行业聚焦“多样化”发展,在开拓便捷化、年轻化等新路径的同时,深挖品种、产地、风格、工艺等多种元素,催生多款新品,如“山头茶”、“小青柑”等。
受“互联网+”影响,茶业电商、微商业务量继续增长,但增速变缓;传统零售门店、批发市场继续受到冲击,但出现复苏迹象;产销企业勉力支撑,剩者为王;茶馆、茶楼等传统服务业的消费仍有待提振;茶旅结合成为拉动茶叶消费的新卖点;融“互联网+”精神与个性定制于一体的现代营销模式逐渐显现优势。
2016年,金融资本继续看好茶行业,产业投资热度不减。6月,雷军再次巨额投资茶产业“互联网+”平台——醉品·茶帮通;7月,因味茶获得刘强东个人的5亿元人民币投资;年内,6家传统茶企正式登陆新三板,另有多家企业在做上市准备。此外,茶叶金融交易平台建设活跃,其中部分已开始运行。
出口价量齐增 市场相对集中
据我国海关统计,2016年我国茶叶出口总量32.9万吨,同比增长1.2%;出口金额14.8亿美元,同比增长7.5%;出口均价4.49美元/公斤,同比增长21.7%。
红茶增势喜人,绿茶和乌龙茶保持平稳,花茶和普洱茶呈下降态势。红茶出口量达3.3万吨,占茶叶出口总量10%,同比上升17.9%;绿茶出口量达27.1万吨,占茶叶出口总量82.4%,同比小幅下降0.5%;乌龙茶出口1.6万吨,同比上升3.8%;花茶和普洱茶分别出口5803吨、2938吨,同比分别下降4.0%、10.6%。
2016年,我国茶叶出口至130个国家和地区。茶叶出口超过万吨的国家和地区共有11个,占出口总量65.1%:摩洛哥(6.7万吨)、乌兹别克斯坦(1.9万吨)、塞内加尔(1.8万吨)、加纳(1.7万吨)、美国(1.67万吨)、俄罗斯(1.43万吨)、毛里塔尼亚(1.38万吨)、阿尔及利亚(1.28万吨)、中国香港(1.26万吨)、日本(1.2万吨)和德国(1.1万吨)。
今年茶业预判 直击五大要点
一、生产。全国茶叶总产量有望继续增加,预计2017年全国干毛茶总产量应在250-255万吨之间,干毛茶总产值有望突破1800亿元。
二、消费。消费人群有望继续增长;农村消费开始发力,城市消化力仍不足;产品按价格区间分布呈橄榄形,中档价格产品量价齐增;预计2017年茶叶内销量在186万吨左右,全国茶叶均价保持在120元/公斤。
三、出口。汇率仍是影响出口变化的最重要指标。预计随着人民币的进一步走低,2017年中国茶叶出口量提升至34万吨左右,出口金额在16亿美元左右。
四、投资。更多的茶叶企业将进入新三板市场;茶金融类交易平台面临考验;更多资本将致力于渠道建设;传统渠道型企业、产品型企业、“互联网+”类垂直平台的投资将出现一定风险。
五、科技。茶叶涉及一二三产业,科技可应用面广泛。预计2017年机器人、VR、互联网新技术等将大量应用于茶业,养管制等茶叶专项技术与现代高科技亟需对接融合、突破创新。
(作者系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