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或者简易房屋、菜摊上堆满蔬菜、摊主与顾客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过道内堆放着货物,人们从散落在地的破损菜叶以及污水上踩过……这恐怕是很多人对菜市场的最初印象。然而,在上海市普陀区供销合作社管理运营的18家标准化菜市场内,你看到的绝对是另外一番场景:购物环境整洁舒适、菜品丰富且码放整齐、经营户服务意识强,刷卡、“Apply Pay”等无现金交易方便快捷。
“超市化的购物环境,菜市场的价格”是消费者对这里青睐有加的最直接原因。在普陀区供销合作社副主任吴雅萍看来:“菜市场,我们做了几十年了。近几年有政府的支持,我们自身也在不断自我施压,今后会做得更专业、服务城乡更到位。”
做最好的菜市场
与其他供销合作社不同,城市供销合作社服务的多是终端,是城乡居民。他们的优势不在农业生产端,而在经营管理与服务创新上。自上世纪60年代,普陀区副食品公司就有菜市场经营管理业务,后发展为上海永昌企业发展有限公司, 2006年与普陀区供销合作社合并。因此,菜市场管理运营是普陀区社的传统业务。近年来,普陀区社依托全资控股的上海永昌菜市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不断发挥农产品市场零售流通的作用,以标准化菜市场建设为主营业务,采用盘活资源、联合社会、租赁场地等“三管齐下”的方法,致力于建设标准化菜市场。
普陀区社共投资5000余万元改造建设了18家标准化菜市场,占普陀区标准化菜市场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营业面积达4万平方米、摊位总数约2500个、市场经营者近6000人、经营123种生鲜农产品,生鲜农产品年营业额约15亿元;经营门类覆盖了居民日常所需的各类副食品供应,服务周边居民50余万人。
吴雅萍介绍,随着城市发展,加上一些大型批发市场陆续搬离城区,菜市场承担的服务城乡居民的任务越来越重。针对部分市场投入使用年限已久,外部建筑物陈旧、内部摊位破旧、水电设施和排污设施都不能满足现代市场经营需要的现象,他们加快了对菜市场进行二次改造的步伐。据统计,自2014年起,陆续投入4000余万元完成了9家标准化市场的二次改造,改造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2017年,公司预计再投入1500万元,对3家标准化市场进行二次改造,改造面积约为4600平方米。
这18家标准化菜市场,不仅丰富了市民“菜篮子”,在平抑菜价方面也起了不小的作用。吴雅萍表示,公司与上海强丰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在18家标准化菜市场内设立绿叶菜“无人销售”平价菜专柜。对专柜实施减免50%以上租金的优惠措施,年减免租金达30万元以上。此外,设立绿叶菜“无人销售”平价菜专柜在全市也是首创。同时,自2011年,针对“春节”“五一”“中秋国庆”双节以及台风、降雪等灾害天气影响期间,为平抑菜价,每个菜市场设置了5个以上的蔬菜优惠专柜,向市民供应指定品种的绿叶菜,其价格比市场低10%,并对优惠供应专柜实施差价补贴。
为减少流通环节,让农民田头的蔬菜直达消费者餐桌,自2010年起,菜市场公司尝试以“市场+基地”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来降低流通成本。2016年起,公司提出“联购分销”模式,以平价菜专柜为支点,撬动其他经营户进行农副产品统一采购,并精选部分上游农副产品供应资源予以对接,与崇明、奉贤、南汇以及江苏、山东等各地大型蔬菜供应基地签订协议,开展线下联购分销业务。这些模式不仅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流通成本,也避免了蔬菜的损耗,让市场、经营户、农民、消费者达到了共赢。
信息化建设加速管理进程
多年来管理运营菜市场,让吴雅萍发现了传统菜市场存在的一些问题。“没有纸质凭据,一旦产生纠纷,无从取证;短斤缺两现象严重,食品安全追溯不能追踪到消费者;不能网上购物,不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她说,为此,区社想到要开发一套信息化管理系统。这套系统在解决以上问题的基础上,还能实现一些对市场管理大有裨益的功能:“及时获取销售数据,以便于分析摊位经营状况;采用数据化管理台账,解决纸质台账难保管、易丢失损毁的问题;对采购、经营等多种信息轻松管理分析利用等。”于是,从2012年开始筹划设计信息平台,几经改版升级,2015年第二版平台正式上线,并于2016年完善了数据库和服务器。这套名为“永昌智慧菜场云管理系统”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以电子秤数据采集汇总系统和“菜价通”检测系统为基础,形成了“市场视频监控、条码追溯秤、市场门户网站、触摸屏系统、手机客户端、云管理平台”六大模块,实现了18家标准化市场远程监管系统全覆盖,为标准化市场的信息化工作和智能化、集约化运营打下了基础。“这套平台完全实现了我们最初构想的那些功能,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认可。去年8月,这套系统获得了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已经有一些菜市场管理公司前来洽谈,打算使用我们的这套系统。”吴雅萍自豪地说。
对经营户和消费者来说,这套系统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交易的快捷和安全。通过互联网技术,将电子秤、POS机等菜场基础设施接入到云化平台,可轻松完成称重、支付、结算的操作,刷卡、“Apple Pay”等支付方式解决了现金交易的限制。这种菜品电子秤具与金融支付工具的合二为一,让交易双方都得到了实惠。
此外,普陀区社还投资建设了“永昌e篮子”网络批发平台,开展B2B电商业务,在网络批发平台上将上游农副产品资源供给与下游企业需求对接。全方位的信息化进程,帮助普陀区社更好地满足了周边居民的需求。
小型实体店 全方位服务城乡居民
2014年,第一家“阿拉赞”农产品便利店在普陀区兰溪路开业。这家经营面积为85平方米的小型农产品超市,以特色农副产品为主营业务。店里窗明几净、环境整洁,菜品丰富、价格合理,深受周边居民的欢迎。目前,普陀区社已经开设了3家经营面积约100平方米的“阿拉赞”农产品便利店,解决了周边居民买菜“最后一公里”问题,在构建区域农产品零售终端体系方面走出一条新路。
“阿拉赞”农产品便利店创新了原有的菜市场销售模式,扩大了农副生鲜商品的营业面积,受到了附近居民的欢迎。吴雅萍表示,“阿拉赞”实体菜店相当于一个线下终端,是“O2O+B2C”模式的一个环节,为线上零售提供线下体验。她说:“在‘阿拉赞’便利店,有我们开发的‘永昌社区服务站’大型触摸屏系统,具有集菜品销售、购物、医疗、便民服务等实用窗口为一体的功能。既方便居民线上下单、线下取货,也增强了与社会各方资源的对接,达到了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功能实在的目的。”
“我们并不满足于靠运营菜市场来收点管理费用,一直在自我施压,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并尝试开拓更多的盈利模式。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城乡居民更到位、更细致的服务。” 吴雅萍表示,正是因为有这种不断开拓创新、挑战自我的劲头,使普陀区社获得了“2012年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先进集体”的称号。近年来,也经常有兄弟单位前来学习菜市场管理运营和信息化系统的先进经验和成果,为供销合作社系统服务城乡居民发挥自己特有的力量。
名片
吴雅萍
上海普陀区供销合作社副主任
记者:菜市场如何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有什么措施?
吴雅萍:如今,食品安全愈发受到消费者的重视,我们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也是不遗余力,从制度、流程、人员职责、管理体系等多方位制订了管理措施。目前,18家标准化菜市场猪肉、蔬菜、水产、粮食、牛羊肉流通安全信息追溯系统已全覆盖。一方面,我们在标准化菜市场中制定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通过“农副产品进场信息数据库、电子秤、菜价进小区电子屏幕、食品安全追溯查询器、区社食品安全管理规定、打单索证系统”等6个管理环节,依靠“制度+科技”的手段,为市民提供安全的农副产品;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定岗定人、明确职责、加大培训、提高水平等多种方式提高安全信息追溯系统的管理和应用,保障食品安全。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求各市场每日做好农产品的农药检测和公示工作,由专人对市场内蔬菜摊位进行随机抽取。抽取5个摊位、5个蔬菜品种进行农药残留检测,并在市场公示栏进行检测结果公示,同时做好市场台账,规范市场食品安全监督工作。
记者:在保障农产品供应上,菜市场都做了哪些工作?
吴雅萍:为了保障供应,我们与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直接对接,并在上海、山东、江苏等地建了生产基地。直接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减少了流通环节,也降低了菜品的损耗,保障了菜品的安全属性。这样既帮助农民提高了收入,也降低了经营户的经营成本与风险。同时,依托我们的信息化平台,实现了部分菜品的统购分销。可对菜品的销售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反馈给生产者,防止产量过剩,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生产。目前,我们已经与上海崇明区供销合作社、江苏如皋供销合作社等建立了产销对接关系,在保障菜品供应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记者:发展电子商务方面有什么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的?
吴雅萍:发展电子商务是大势所趋,我们也在不断尝试探索。目前,我们开设的“阿拉赞”农产品超市店就是对“线上下单、线下取货”的有益尝试。因为生鲜农产品的特性,要确保品质,就对储存条件、送货时间、包装物流等方面有着比较苛刻的要求。举例来说,今天下单的牛肉和昨天下单的牛肉要一样的品相、要肥瘦差不多、要冰鲜不能淌血水也不能是冰坨子,这对每一位生鲜经营者都是挑战。我们的便利店就设在小区周边,客户下班取货非常方便。同时,还与“京东到家”等合作,可实现快速配送。另外,我们还开发了网络批发平台,服务企业用户。总之,我们想通过B2C、B2B等多种方式,将网上菜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供应商、消费者紧密联系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力求实现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