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2月1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科学家揭示广谱和持久抗稻瘟病机制


 

    本报讯 2月6日,记者从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获悉,该所何祖华团队在广谱和持久抗稻瘟病机制研究领域获重大突破,并将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杂志《科学》。

    稻瘟病由真菌引起,广泛侵染水稻、小麦等禾本科作物,于2012年被列为10大真菌病害之首,我国乃至全球所有水稻产区都受这个病害危害,有的田块颗粒无收,因此我国水稻新品种审定从2008年开始实行稻瘟病抗性的“一票否决”制。控制这个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发掘新的抗病资源并选育广谱抗病新品种。

    截至目前,已有25个抗稻瘟病基因被克隆和功能鉴定,但绝大部分抗谱窄,在实际的水稻抗病育种实践上的应用价值不大。如果把这些抗病基因整合到一个品种提高抗病性往往会影响产量和品质-即抗病性代价问题。

    为解决这个长期困扰植物病理和育种界的瓶颈问题,何祖华团队与育种家合作,从2002开始,广泛筛选抗瘟种质,从起源于我国农家品种的育种材料中鉴定了一个广谱抗瘟性新位点Pigm。随后研究人员又用了10年时间,系统解析了这个新位点的功能机制。研究发现,这个新位点Pigm中有2个发挥功能的蛋白Pigm R和Pigm S。Pigm R可以对所有检测的稻瘟病菌小种都具有广谱抗病性,但同时会使水稻种子变小,产量降低。而Pigm S不产生抗病性,反而会抑制Pigm R的抗病功能,但可以提高水稻结实率(产量)。

    相关负责人表示,有意思的是通过长期进化和人工选择,这个Pigm S基因表达本身受表观遗传调控:其本身的启动子可以产生特异的小分子RNA,沉默自己的表达,导致Pigm S在叶片、茎秆等病原菌侵染的组织部位表达量很低,因此不会对Pigm R的抗病功能产生太大的影响。正是由于Pigm S低水平的表达,不仅为病原菌提供了一个“避难所”,还使病原菌的进化选择压力变小,减缓了病原菌对Pigm R的致病性进化,因此使新位点Pigm具有持久的抗病性。由于Pigm R和Pigm S紧密连锁在染色体的一个小区段内,不能分开,因此选育的品种既有广谱抗病性又不影响最终的产量。

    据悉,这个新基因位点Pigm自发掘以来,已经被国内30多家种子公司和育种单位应用于水稻抗病分子育种,已经有新品种参加区试和品种审定。

    相关国内外权威专家表示,这项研究成果不仅在理论上扩展了植物免疫与抗病性机制的认识,也为作物抗病育种提供了有效的新工具。

(黄 辛 朱泰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