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7年2月1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境外经贸合作区热发展的冷思考

□ 张 媛

 

    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途径,也是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构建利益和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据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我国企业在 36 个国家建设并初具规模的合作区共有77个,累计投资233.9亿美元,入区企业1467家。其中,2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在建合作区占比超过7成。合作区的建立,形成了一批境外生产基地,推动了中小企业抱团出海,降低了入区企业的经营风险。

    合作区主要类型

    加工制造型。建设加工制造主导型境外园区的主要目的是吸引中国企业到东道国投资建厂,转移国内过剩产能,同时,规避贸易摩擦和扩大出口创汇。产业定位主要是家电、纺织、机械、电子、冶金、建材等。如巴基斯坦海尔家电工业区、以轻纺服装、机械电子等为主导产业的柬埔寨太湖国际经济合作区、以电子信息和服装加工为主导产业的越南中国(深圳)经济贸易合作区等。

    资源利用型。资源能源开发主导型境外经贸合作园区的建设以开发当地富集的资源和能源为导向,产业定位主要是矿产、新能源等国内相对紧缺的资源能源。如中国有色矿业集团设立的以有色金属、型材加工、仓储、物流为主导产业的赞比亚中国经贸合作区以及浙江国贸新能源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在罗马尼亚投资设立的 S.C 太阳能园区等。

    农业开发型。农业产业开发主导型境外合作园区以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开发为主要导向,利用谷物和经济作物等生态资源,开发适合当地环境的农业产业。如黑龙江农垦北大荒商贸集团设在澳门的北大荒绿色食品产业园、杭州顺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泰国设立的泰国浙江中泰农业示范园区等。

    商贸物流型。物流服务主导型境外合作园区是以提供商贸物流等综合服务为主导,通常集商品展示、货物分拨、物流、仓储、信息服务等配套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物流园区。如山东帝豪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在匈牙利设立的中欧商贸物流合作园区,商贸物流体系遍布匈牙利、奥地利、乌克兰、德国、波兰等27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临沂商城在欧洲集商品展示、营销接单、物流配送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商品推广渠道和欧洲分销中心。

    技术研发型。技术研发主导型境外合作园区以境外技术研发为主导,属于高科技园区,主要利用国外发达的技术创新网络和丰富的技术创新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如北京昭衍新药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设在美国旧金山的昭衍美国(旧金山)科技园区等。

    建设运营中面临的问题

    主导产业不明确。从实际运营情况来看,由于缺乏总体的战略布局规划,部分合作区存在明显的园区定位不明确问题。虽然多数合作区在规划初期都有主导产业的定位,但在最终招商过程中往往逐渐形成混合加工制造、商贸、物流、服务、休闲等多项功能的区域,缺乏自身特色和行业优势,也忽视了东道国当地的实际经济情况和需求。

    盈利能力不突出。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大多设立在非洲、东南亚等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供水、供电、道路等基础建设工程量大、投资金额数以亿计。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建设方式多为一次性投入,再逐步招商,收益主要为土地出租和出售、物业管理收入、公用设施开发收入、区内企业服务性收入等,渠道较窄,回收周期长。如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前三年的年均利润为41.8万美元,而总投资高达8000 万美元,投资利润率仅为 0.52%。初期投资大、直接回收慢,成为制约境外经贸合作区快速发展的重大问题。

    土地流转不顺畅。境外经贸园区开发某种程度上就是境外工业地产、商贸地产或科技地产的开发,与土地开发运营关系极大。能否处理好同土地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成为境外园区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中国小商品城集团在坦桑尼亚拟开发的商贸合作区就遭遇了地块未能落实问题。原先承诺的项目用地时隔两年多仍未得到落实,新指定地块也因拆迁、土地性质变更等因素而无限期搁置,最终致使项目失败。

    投资环境不稳定。合作区多布局在发展中国家,其中不少位于非洲地区。发展中国家虽然具备劳动力、原材料成本较低、国际贸易条件相对较好等优势,但其政局稳定性较差、社会各项制度较为欠缺、针对合作区的政策也存在不确定性。经贸合作区建立时开发企业获得的优惠政策,有随着政局波动而改变的风险。如埃及政局变动,社会不安定,使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受到极大冲击,园区内企业不能正常运营,遭受了巨大经济损失。

    金融配套不完善。首先,东道国的金融环境直接影响着入区企业的金融风险。其金融环境不稳定、汇率变动大,入区企业的资金进出过程就会承担较大的金融风险。其次,在投融资方面,东道国多为经济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其金融环境较为落后,融资渠道融资工具有限,贷款成本较高。再次,我国国内银行与国际连接渠道并不全面,对境外资产难以承认,全球通系统不完善等均导致入区企业贷款困难,影响着园区的后续发展。

    园区招商有困难。从目前开发较早的境外经贸合作区的企业入驻情况看,部分园区企业入驻数量与预期存在一定差距。除了东道国政策支持不到位外,还存在以下两点原因。一是选址不当。部分园区布局出现扎堆现象,分布过于集中;部分园区选址所在地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市场容量小。二是招商宣传力度和广度缺失。部分合作区在政策、服务和环境等方面的宣传力度不够,招商单位和有需求企业存在信息不对称,招商计划不能如期完成。

    人才储备不充足。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基本上分布在东南亚、非洲及拉美等欠发达地区,具备跨国经营管理经验、通晓国际经济金融规则、熟知东道国法律、政策和语言的人才严重不足。

    应对谏言

    加强境外经贸合作区规划,明确定位合理布局。获取土地是项目落地的根本,而依法依规获取土地是确保项目风险最小化的保障。要注重土地购置(租用)法律程序,确保土地使用的合法性及经济性,减少投资资金流失的风险。同时,在建设境外合作区时,要对境外开发区的功能进行准确定位,科学协调入区企业的发展。另外,必须要找到适合自身的土地和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模式才能形成真正的内生发展动力,保证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突出产业特色,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必须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实现国内外产业紧密衔接,在对外产业转移的同时,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是鼓励国内实力较强、园区运作经验丰富的产业龙头企业与金融机构、行业协会、服务中介等共同投资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形成主导产业特色突出、产业链条完整、配套服务协同推进的园区发展模式。二是积极引导已建或在建境外产业园区升级,强化园区的主导产业,注重产业技术创新,带动当地产业升级,实现合作共赢。同时,结合东道国能源资源条件、投资环境、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等情况,因地制宜,重点布局加工制造型、资源利用型、农业产业型、商贸物流型及技术创新型等多种类型的产业园区。

    建立沟通协调机制,积极争取政府大力支持。建议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建设,首先要在我国与相关国家的双边或多边合作框架下进行,充分利用政府间合作框架达成的税收、金融、产业、技术标准等系列协议,在战略层面上形成政府协调长效机制。其次,要建立地方政府间良好的政策协调机制,密切沟通与交流,避免政策频繁变动,切实提高优惠政策的精准度和有效性。最后,园区投资企业在与东道国政府签署投资协议时,要明确劳工、投资、税收、行政等园区适用的优惠政策措施,并加入“稳定条款”,确保投资人的权利不受签约后颁布的法律影响。

    提升全程式服务水平。园区建设主导企业应积极引进咨询机构、策划广告、金融机构等产业服务主体,打造园区良好软环境,提升境外经贸合作区的投资吸引力和产业集聚程度,在吸引母国企业的同时,吸引其他国家的优秀企业入区,建设一个国际性的产业园区。

    重视跨国经营人才培养。除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力度之外,还可以与院校合作,培养一批外向型的具有专业业务能力的人才。同时,注重园区及入区企业的海外可持续发展。入驻境外园区的中国企业应积极融入东道国经济建设和发展,为东道国产业升级和自主发展能力作出积极贡献,使东道国和当地人民在合作中真正受益,实现共同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发展研究部)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