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交易所为平台来交易信息及物品的方式开始出现并盛行。然而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许多交易所在运营模式、交易规则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在全新的政策规定、变化的市场环境下抢抓机遇、应对挑战,真正合规合法运行,服务实体经济,成为行业重要的课题。
大连再生资源交易所有限公司作为供销合作社系统从事该行业的单位,多年来不断奋进,突破创新,发挥供销合作社系统的优势,秉承电子现货交易市场“国家队”的责任,为行业持续健康经营、合作共赢而努力。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交易所平台的相关政策精神,本报特开辟“交易视界”专栏,及时介绍大交所发展动态,发布行业信息,深入探讨交易平台的转型升级道路,为实体经济服务,为“三农”服务,引导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企业名片
大连再生资源交易所有限公司(简称大交所)是中国供销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积极发挥供销合作社系统的优势,秉承电子现货交易市场“国家队”的责任,致力于通过“互联网+农业”的创新交易模式,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三农”。
当前是地方交易所发展的重要时机。一方面,随着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吹响向“三农”全面进军号角,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改革”两大板块来谋篇布局,农业成为相关行业的重要发力点,这为各交易平台开展农业及相关品类新兴业务提供了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地方交易所面临的新一轮清理整顿风暴,是对非合规交易场所的巨大冲击,也是合规交易所脱颖而出的绝佳机遇。在这一背景下,大连再生资源交易所率先自我清理整顿,坚守服务“三农”的初心,并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为契机,继续发力特色农产品,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为了深耕农业产业,大交所旗下的中国供销集团农产品交易中心、中药材交易中心在特色农产品方面推出辽细辛、大蒜等品种,平台通过构建农产品及中药材电子批发市场,促进相关上市品种贸易中心、交割仓储物流中心、信息中心等形成,拓展仓储物流服务、供应链金融,积极探索服务“三农”新路径。
交收量激增
两周内达到辽细辛年产量的2.5%
辽细辛是著名的东北道地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需求刚性强。2016年冬,随着第一场大雪降临,辽细辛产新结束。由于前几年的低价徘徊,部分产地药农受经济利益驱使,将刚刚生长三年的辽细辛提前采收。因生长年份不足,使得一部分辽细辛的含量达不到药典标准,市场上辽细辛质量良莠不齐,很多贸易商、消费企业都心生顾虑,市场交易陷入萧条。
但在大交所旗下的中国供销集团中药材交易中心内,辽细辛的采购却是另外一番火热景象。2017年新年伊始,大交所旗下的辽细辛产品迎来上线以来的首笔交收。1月12日,河北省安国贵灵百顺药业有限公司申报交收的价值40余万元的辽细辛在中国供销集团中药材交易中心顺利交收。通过此次合作,不仅对辽细辛品种的宣传有着积极意义,而且提高了行业客户对交易平台的认可度。
此后至1月25日短短不到两周里,辽细辛品种交收一路走红,共实现5笔交收,交收量达25.02吨,共计5004手,交收总额达202.71万元,对于年产量仅1000吨的辽细辛品种来说,交易中心累计交收的高标准辽细辛货物,已达到辽细辛年产量的2.5%。这为平台和辽细辛行业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也为下一年平台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辽细辛品种的日均交易额已达500万元左右。预计未来三个月辽细辛品种交易额将达到2000万元,预计全年通过平台线上交易达到辽细辛总产量的50%以上。
辽细辛品种自2016年9月28日在中药材交易中心上线交易以来,仅几个月的时间,便于新年伊始在交易中心实现大规模的交收,充分显示出中心平台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保障药农收入和地道药材有效供给的优越特性,引起行业交易商高度关注。众多的生产商、贸易商、消费企业积极参与交易,成交量和交易额更是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充分体现出平台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宗旨,真实有效地促进了辽细辛产品的市场流通。
平台功能凸显
终结辽细辛质量标准乱象
为何刚上线的辽细辛,就呈现出如此大的市场辐射力和活力?
“在中国供销集团中药材交易中心交易的辽细辛,产品生产高标准、商品可追溯、而且交易很便捷,交收有效率。”安国贵灵百顺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凯交收完辽细辛之后,对交易中心做出上述评价。
“2016年12月末《中医药法》的出台,极大程度上压缩了‘假冒伪劣药材’、‘熏硫药材’等不符合药典的中药材生存的空间,为中药材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中医药行业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辽细辛平台的建设正是对《中医药法》的贯彻落实。”大交所的一位负责人表示,平台通过发布公开透明的价格信息以及与国家级第三方质检机构合作,建立一套符合2015年药典标准的质量体系,对目前中药材行业所面临的“买卖价格信息不对称”、“假冒伪劣药材多”、“熏硫药材普遍”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式,对于政府和药材买卖双方都有着积极地意义。
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对于当地药材市场的监管部门而言,中国供销集团中药材交易中心通过交易模式,设立符合国家药典的标准,有效控制了熏硫药材、假冒伪劣药材、重金属超标以及农药残留药材在市场的流通,使药企能购买到优质优价的辽细辛产品,并且提高了药材采购的透明度,规范了中药材的交易市场;而对于买卖双方而言,平台通过对辽细辛的资源整合和定价能力,以价格为导向,标准化为基础,积极引导产地客户种植出符合国家标准的辽细辛产品,促进辽细辛产业向着标准化、高质量化、现代化发展,使辽细辛产品达到优质优价的目的,使产地药农获得较高收入,促进辽细辛这一特色农产品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双赢的局面。“从线上线下价格来看,交易中心作为价格风向标,不断引导着线下价格发展趋势,充分发挥了交易中心对辽细辛产品的话语权和定价能力,对辽细辛的整个产业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负责人总结道。
商业模式创新
实现药材互联网化
让贸易商和药企满意的,不仅是辽细辛的品质,更有平台的品牌背书,以及基于药材互联网思维下的精细高效的商业模式。
据了解,中国供销集团中药材交易中心作为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市场专业委员会的副会长单位,依托协会资源和路演宣传,与安国市总商会东北药业商会细辛协会建立了紧密的联系,目前交易中心已经与多家实力雄厚的辽细辛贸易企业达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其中不乏已经在交易中心开户参与买卖的企业。另外, 4家具有代表性的辽细辛相关企业在路演现场当即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这极大增加了产地客户对平台的关注度和参与积极性。
据介绍,平台通过整套标准化的生产、商品仓储、物流配套以及高效销售体系推动辽细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稳定药材商收益;利用健全的商品追溯体系以及遍布全国的物联网络,便于辽细辛生产加工企业进行线上与线下交易,服务于辽细辛实体经济,打破传统贸易模式的时间和地域束缚,实现药材的互联网化。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在辽细辛品种的设计过程中,中国供销集团中药材交易中心做了许多创新尝试,为辽细辛品种打造即期现货交易模式,降低贸易门槛。买卖双方通过交易中心的交易系统对辽细辛进行买卖申报,经匹配后生成电子交易合同,持有电子交易合同的交易商可在当日提出交收申报实现实物交收的交易方式。
“未来几年,中国供销集团中药材交易中心将不断推动中药材集约加工与集中仓储,配套建设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及现代物流配送系统,引导产销双方无缝对接,初步形成中药材种植养殖、初加工、包装、仓储、运输和销售一体化的现代物流体系,推进中药材流通体系标准化、现代化发展,服务实体经济。”上述负责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