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日前发布。文件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文件提出,2017年农业农村工作,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力争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迈出更大步伐。
那么,这次一号文件传递了哪些新信息,有哪些新内容,还有什么新动向值得你我关注,请看本版详细解读。
改革,要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国新办举行发布会解读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若干意见》
2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了鸡年的第一场新闻发布会,邀请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唐仁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就《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进行解读,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改革”谋篇布局
2016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出稳、进、新的良好态势,表现为稳中有进、稳中有新。唐仁健说:“稳,就是大势稳、基本面好。进,就是一些重要领域有进展、有突破。新,就是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新动力新动能不断增强。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为代表的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兴起,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大批涌现,返乡回乡下乡创业创新成为新的热潮,正在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能。”
唐仁健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主攻方向是提高农业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总之,就是用改革的办法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他指出,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6个部分、33条政策措施,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改革”两大板块来谋篇布局。第一大板块是农业结构调整,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推进三大调整,包括调优产品结构、调好生产方式、调顺产业体系。二是强化两大支撑,包括科技支撑和基础支撑。科技支撑即适应农业由量到质转变的大趋势,创新农业技术体系和技术路线,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基础支撑即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后劲,实现发展成果共享。
第二大板块是改革,核心是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现三大激活:一是激活市场。文件提出了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完善农业补贴制度等重要举措。二是激活要素。文件提出了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探索建立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等重大政策举措。三是激活主体。文件提出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和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回乡下乡创业创新等政策措施。
强调农业的绿色发展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质量兴农”,强调绿色发展。对此,唐仁健指出,强调农业的绿色发展,推行绿色的生产方式,既是提高农产品质量本身的需要,也是在还历史旧账,同时也是为子孙后代留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具体的举措有四个方面:
一是释放了转变农业发展导向的强烈信号。这次文件把优质、安全、绿色非常鲜明地放在前面,要求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转变。除了多年强调农业生产要绿色之外,在农村的发展和建设上也强调绿色,在以前多年讲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基础上,特别加了“农村增绿”。
二是深入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主要是健全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收储运销全过程的质量标准体系。加快实现内外标准的统一,用标准、规划来引领农产品的优质化。同时还要着力培育和保护农产品的品牌,让品牌为农产品担保,通过品牌的建设来真正实现优质优价,产生正向的激励。
三是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从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源头治理入手,深入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文件提到要实行有机肥替代化肥的试点,这已经起步。同时要求推行良好的农业生产规范,加大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还要大规模实施节水工程,开展农业生态突出问题的综合治理等等。
四是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监管体制。进一步压实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属地管理的责任,织密织牢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追溯网络。
提出三大方面新的政策举措
唐仁健指出,今年一号文件本着求实创新的原则,提出了一些新的政策举措,主要有三个大的方面:
一是注重抓手、平台和载体的建设,主要体现为“三区、三园、一体”。“三区”就是粮食生产的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的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的优势区。粮食生产功能区是为了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包括稻谷、小米、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建设中国农产品生产的保护区,是为了确保我国重要的农产品能够保持基本自给,包括大豆、棉花、油菜籽、糖料蔗、天然橡胶这五大产品。建设特色农产品的优势区是为了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提高我国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三园”指的是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现代农业产业园主要是聚集现代的生产要素,发挥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创业平台、核心辐射等功能作用,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功能相互融合,形成现代农业产业的集群。建设科技园主要是突出科技创新,科技应用、实验示范,科技服务与培训等功能,打造现代农业的创新高地。创业园是给回乡下乡返乡创业的人才提供必要的平台。
“一体”是指田园综合体。文件特别规定,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业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收益,建设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二是十分注意优化农业资源和要素的配置,提出要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工程,整合撬动财政金融资金,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
三是对农业的主体和人才的保障方面给予了相当篇幅的关注。文件提出要积极发展“三位一体”的综合合作,要培育乡村的专业人才和工匠等政策。要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这“三位一体”的综合合作。在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中,提出今后高等学校、职业院校要开设乡村规划建设、乡村住宅设计等相关专业和课程,要培养一批专业人才,扶持一批乡村工匠。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唐仁健表示,今年一号文件对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三块地”的试点试验,即土地征收制度、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的试点试验要统筹协调推进。第二,关于”三权“,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对进城农民来讲,怎么维护。文件提出可以多渠道筹集资金,按规定的用途用于集体对进城落户农民自愿退出承包地、宅基地进行补偿,这也是根据地方的实践、基层的要求作出的与时俱进的规定。第三,为了探索赋予农户更加完整的宅基地用益物权,适度地盘活利用空闲的农房及宅基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要认真总结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经验,在充分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防止外部资本侵占控制的前提下,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维护农户依法取得的宅基地占有和使用权,探索农村集体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同时还提出了在控制农村建设用地总量、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前提下,盘活农村存量的建设用地,主要是针对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
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韩俊表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支持返乡下乡创业和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方面,政策含金量比较高,尤其是在用地政策、金融服务和人员培训等方面。
文件提出,要完善新增建设用地的保障机制,将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确定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这是一个含金量很高的政策。文件提出,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通过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
在鼓励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业创新方面,文件提出要整合落实支持农村创业创新的有关市场准入、财政税收、金融服务、用地用电、创业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各地建立返乡的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创客的服务平台,开设开放式服务窗口,提供一站式服务等。
“整合”加“撬动” 筹集农业农村发展资金
唐仁健表示,在“十三五”期间,农业农村发展投资和建设的需求很大,任务很重。有关部门曾经测算,在“十三五”时期,仅供水、道路、电力、通信,测算需要3.4万亿,其中交通部门测算,仅农村公路建设,还不是建设本身,养护资金就需要3400多亿,比“十二五”时期高了3倍多。而已经落实的、看得到的资金大约只有1/3强。
因此,文件要求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优先保障的领域,确保农业农村投入适度增加。其次,要用好用活存量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能。一手抓“整合”,就是对存量资金进行统筹整合,办最该办、最急需办的事。文件要求推进专项转移支付在预算编制环节进行源头的整合改革,具体提出了“大专项+任务清单”的整合管理方式,把中央和地方、部门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都调动起来。
另一只手抓“撬动”,就是用财政有限的资金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和农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很多撬动的机制和办法,大体包括七类:一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二是实行以奖代补。三是贴息。四是建立担保机制。五是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在贷款银行出现风险时给他们一定的补偿。六是设立各类农业农村发展的投资基金。七是加大政府债券,特别是专项债券,加大对地方农业农村基础建设项目的支持。
(李彩琴)
专家解读
一号文件给力农业供给侧改革
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了焦点。专家普遍认为,针对我国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等问题,一号文件给出了有力措施,这不仅有助于农业竞争力提高及农民增收,更将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奠定良好基础。
粮食安全要确保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粮食安全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再次被放在了突出位置。
在数量上,《意见》提出统筹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未来,中国将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粮食作物要稳定水稻、小麦生产,确保口粮绝对安全,重点发展优质稻米和强筋弱筋小麦,继续调减非优势区籽粒玉米,增加优质食用大豆、薯类、杂粮杂豆等。
在质量上,《意见》强调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未来,中国将深入开展农兽药残留超标特别是养殖业滥用抗生素治理,严厉打击违禁超限量使用农兽药、非法添加和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行为。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张正河对记者分析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时表示,总体来讲,中国耕地面积紧张,人口消费量大,粮食安全必须重视。为此,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的调整优化必须紧密围绕着保障中国食物安全特别是保障口粮绝对安全的要求来进行,在任何形势下都不能动摇。否则,若国际形势变化,就会造成很大压力。
“我们以前一直提数量安全,这几年对质量的关注也逐步提升。目前中国粮食数量整体表现不错,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更突出的是提高农产品质量。要减少低水平积压,避免损害农民生产积极性。从长远周期考虑,促进农业平稳发展,避免忽高忽低,切实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张正河说。
农民增收有保障
当前,中国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问题仍很突出。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同时,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在接受采访时指出,2004年以来,农民增收形势总体上非常好,2016年则有所放缓。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供给侧改革这个大主题,给出的很多措施都将提高农民收入作为重中之重。
记者发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确实不少,如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统筹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推进农村电商发展等。
“促进农民增收,要在存量和增量上同时做文章。在存量方面,《意见》注重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在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等方面做了具体部署;在增量方面,《意见》则紧紧抓住了农产品供给结构调整这个关键,鼓励农民提档升级,多生产市场需要的优质农产品,同时拓展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食品加工等领域,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农业产业链向高附加值区间延伸。”孔祥智说。
补齐短板强基础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唐仁健指出,近几年我国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开了头、有进展,但需要在发展目标上再聚焦,在工作路数上再厘清,在政策举措上再加力。
补齐短板强基础,中央一号文件有实招。比如,在农田基本建设上,提出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持续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在环境建设上,就生活污水治理、新能源发展、公路建设、饮水安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等诸多方面设定了具体目标;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对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农民关心的现实问题给出了明确答案。
“需要看到,尽管近年来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但相比于发达国家,需要补齐的短板确实还有很多,比如农产品加工能力不足、农业社会服务体系无法满足需要、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不高、土地改良升级能力不够等。从国外经验来看,补齐这些短板显然需要国家投入或者以政府带动社会投入的形式来实现。”孔祥智表示。
孔祥智进一步指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从财政、金融、科技、创新等诸多方面都给出了鲜明的对策,这无疑有助于为农业供给侧改革创造条件,并为中国农业乃至中国经济的持久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王俊岭 邱海峰 李 婕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