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7年1月2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 综合改革成效初显
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2016年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全面推开的一年。一年来,全系统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中发﹝2015﹞11号文件,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综合改革成效初显。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系统坚持用新发展理念引领系统改革发展,坚持稳中求进、迎难而上,扎实推进综合改革任务落实,改革红利持续释放,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综合经济实力和为农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2017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关键一年。全系统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认真贯彻落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全面深化综合改革,保持传统经营业务稳定,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拓宽为农服务领域,确保经济运行平稳健康发展。

    2016:综合实力和服务能力持续增强

    2016年,全系统实现销售总额4.78万亿元,同比增长10.9%,实现利润407.7亿元,同比增长6.8%,资产总额突破1.38万亿元,所有者权益达到3748亿元,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综合实力和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升,系统发展实现新跨越。全年实现销售总额47760.6亿元,同比增长10.9%。企业汇总利润407.7亿元,突破4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6.8%。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资产总额13873亿元,同比增长8.1%;所有者权益3748.4亿元,同比增长10%;上交税费总额292.1亿元,同比增长9.3%。

    从全年经济运行来看,上半年销售总额同比增长11.1%,下半年销售总额同比增长10.8%,全年实现平稳较快增长。上半年汇总利润同比增长2.2%,下半年汇总利润同比增长9%,下半年明显好于上半年,保证了全年利润增长达到预期水平。

    (二)综合改革红利持续释放,系统发展活力进一步显现。总社持续加强对综合改革工作的推进落实和任务督查,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台了贯彻落实中发11号文件的实施意见。4个改革试点省如期完成试点任务,销售总额合计同比增长11.8%,比系统平均水平高0.9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增长7.1%,比系统平均水平高0.3个百分点。非试点省份主动作为,结合自身实际推进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吉林、贵州、福建、山西、安徽、云南等省级社销售增速超过20%;广西、贵州、青海、河北、湖南、甘肃、吉林、福建等省级社利润增速超过20%。

    (三)基层组织建设提速,农村经营服务阵地进一步巩固。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力度大、效果明显,为农服务组织体系加快完善,服务功能大幅提升,经营活力进一步激发。系统新建基层社1270个,总数达到2.9万个。新发展综合服务社13343个,总数达到37.4万个。县及县以下销售总额、利润总额增速分别为12%和12.6%,均高于系统平均增速,占系统比重分别为72.2%和61.6%,与2015年相比,占比分别提高0.7和3.2个百分点。

    (四)传统业务运行总体平稳,消费品、农副产品行业支撑作用增强。主要传统业务保持平稳增长。消费品企业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进实体店转型升级,系统日用消费品零售额达到15435.3亿元,同比增长16.6%,为系统经营规模保持稳定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农副产品企业主动适应城乡居民消费观念转变,农副产品购销实现较快增长,鲜食类主要农副产品购进额11995.4亿元,销售额13344.1亿元;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额平稳增长,达6949.7亿元,同比增长9.5%。农资企业加快向综合服务商转型,积极延伸产业链,拓展新型肥料、环保农药、种子种苗、农业产业园等经营业务,努力化解化肥增值税征收带来的不利影响,稳定市场供应,农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实现7986.7亿元,同比增长9.8%。棉花企业及时化解上半年棉花期货交易带来的冲击,稳住业务经营,系统棉花销售1727.9亿元,利润同比增长1.2%,达到53.5亿元,占全系统利润的比重为13.1%。再生资源企业抓住废旧金属反弹时机,加大去库存力度,销售和利润情况明显改善,销售同比增长12.5%,利润同比增长4.2%。

    (五)电子商务快速推进,为农服务线上平台初具规模。按照全国供销合作社电子商务会议部署,系统电子商务工作快速推进,地方党委政府支持力度加大,有1026个县被纳入当地电子商务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其中409个县为牵头主抓单位,有力地推动了县域运营平台建设。系统开展电子商务企业4974个,自建电子商务平台的企业1111个,建成规模化电子商务运营服务中心、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创客中心共813个。积极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电子商务和在线商品交易额快速增长,达到6030.6亿元,同比增长52.3%。

    (六)大力推进土地托管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快提升。系统立足供销合作社特色,积极探索适合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托管服务模式,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托管品种由玉米、小麦等大田作物向林果、蔬菜等经济作物拓展,服务对象从普通农户拓展到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托管面积加快扩大,服务水平不断提升。29个省级社开展了土地托管业务,土地托管等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达到9097.4万亩,农业生产性服务收入额实现170.5亿元。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立了供销合作社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项目库,着力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帮助农民增收,系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226个,其中开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务的企业有1052个。

    (七)社有企业改革创新加快,提质增效取得新进展。系统认真贯彻全国社有企业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积极探索创新社有资产监管体制,黑龙江、内蒙古、湖北等10多个省级社成立了社有资产管理委员会,26个省级社成立社有资本投资平台,增强了整合系统资源的能力;辽宁、贵州、海南集中力量化解历史挂账,解决了长期制约企业发展的历史包袱。系统企业特别是全资、控股企业发展加快,增效明显。全资、控股企业销售额达25010.1亿元,同比增长10.4%,占系统销售总额的比重为52.4%;利润210.7亿元,增长11.8%,比系统平均水平高5个百分点,占系统利润比重为51.2%,占比提高1.8个百分点。

    (八)金融保险业务积极拓展,企业资本运作能力有新突破。系统企业加强与大型金融保险机构的合作,推进农村合作金融规范发展,因地制宜开展融资租赁、小额贷款、融资担保、农业互助保险等业务,商业模式、合作渠道都有新提升,实现金融服务额1011.9亿元。中再生、浙江兴合、安徽双赢等企业参与设立产业并购基金,北京、上海等省级社积极打造专业性投资平台,投资渠道进一步拓展。系统企业投资收益57.8亿元,同比增长56.6%。

    (九)重点建设项目有序开展,系统经济发展后劲增强。2016年全系统投资2000万以上的重点建设项目共有443个,总投资822.7亿元,已完成投资274.8亿元。大力推进批发市场、冷库等项目建设,冷链物流设施项目共209个,占重点建设项目数量的48.4%,其中在建冷藏库39个,库容38.3万立方米。系统联合合作项目积极推动,共有207个,占重点建设项目的47.1%。

    (十)合作经济组织服务功能加强,引领带动能力提高。系统加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2599个,总数达到169896个,同比增长15.3%,入社农户1483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达到6306个。大力推进标准化认证工作,在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通过有机产品认证的3312个,绿色产品认证的有9655个,无公害产品认证的24380个。主管、领办各类社团组织达到17955个。

    与此同时,传统行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复杂,社有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系统联合发展能力亟待加强等问题依然存在。

    2017:落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

    2017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关键一年。全系统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认真贯彻落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全面深化综合改革,保持传统经营业务稳定,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拓宽为农服务领域,确保经济运行平稳健康发展。

    (一)深入推进综合改革,确保经济平稳运行。综合改革已经成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强心剂”和“助推器”,要继续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向改革要活力,以改革促发展。一是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加快综合改革试点经验的总结和复制推广,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补足发展短板,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二是提升基层经营服务水平。继续加大基层改革力度,激发基层发展活力,深入实施“千县千社”振兴计划,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综合合作,加快建设为农服务中心、经营服务综合体、农村电商服务站,拓宽农业社会化服务、金融保险等服务,稳定县及县以下经营规模、利润的比重。三是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把提质增效摆在突出位置,加快系统经济从外延式、数量式增长向内涵式、集约式发展。按照“十三五”规划目标,在保持经济10%左右增长的基础上,把更多精力转到提质增效上来,促进系统利润实现7%左右的增长,把改革的成效体现在增强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综合效益方面。

    (二)积极落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大力提升绿色优质农副产品经营服务能力。要围绕国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把增强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在促进农民增收和老百姓吃得安全、吃得放心两个重要方面,提升农副产品经营服务能力。一是着力提升农副产品销售能力。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改造升级力度,完善流通服务功能,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创建、质量安全追溯,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条。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推动线上线下融合互动,创新经营模式,发展新兴业态,开展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提高鲜活农产品直供直销能力。把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抓住我国水果、蔬菜、水产品进出口顺差大、竞争力明显的优势,提升茶叶、果品等出口业务比重。二是着力提升农副产品加工能力。要抓住国家大力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机遇,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引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生产+加工+科技”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机关、团体、学校)”、“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产销模式。围绕茶叶、果品、食用菌、棉花、蜂畜产品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三是着力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抓住国家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机遇,加快土地托管经验的总结和复制推广,积极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多种方式组建农业服务公司,开展农机作业、农田灌溉、统防统治、烘干仓储等服务,提升对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服务能力。研究建立土地托管等农业社会化服务指标体系,引导系统农业社会化服务健康发展。

    (三)加快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一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着力提升“供销e家”全国平台的运营水平,加强系统的对接联合,突出抓好农产品电商,加快县域电商运营中心建设,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对接。着力打造若干个竞争优势明显、知名度高、特色突出的区域性电子商务发展集群,力争2017年电子商务和在线商品交易额突破8000亿元。二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务。找准薄弱环节,加强物流短板建设,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快改造、提升农村和城市的物流经营服务网点;积极参与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建设,推进系统农产品流通企业建设具有储存、分拣、加工、包装、配送、追溯等功能的低温加工配送中心,提升冷链物流水平;打造现代物流配送、仓储加工龙头企业,搭建全国性物流平台,提高粮食、油料、鲜活农产品、日用消费品等现代物流业务比重。三是大力发展金融保险服务业。抓住国家加快农村金融创新的机遇,按照中发11号文件要求,稳步开展农村合作金融服务,开展农村互助合作保险,加强与大型金融、保险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发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订单融资、应收账款融资等金融业务以及保险产品,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多样化金融保险服务。

    (四)加大社有企业改革力度,推进系统企业整合联合。要通过加快社有企业改革创新,提升社有企业竞争力,增强发展实力。一是加强系统企业间的联合。在农资、棉花、粮油以及再生资源等行业,采取兼并、重组、参股、收购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开展跨区域经营,提升行业影响力。二是加强与系统外企业的联合。要抓住时机、靠大联强,借助大型企业集团的资本实力、管理经验等优势,激活资源,拓宽业务领域,增强抗风险能力。三是推进企业“去杠杆”力度。通过股权融资降低企业负债,提高融资能力,促进产业加速集中、并购重组。四是加快激活企业经营机制。深化社有企业改革,理顺社企关系,加快构建双线运行机制,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落实社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社有资产监管的科学性、精准性。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通过股权多元化改造,吸引社会资本,促进社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借助社会资本推动解决“大系统、小企业”的问题,增强社有资本活力,放大社有资本功能。

    (五)抢抓市场政策机遇,稳定传统经营业务。系统农资企业要拓宽国际视野,发挥自身优势,加强“走出去、引进来”力度,开展跨境贸易、投资等业务,扩大对外合作,优化经营结构,增强供应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棉花企业在购销上要坚持谨慎原则,加大对棉花突发事件的预判和应对,稳扎稳打,有条件的棉花企业可以加大力度收购棉花轧花厂,提高对一手资源的整合和掌控能力。再生资源方面,要密切关注国家在电器电子、汽车等4类产品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带来的影响,认真研究国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环保执法强度、加大防范偷税骗税力度等政策措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把握市场机会,延伸产业链,推动再生资源企业开展股权、供应链的联合合作;积极参与农村环保服务,利用系统回收网络体系比较完整的优势,探索开展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业务。日用消费品行业,要抓住国家促进消费、扩大产业升级的时机,优化经营网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经营管理、推动业务创新,根据自身经营定位和特色,及时调整商品结构,加强市场细分,提升城乡终端门店经营业务,推进业态创新,开展线上线下全渠道销售,促进经营规模稳定提升。

(摘自《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2016年经济运行情况通报》)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