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村信用社积极投身扶贫攻坚战,制定精准扶贫工作实施办法,利用资金渠道、产品服务、地缘人缘优势,着力在区域精准、产业精准、对象精准、产品精准和渠道精准上下功夫,输血造血同步,扶贫扶智共抓,助推全省扶贫攻坚目标早日实现。辽阔的黑土地上,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流淌进百姓的心田。虽然天气寒冷,却涌起阵阵暖流,预示着这个冬天将不再寒冷。
区域精准
吉林省共有15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1500个贫困村,其中还有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这是扶贫攻坚战的主战场。吉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迅速响应中央、吉林省委号召,根据贫困人口分布和不同县域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制定扶贫工作方案,划分区域,以国家级贫困县、省级贫困县为重点,倾斜人力物力,对接产权改革、扶贫产业、民生保障等方面扶贫项目,集中优势资源,统筹推进,确保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截至2016年12月末,全省农村信用社全年累计向贫困地区发放贷款205亿元,重点支持能吸收贫困人口就业、带动贫困人口增收的绿色生态种养业、林下经济、乡村生态旅游、农村电商等特色产业及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发展。
产业精准
和龙市青龙渔业有限公司位于国家级贫困县和龙市的青龙村,占地10万平方米,以利用天然地下涌泉养殖冷水鱼著称,2012年被农业部门评为细鳞鲑鱼国家级原种场,拥有养鱼池100个、养殖面积达12000平方米,年产食用商品鱼14万公斤。公司旗下同时拥有林地200公顷,林下参150公顷和青龙渔业度假山庄,旅游旺季日均接待游客300余人。公司主要发展目标为集科研养殖、林下参种植、旅游餐饮、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
2016年6月,和龙农商银行与当地扶贫办签订合作协议,为青龙渔业发放财政贴息贷款2000万元,用于收购三文鱼卵497万粒和鱼饲料710吨;公司则对口帮扶头道镇辖内4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青龙渔业通过招录养鱼工、护林工、服务员,提供扶贫资金等形式,带动当地贫困户就业达1000人。
根据地方经济特点,因地制宜,扶持农、林、牧、渔等特色产业发展,从而发挥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最大程度带动贫困户就业创业,是精准扶贫的核心。截至2016年12月末,该省农村信用社产业扶贫贷款余额8.79亿元,支持项目企业63户,惠及当地百姓8900余人,直接带他们走上了致富路。
对象精准
虽然刚过立冬节气,突如其来的大雪让东北的气温降到了2016年的最低值。安图县新合乡曙光村木耳温室大棚内却充满欢声笑语,刘参叶夫妇正忙着采摘木耳,“今年我们卖木耳收入8400多块,已经超过贫困户的硬杠了”。
刘参叶曾经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多年来始终种植玉米却产量不高。看到周边不断有人种植木耳发家致富,他也萌发了种植木耳的想法。但是一贫如洗的他,想要得到资金支持谈何容易。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2015年在安图农商银行新合分理处取得2万元扶贫贷款。他盖起了温室大棚,种植木耳2万袋,当年就实现收入6600元。2016年,他又贷款3万元,将种植规模扩大到3万袋。
“有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还有农商银行的贷款,现在不愁吃、不愁穿,木耳价格行情非常好,我们夫妻二人尽全力今年就甩掉贫困的帽子。” 刘参叶以前的满脸愁容再也看不见了。
吉林农信根据贫困户不同的致贫原因、现有劳动力情况,因户施策,“缺啥补啥”,精准发力,做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逐个拔穷根、摘穷帽。截至2016年12月末,吉林省农信社共发放扶贫贷款约12亿元,覆盖贫困户4.4万户。
产品精准
“三农”客户经理掌握贫困农户的第一手资料,知道贫困农户最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吉林省联社充分发挥平台支撑作用,根据全系统通用信贷产品和县域特色产品的分类管理原则,搭建信贷产品定制平台,以县级行社为主体,科学指导贷款要素搭配设置,全力支持县级行社完善特色产品。针对贫困户的财产状况,创新担保方式,适当放宽准入条件,降低门槛,制定优惠利率,帮助贫困户尽快脱贫致富。
在生产经营类贷款方面,主要有“直补保”、土地收益权保证、土地经营权抵押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等。如九台农商银行全国试点发放的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农户宅基地使用权和住房所有权经过国土、城建部门确权、登记、颁证后,以此为抵押,银行按照房屋估值的一定比例确定贷款额度;公主岭农商银行积极参与当地政府“土地银行”建设,通过农地金融交易中心,由专业第三方评估土地,试点发放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让农民“坐地生金”,为全系统推广积累经验。
在生活保障类贷款方面,主要有生源地助学、危房改造、养老金助保和医疗保障贷款等。如辽源农商银行研发“扶贫贷”贫困户养老接续贷款,解决贫困户的养老难的问题;长岭县正试点的“温馨贷”贫困户危房改造贷款,主要用于弥补改造总费用扣除政府补贴后的缺口,从而加快建设进度,帮助贫困户早日实现新居梦。
渠道精准
帮扶包保联纽带。2015年12月,吉林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在全省脱贫攻坚战中实施千个单位包村、万名干部包户、百万党员参与帮扶的方案》,吉林省联社包保长岭县三团乡六十三村。该省联社全年多次深入对接,了解致贫原因和资金需求。2016年6月20日,该省联社联合吉林农信慈善基金会、长岭联社捐款110万元,专项用于六十三村打抗旱井和村级公路改造。
同时,根据地方市县党委政府安排,51家县级行社对口包保贫困村63个。作为帮扶手段之一,当地行社挑选业务骨干,委派第一村书记,每周三至五天驻村,为脱贫致富出谋划策。包村信贷员(客户经理)逐户走访,宣传贷款条件及优惠政策,了解详情,收集信贷需求,畅通了信息渠道。
服务渠道降成本。吉林省农村信用社乡镇网点设立咨询台,开辟绿色通道,延长服务时间,优先发放扶贫贷款;自2012年开始实施“四个一工程”,投资终端设备7000余台,建成助农服务点5960个,覆盖全省村屯总数的65%,将金融服务拓展到农村居民家门口,打通了农村金融“最后一公里”,极大降低了农村居民的交通和时间成本,便利了生产生活,畅通了服务渠道。仅在全国“第三个扶贫日”期间,吉林农信共设立宣传台599个,发放宣传单8.6万张,走访贫困家庭1252户,征求脱贫帮扶意见1563条,向1798户贫困户授信7393万元。
委培就业拔“穷根”。贫困家庭子女充分就业是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是彻底拔掉“穷根”的有力抓手。自2012年以来,吉林省联社面向贫困地区偏远乡镇实施“送农民子女上学,圆就业梦想”工程,已定向招收贫困农民子女373人。2016年吉林省联社面向贫困地区招录委培生59人,经省联社委托培训1年后,将全部聘为吉林农信正式职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户脱贫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