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部署2017年农业农村工作,为新一年的农业生产、农业改革定调筑基。会议指出,2016年农业农村形势总体较好,2017年“三农”工作要继续为全局作贡献。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2016年,我国农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开了一个好局。在2017年,我国“三农”工作则将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继续在强农、富农、惠农的道路上阔步前行。站在2017年中国农业的起跑线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中国农业会发生哪些改变?又将如何影响中国农资产业?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完善体制、创新机制,加快深化农村改革,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
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核心一点就是让市场成为农产品价格和农产品结构的指挥棒。会议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把农业结构调好调顺调优。要适应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结构,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基础上,着力优化产业产品结构。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前副组长陈锡文此前表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上是要提高农业综合效率、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一大举措就是让农产品的定价主要由市场决定。玉米临时收储价格政策改革实行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就是一例。
专家认为,实施了长达8年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玉米价格执行价补分离的改革政策,将成为中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一方面,玉米价格由市场形成,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调节生产和需求,生产者随行就市出售玉米,各类市场主体自主入市收购;另一方面,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给予一定财政补贴,中央财政补贴资金拨付到省区,由地方政府统筹补贴资金兑付给生产者,以保持优势产区玉米种植收益基本稳定。
对于明年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指出:在2016年籽粒玉米调减约3000万亩的基础上,2017年要继续调减“镰刀弯”等非优势产区玉米1000万亩。玉米种植面积缩小,随之而来的必将是替代产品的增加。
对此,黑龙江倍丰农资集团副总经理张晓彪分析称,随着黑龙江省玉米种植面积的减少,势必对化肥用量造成影响。按全省玉米缩减种植总面积计算,2016年尿素使用量减少了30万吨(折纯)。玉米每亩地每次追肥30-35公斤,大豆用肥量是玉米用肥量的1/3,其他作物的用肥量同样远不如玉米。
种植结构调整对农资的影响不仅在于数量,还涉及品种。玉米肥投入减少,花生肥、大豆肥投入增加,是显而易见的变化。此前,安徽六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东奎就表示:“种植结构调整后,一方面高氮产品以及部分高附加值的新产品的销售难度增加。另一方面老百姓将部分土地向种植大豆和花生转移。大豆用肥量相对玉米来说少很多,而且主要是使用高磷型肥料,这又对化肥生产企业的产品供应有提出要求。”由此可见,在2017年,国内常规肥用量缩小,专用肥需求扩大或成为大宗肥料市场的一个明显变化。
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把该退的坚决退下来,把超载的果断减下来,把该治理的切实治理到位,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
在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绿色生产方式”是一个全新提法。目前,我国耕地退化明显,在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资源环境压力大、面源污染严重。保障从田间到“舌尖”的安全,必须将发展绿色农业提高到重要位置,也必将对绿色农资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农业逐步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化肥施用量大,化肥使用结构不合理且利用率低,并因此造成的土壤面源污染仍在扩大。与此同时,国家出台“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和“土十条”等政策。越来越多的行业人士意识到,优化化肥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生态肥料,或将是农资行业实现突围的一条出路。
专家认为生态肥料能够维持农业生态的平衡与稳定,有效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显著提高作物品质、保障食品安全。目前,市场上许多新型肥料,包括海藻肥、腐植酸肥、生物有机肥等都属于新型的生态肥料,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而在重金属污染问题严重的南方地区,科学使用农资产品养护土壤的做法已经蔚然成风。开磷集团农化中心主任田树刚表示:“在南方酸性土壤中,如果使用弱酸性或碱性的肥料来代替酸性肥料的话,可以降低土壤进一步酸化的风险。”天脊集团则针对南方的重金属土壤重点研发了具备“提高土壤pH值和降低土壤有效态镉含量”的土壤调理剂。服务“绿色生产方式”将是未来国内农资企业的工作重点。
跳出农资看农业,绿色生产方式离不开节水,离不开科学灌溉。“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体现了国内农业改革的延续性。2016年,《关于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意见》《农田水利条例》先后发布,发出推动节水农业发展的明确信号。河北萌帮水溶肥料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孟国明说:“农田水利建设落实到位,肥料企业能从中获益,水溶肥企业将迎来机遇期。节水政策的不断出台将刺激企业开发生产相关产品,加速产业向水肥一体化方向发展。”
促进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着眼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努力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
针对产业融合发展,发改委农经司司长吴晓表示,未来国家将着力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和有效载体,同时加大对农业园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力度,打造一批产业链条比较长、商业模式比较新、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促进农村经济融合发展是农资产业发展的一个难得机遇,把农资的生产、销售和农产品的生产、销售、深加工捆绑在一起,是提升农业效益,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方式,也是降低企业风险,实现产业共荣的重要手段。中国社科院专家表示,农村产业融合涵盖现代化农业、规模化经营等,同时也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及新业态,比如农产品电商、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及增产型服务业,可以购买农机具专门为农民提供农机具作业服务,也可以通过测土施肥等给农民提供服务。作为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伴侣”,国内农资行业在三产融合、农业产业链打造上具有先发优势,也有必要将这种优势不断巩固、扩大。
此外,以“互联网+”农业理念为基础,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和载体成为行业关注的另一个重点。在2016年,国内涉农电商发展迅猛,其中不乏农资电商的成功身影。农商1号作为国内农资电商的旗手,一方面带动传统农资流通产业升级,另一方面也成为种植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纽带。农商1号CEO罗文胜表示:“一方面,农商1号重点打造全新的运营商体系,让更多的人成为农资电商发展的受益者。另一方面,农商1号为种植户搭建了全新的销售渠道,也让市场对优质农产品、特色农产品的需求快速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