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杜虎斌:沉下心守在农民身边的“作物超人”

□ 本报记者 白京京

杜虎斌(右)与农户交流种植经验。 资料图

 

    一个月有20天在出差,每天围绕农户、作物、经销商转,开得了高端论坛、跑得了大业务,上得了宣讲台、下得了水稻田,诊得了病虫害、管得了示范园——这是1989年出生的杜虎斌踏入社会、加入广东天禾农资股份有限公司以来的日常“写真”。

    2015年初,按照广东省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工作部署,天禾农资转型升级,确立了“以农户为中心,以作物为导向”的新时期战略核心。翻看杜虎斌的朋友圈:葡萄促成棚生产管理技术”“柑橘常见病害防治”“每天农资”……95%的内容都离不开天禾农资“工匠精神”的新定位。

    深挖井才能饮甘泉

    2014年7月,就读于广东省华南农业大学的杜虎斌硕士毕业,成为了广东天禾农资一名“新农人”。“接地气”的工作方式,让初来乍到的杜虎斌不知所措——下乡坐三轮车把手机颠丢了,下水稻田摔成了泥人,钉宣传海报把整个食指指甲都钉掉了……那时候的他,感觉很迷惘。经过调整和摸索,他慢慢地熟悉了基层。“既然决定干,就要把苦吃下来”,杜虎斌坚定了信念。通过与经销商聊业务、策划路演搞推广、走街串巷为农户宣讲培训、组建柑橘葡萄示范园提供作物全程解决方案……在广东省社综合改革的大步调中,在天禾“加快从农资流通向现代农业综合服务转型,着力构建上下贯通、高效运营的农资现代经营服务体系”的乐章里,杜虎斌的点滴成长都成了其中的小小音符。

    随着农资行业的变革及天禾农资转型升级的需要,尤其是“以农户为中心,以作物为导向”新战略的提出,如何在有着60多年传统历史的农资企业诠释、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如何创建从产品到服务形成与时俱进的模式和品牌?天禾农资通过与各地天禾配送公司合作成立了农技综合服务站,设置不同品类作物经理和农技专员、制定《作物经理手册》《农技专员工作手册》,以综合服务站为平台,为种植户提供农技短信服务、微信订阅号服务、示范园建设和各种惠农活动,推广“天禾好作物”农业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切实为种植户增产增收……“专注、坚守、创新、卓越”,天禾农资想要铸造的品质正在杜虎斌这样的作物经理身上被精心打磨。

    “现在越来越多的农资企业开始注重服务,但深度还不够。”杜虎斌表示,虽然有专业知识做支撑,但是在实践工作中还存在着短板和不足。服务是核心,做技术就必须钻进去。为了在技术服务上“拿得出手”,主要负责柑橘、葡萄等南方果蔬的他,除了在田间地头下苦功,还自学了《葡萄分子生物学》《葡萄学:解剖学与生理学》等书目“充电”。“一年能做上七八本笔记,甚至比上学时候看得还仔细、还用功。”杜虎斌告诉记者,这两年内他还有个小目标。他打算对柑橘、葡萄试验示范案例进行系统梳理,形成实用性的作物手册,为农户种植提供借鉴。

    “深挖井才能饮甘泉”。俯得下身子、沉得下心,杜虎斌这个作物经理越来越名副其实。

    广耕作方能得农心

    身为作物经理,杜虎斌既要能直面农户精准剖析、答疑指导,又要将服务精髓孵化传达给全国各地分公司、经销商,形式更是“多种兵器上战场,怎一个‘广’字了得”。

    这一年,杜虎斌主讲了50多场农民培训推介会,和团队设立葡萄、柑橘服务微信群,开通“天禾农化市场部”微信公众账号,召开广东天禾优质柑橘论坛、葡萄创新与产业发展论坛,主持建设广西、湖北等地的示范园,出具负责作物的栽培管理日志月历、体验“从黑夜到黑夜”的各地奔波……用“作物超人”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

    “作物超人”是天禾农资人行进的缩影。按照广东省社综合改革的工作部署,天禾农资从营销导向转为作物导向。全面建设“天禾好作物”示范园就是其举措之一——以示范园为抓手,整合农技服务及人才优势,通过提供作物解决方案、标准化生产规程、优质农资产品保障等,树立“天禾好作物”的农技服务品牌,满足种植者对作物增产增收的要求,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安全和高品质的要求以及“眼见为实”的亲身体验。

    “眼见为实”的心愿能实现几成?杜虎斌主攻的湖南常德澧县天禾葡萄示范园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答案。农户夏先友种了10年的4亩葡萄园被示范园选用,其中两亩“享受”天禾农资提供的作物全程解决方案,另外两亩按其个人常规种植,以作对比。近几年,葡萄爆发溃疡病,掉粒、流穗问题严重。但今年夏先友的两块地对比下来,示范园效果突出:糖度明显提升、溃疡变少,亩产保持在4000斤左右。“如果今年没有你们,我的葡萄就别想丰收了。”夏先友的这句反馈让杜虎斌印象深刻。8月23日,杜虎斌和团队的小伙伴来到夏先友的示范园召开现场会。“原定1个小时的团队推介,没想到进了示范园,夏大伯主动‘现身说法’,用方言侃侃而谈了40分钟,完全停不下来。后来,我们索性把原计划的推广改到室内环节了。”杜虎斌向记者讲述了这个突发的小插曲。正因为夏先友的“眼见为实”,才让他有了发自肺腑的认可和向乡亲分享、推介的冲动。如今,这样的天禾示范园已在全国建有30余个,编制出40多种作物的1000多套解决方案。依托示范基地开展技术指导和种植示范,天禾农资正在构建起“农技—肥料—农药”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技服务模式。

    为农户和作物提供更直接、更优质、更专业的服务,这是天禾农资的立足之本。目前,天禾农资已组建了一支400多人的专业农化技术服务队伍,占公司员工总数的1/4。他们像杜虎斌一样年轻化、技术化,常年为农户、经销商及核心门店提供系统的农技服务,每年开展技术指导和种植试验示范等1万多次、举行各类技术培训会3000多场次。

    在此基础上,以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为先导、直面终端的配送体系为支撑的经营模式在天禾农资日渐成熟。“深耕广东、覆盖华南、走向全国”的战略布局正在实现,转型升级有序推进。杜虎斌说:“在天禾农资,两年多来,自我价值逐步被认可,自我定位也越来越清晰。”他现在更加坚定,也许再过十年二十年,他依然能保持这份折腾的劲儿。

    2014年

    2014年7月,就读于广东省华南农业大学的杜虎斌硕士毕业,成为了广东天禾农资一名“新农人”。

    20

    一个月有20天在出差,每天围绕农户、作物、经销商转,开得了高端论坛、跑得了大业务,上得了宣讲台、下得了水稻田,诊得了病虫害、管得了示范园——这是1989年出生的杜虎斌踏入社会、加入广东天禾农资股份有限公司以来的日常“写真”。

    50多场

    这一年,杜虎斌主讲了50多场农民培训推介会,和团队设立了葡萄、柑橘服务微信群,开通了“天禾农化市场部”微信公众账号,召开了广东天禾优质柑橘论坛、葡萄创新与产业发展论坛。

    8

    为了在技术服务上“拿得出手”,主要负责柑橘、葡萄等南方果蔬的杜虎斌,除了在田间地头下苦功,还自学《葡萄分子生物学》《葡萄学:解剖学与生理学》等书目“充电”,一年的读书笔记就有七八本。


守望初心 与农共舞

□ 白京京

    “朝气、勤勉、专业,天天扎根田间为农户做技术指导”,广东天禾农资团队对27岁的杜虎斌这样评价。7年农学的硕士走入工作岗位就要在泥里、水里摸爬滚打,从最开始怕父母担心而不说每天的工作,到现在坚定从容地奔忙于农技服务——时间的历练和综合改革的契机,让他成长为一个新群体中的一员,这个群体叫做有情怀、有知识、有技术的供销合作事业有心人。

  他们中有农学出身服务农户和作物的作物经理杜虎斌,有通过技术指导带领农户进行林下生态养殖的青海省大通县百灵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90后”理事长米存民,有升级传统农资业务开展测土配方的内蒙古土默特右旗蒙龙农资公司“老供销”倪志亮,有“闪电到家”的广东省英德市社供销电商即送网的“闪电侠”李百利……

  他们不仅仅是一个基层组织或社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是供销合作社未来之所以能够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的重要依托力量。

  从田间地头的农机手、测土配方员到农技专家、作物经理,从供销合作社电商的客服专员、产品经理到为农综合服务社管理人员、龙头社企工作人员,这一群甘于吃苦、埋首服务的有心人默默构筑起供销合作社服务“三农”的版图。他们年龄有差、性别各异、地域不同,如此迥异的他们却用共同的服务和态度诠释了供销合作社为农、务农、姓农的立社之本。

  年轻人因为有心,敢于向艰苦挑战;年长者因为有心,敢于与时俱进。尤其是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以来,供销合作社更贴近农民了,为这些有技术、有志于服务中国农业发展的有心服务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他们的心态年轻、朝气、充满干劲儿,他们的服务是走心的、会说话的。有了“种果种菜种春风”的他们,供销合作社的明天才有了更值得期待和触手可及的色彩。


16同行

多轮驱动 转型增效

    社有企业是供销合作社经营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是供销合作社自身经济实力和为农服务能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流通领域的组织方式、经营模式加速变革的新形势,转型升级是社有企业面临的一项关键任务和重要挑战。自综合改革实施以来,社有企业在经营方向、盈利模式、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呈现出主业突出、多元化发展的格局,经济实力和为农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社会贡献持续加大。

    8月23日—25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在北京举办供销合作社社有企业转型升级培训班。围绕国企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社有企业深化改革与转型升级、社有企业经营预算制度与资产保值、农资物联网和智慧农资建设、棉花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循环经济发展与展望、农村合作金融、电子商务等进行专题授课和讨论交流。

    广东省社:

  以龙头企业为依托 构建上下贯通的现代经营服务体系

    广东省属社有企业围绕农资、农产品等传统业务板块,采取产权联结、业务对接、管理输出、服务延伸、品牌合作等多种方式,对接重组市县社经营业务和网点资源,打造各具特色、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目前,省社直属企业已与市县社有企业、基层社合作组建公司75家,业务覆盖全省所有市县;与45%的试点县社实现产权对接、与所有试点县社实现业务对接。此外,已在农资农技、粮油连锁、冷链物流、再生资源、涉农小贷等行业培育出具有较强实力和影响力的省级龙头企业,广州宝生园、茂名明湖百货、佛山乐从顺客隆、汕头新供销商贸、新兴百惠等一批区域龙头企业通过转型升级,品牌影响力、经营规模、经济实力不断提升。

    陕西省社:

    资本运营 打造现代企业集团

    陕西省社以财政项目资金为引导、以资本运作为途径、以合作共赢为目的,着力打造现代企业集团。省社以2013年成立的陕西省供销集团为依托,对从事同类农业产业的企业进行跨区域整合,重点组建集农产品产、加、销为一体的陕西供销果蔬集团、陕西供销茶叶集团、陕西供销畜牧集团等,形成“母子集团”体系,实现优势产业抱团发展。

    通过创新资本运作模式,加快并购民营企业、整合社会资源,省供销集团在全省的影响力大幅提升,旗下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6家,中国驰名商标5个、省级著名商标21个,建成各类冷库208个、面积达27万平方米,参与流转托管土地面积27.5万亩,带动农户30万户、上百万人,已经成为党委、政府开展“三农”工作的重要平台。

    北京市社:

    经营规模化 资源集约化

    2013年8月,北京市供销合作社正式启动了集团化建设工作,将北京市社下属16家直属公司通过资产改革和体制创新,逐步建设成为集团公司,进行运作和管理。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4区供销合作社回归市社系统直管以后,系统内的网络、资源、经营、人员、利润和社会效益显著提高。通过整合并组建集团公司,形成全市性的供销合作社网络布局和构建,并结合北京市首都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十八大提出的城镇化建设要求,先后成立世欣东方文化集团、海龙资产经营集团、世欣控股集团、北再生集团、京农控股集团、亿客隆集团、世欣博瑞投资管理公司和市社企业服务中心等7家集团公司和1个服务中心,整合为可以进一步提升北京市社竞争能力、共同在市场经济中形成合力的航母集团。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