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多变的“新常态”下,在我国已经走过15载发展征程的农村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全新战略挑战与机遇?12月11日-12日,2016(第四届)农商银行发展战略论坛在博鳌举行。此次论坛由金融时报、农商银行发展联盟、中华合作时报联合主办。论坛以“辉煌十五年成就与展望”为主题,汇聚了国内多家农商银行、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及学者的智慧,共同为新形势下农商银行面对的全新战略机遇与挑战献计献策。作为论坛的主办方之一,金融时报社社长邢早忠主持了论坛。
作为农商银行辉煌十五年的献礼,农商银行发展十五周年光影展首次开展,同时对外正式启动了农商银行业垂直资讯平台——今日农商行APP。中国银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马德伦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农商银行董事长、行长,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等近400位嘉宾莅临了本次论坛。
光影交汇 唱响农商银行征途长歌
“支农兴商十五载,传承信合赢未来”题写在展厅的入口处,正如其名字“农商银行”所寓意的,农商银行自成立以来,始终根植本土,扶微助农,成为支农兴商、服务城乡居民的主力军。
缓步走进展厅,精彩纷呈的图片和视频叙述着农商银行成立十五年来的点点滴滴。经过15年的改革与探索,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不断发展与壮大。截至2016年9月,全国已开业农村商业银行总数已经达到1071家,批筹农商银行57家,资产规模达到19万亿元,总存款余额14.4万亿元,总贷款余额9万亿元,净利润1446亿元,网点数量4.6万余个,已然成为我国金融业中举足轻重的一支中坚力量。
资产规模壮大了,资产质量提高了,经营水平提升了,全国农商行人始终没有忘记初心。他们坚持支农支小,将地方经济的建设、普惠金融的覆盖以及金融扶贫的实施视作责无旁贷的己任。
农商银行发展联盟秘书长吴红军介绍说:“举办这次展览的初衷是为了充分展示我国农村信用社改制以来农村商业银行在每个重要历史时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及行业转型创新的标志性事件,这是农商银行业界首次以整体的形式向社会推出的行业历史纪实,短短15年来,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历程的沧海之一粟。全国农商银行的故事和亮点还有许多,农商银行的未来充满着想象的空间。希望通过我们为大家呈现的这次光影展,能够让更多的人关注农商银行,了解农商银行,支持农商银行。”
大量的历史影像资料充分展示了15年来农商银行的发展轨迹和成就,令人在对农商银行更加了解的同时,也充满了期待,就像在展览最后写的一样:“未来,全国农信系统总资产规模即将超过30万亿元;未来,全国农村商业银行家数将达到2300家;未来,还有包括吴江农商行、张家港农商行、广州农商行、东莞农商行、青岛农商行、天津滨海农商行在内的一批农村商业银行即将上市;未来,全国农村商业银行更深层次的改革措施还将陆续出台;未来……”
观点碰撞 农商银行转型发展正当时
在过去经济高速增长的大背景中,商业银行一直靠同质化经营取得快速发展。当前,增速换挡、产业转型和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农商银行转型发展的“窗口”已经到来,只有不断提升战略思维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从差异化发展入手,才能形成自身稳固的竞争力,论坛邀请到了监管部门、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为农商银行发展指路。
中国银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在主旨演讲中表示,近年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投资类资产膨胀,截至今年9月末,农金机构各类投资总量约达4.7万亿元,比年初增长了近41%。其中,债券投资为23491亿元,约占总投资量的50%,增长率最高,比年初增长近50%。
于学军指出,农金机构投资类资产大幅增长的现象,只是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一个缩影,与近年来中国货币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分不开。他认为,在此背景下,我国银行业信贷结构开始发生明显变化,即地方政府融资越来越多,房地产贷款成为最大模块,实体企业融资依旧困难。
央行原副行长、中国金融会计学会会长马德伦在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当前金融业所处的发展环境,以及金融业本身都发生了很多根本性变化,利率下行、息差收窄、利润减少的压力无处不在。农商银行虽然处在金融传递链条的后半段,但这种变化和趋势的传导是必然的。
马德伦表示,目前不少上市银行提出一系列转型思路,如打造轻型银行、优化资产负债结构、调整收入结构、压缩成本、提高效益、强化风险管控、加速推进“互联网+”布局、多样化经营等,值得农商银行思考借鉴。
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吴伟雄在发言中指出,绿色金融和绿色银行为农信社的发展开辟了一条阳关大道。“所谓绿色金融,就是给农民发放了小额贷款,还要帮助农民归还贷款。即面对农民,要做到‘一手给技术,一手给资金’。”
中华合作时报社社长查迎新指出,在过去经济高速增长的大背景中,商业银行一直靠同质化的发展趋势取得快速的发展。下一个十年,在增速换挡、产业转型和市场化改革的新的背景下,农商银行只有不断提升战略思维能力、创新发展能力、从差异化发展入手,才能形成自身稳固的竞争力。当然,差异化发展是一条漫漫长路,需要一代农信人不要浮躁,要深刻洞察农商银行经营管理的内在逻辑,找到自身的发展之路,方能开启中国农商银行的新时代。
中央财经大学商业银行研究所所长郭建鸾指出,未来农商行的发展必须从负债带动资产转变为资产决定负债,资产端的产品开发是重中之重。他认为,农商银行的合理转型目标,应该是零售业务、公司业务和同业业务“三轮驱动”。其中,零售业务应是农商行的立根之本。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提出自己的观点:“农商银行要做大数据的整合者”。他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新的资源条件和新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已经形成,大家需要做的是怎么样开上路,而非另行铺路、设站。
新媒体的力量 让农商银行更强大
农商银行当前正处在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能否管理好舆情导向,关系到自身的品牌价值、经营成果和持续发展。
作为农商行辉煌十五年的献礼,此次论坛对外正式启动了农商银行业垂直资讯平台——今日农商行APP。作为首家以农商行为专门报道主体的移动互联网产品,该客户端将以实时获取资源资讯、交流共享时代经验为目的,发掘农商行同业合作的特色服务,力求整合多方资源,准确把握市场动向,在横向连接同业机构、纵深拓展用户的服务、深度互补的基础上促进经营水平稳步提升。
人民网副总编辑许丹丹介绍,“今日农商行”客户端中采用了先进的多媒体采集、零时差现场信息回传等技术,以大数据、云计算为后台支持,全景式多维度地呈现新闻行业的新闻资讯,为用户提供及时、准确、权威的信息和服务。
同时,在内容上,“今日农商行”新闻客户端坚持专业采集和用户参与并重,为会员单位以及各家农商行提供一站式资讯服务。通过邀请各农商行入驻的模式形成集体发声的平台,提升行业的影响力。
据“今日农商行”项目负责人朱飞燕介绍,今日农商行APP具备六大功能,包括官方新闻发布、舆论热点回应、新闻收录共享、客户服务渠道、同业VIP通道、对接手机银行等。
会上,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郑光魁代表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从渠道建设力、产品创新力、特色服务力和品牌影响力四个维度对一千多家农商行,特别针对835家农商行进行了数据汇总,对其影响力进行综合考量,发布了“2016农商银行综合影响力排行榜”,并在“今日农商行”APP平台上首站发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