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2月8日,新疆阿克苏地区第一台卫星导航拖拉机的拥有者、沙雅县新垦农场棉农田坦克说,这种拖拉机装上了GPS卫星导航自动驾驶系统,无需人工驾驶,就能拉着大型棉花播种机进行大面积播种,该拖拉机可实现24小时不间断作业,这是人工驾驶不敢想象的。
田坦克是当地的棉花种植大户,家里有600亩地。2014年,他用农机购置补贴款购买了GPS卫星导航自动驾驶拖拉机,在节省劳动力的同时,大大地提高了棉花播种质量和播种效率。
“自动驾驶1—2公里,误差只有1—2厘米,以前播棉花一天到晚都要盯着看,现在挂上挡以后,它自动驾驶,只需注意工人的安全和机械的运行安全就行了。”田坦克说,这种拖拉机播种完后最直观的感受是播行要比人工驾驶直得多。
专门的营养餐就是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谈到这个技术,阿瓦提县多浪乡克其克拜什艾日克村棉农居买·阿不都拉感受很深。“以前播棉花时一般都用农家肥作底肥,尿素和二铵作为通用的播后追施肥料,不管什么地都用,到最后的结果就是用量越来越大,产量还提高得慢。”居买·阿不都拉说,5年前,农业部门开始每年都派人来抽土样检测土壤里缺什么微量元素,根据检测的结果订做专门的配方肥料,这样棉花产量提高很快。一株棉花至少结18个棉桃,而以前最多才结14个棉桃。
近些年来,棉花生产领域里的新技术运用远不止这些。在种子领域里,抗虫棉、杂交棉等新高产品种不断涌现。就农艺方面而言,从2007年推广滴灌技术开始,水肥药一体化的农艺技术就应运而生,有力地促进了棉花增产。从增产效果看,较推广前每亩平均增产籽棉100公斤,亩均增效超过500元。
阿克苏地区农业局局长李劲松说,正是有了这些现代化的农机农艺组装配套,5年来全地区每年亩产皮棉140公斤高产科技示范田达到100万亩以上,亩产皮棉160公斤高产科技示范田达到50万亩以上。正是这些成果确保了地区植棉的高水平。植棉三十多年来,阿克苏棉花强区地位始终没变,虽然面积有所调减但是总产仍旧保持在80万吨左右,位居全疆第一。为促进棉农增收,确保棉花强区地位,新的农机农艺组装配套技术没有停步,“精准化、智能化、信息化”成为阿克苏棉花生产新的风向标。
(蒋晓俊 安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