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固本夯基焕活力 拓新重塑始上扬
——云南省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探访
□ 本报记者 闫雪静 通讯员 饶俊华

    12月,当北方的水果市场上已经罕见石榴的身影时,家住北京市丰台区的程女士如愿以偿地在新发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东5门23号买到了一箱来自云南省蒙自市的“蒙生”牌石榴。她拿起手机扫描包装上的条形码,石榴来自哪个地块、是哪家农户生产的都能知道,生产和物流运输过程一目了然。

    今年是“蒙生”牌石榴“落户”北京的第十个年头。2007年,蒙自市供销合作社领办的蒙生石榴产销专业合作社带着社员们种的石榴来到北京参加第四届国际农产品交易会,获得优秀果品奖,并顺利进入了新发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很快,“蒙生”牌石榴以一流的品质成为深受北京市民喜爱的高档水果。

    2010年5月31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到蒙自调研时深入基层了解了蒙生合作社的发展状况。他对合作社努力开拓北京市场给予充分肯定,对合作社助农增收争创一流品牌寄予重望。合作社理事长张跃伟说:“我们要让合作社的石榴进入全国更多的市场,把我们的品牌打得更响,带领更多的农民增收致富。”

    张跃伟介绍,几年来,在蒙自市供销合作社的支持和指导下,合作社逐渐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服务,取得了市场话语权和定价权,带动当地1200余农户年均增收1万元。如今,合作社已在北京、上海、杭州、广州、长沙和越南、泰国等市场建立营销网络,并具有货物配送功能,产品先后与家乐福、华联、沃尔玛、麦德龙、北京物美等国内外大型超市签订购销合同。此外,在天猫、淘宝网还设有营销网店,实现了销售网络信息化。

    “蒙生”石榴与北京新发地的“联姻”并非偶然。近年来,云南省供销合作社系统紧紧围绕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要求和实现“四个好”(一批好合作社、一批好企业、一套好机制、一支好队伍)的工作目标,扎实推进社属企业发展,强化农民合作组织建设,加快基层供销社建设,完善组织体系建设,提升班子队伍建设,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深化综合改革成效显现。

    传统业务逆势而上

    据统计,今年1—11月,云南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完成经营总额1203亿元,同比增长26.89%;完成销售总额995.7亿元,同比增长24.89%;实现利润总额达9.54亿元,同比增长13%。全省系统实现了经济稳定增长,农资、日用品等传统领域稳中有增,并且在电子商务、农村金融等领域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云南省供销合作社系统缘何逆势而上?云南省供销合作社党组书记、主任李琳玻道出了其中的缘由:“改革已成为推动全省系统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

    李琳玻告诉记者,今年以来,省社把指导和督促各地出台贯彻落实中发〔2015〕11号和云发〔2015〕32号文件的实施意见作为头等大事推进落实。截至目前,全省已有14个州(市)出台了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专项方案,11个州(市)出台了相关实施意见。各州(市、县)供销合作社围绕实施意见,将推进社有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建设作为综合改革的突破口,结合实际推进综合改革,在服务全省农村经济、推动全省跨越式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社企:新企业破土而出   老企业重焕生机

    社有企业改革是综合改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确保全省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建设一批为农服务的社有好企业的工作目标,云南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全方位发力,推进社有企业发展,一批新企业破土而出,一批老企业重获生机。截至目前,全省系统有各类参控股社企业1008家,资产总额达到113.58亿元。

    在云南,从省社到各县级社,全部成立了社有资产管理中心或公司,社有资产运营管理全面进入依法按章程管理阶段,成为实现社企分开、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基石。2015年11月,省社率先成立了省级社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进一步完善社有资产管理,部分州(市)、县(市、区)从实际出发,先后成立了本级社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负责对本级社有资产的运作和管理,行使法人财产权利。截至目前,全省已成立省级社有资产管理委员会1个、州(市)级5个、县级32个。

    伴随综合改革不断深入,云南省供销合作社系统新兴企业如雨后春笋,纷纷破土而出。省社在陆良县启动了“云南供销陆良农村商业模式创新示范园”建设试点,积极探索农村商业新模式。记者了解到,示范园规划建设农村综合配送中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中心、农特产品交易市场、物流配送及冷链等设施,建成后将开展观光休闲农业、农村特色餐饮、爨文化产品推介宣传等新型服务业态,预计今年年底完工。同时,对部分乡镇和村的传统经营服务网点进行信息化改造,切实发挥引导农民消费的作用。据介绍,试点成功后,将在全省推广。

    “老办法不改,新果子难摘。”老企业何去何从?是摆在云南供销合作社人面前更大的考验。为此,全省系统将推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作为综合改革的重要一环加以推进,不断拓展传统企业发展空间和经营服务范围,增强其发展活力和为农服务实力,逐渐形成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格局。省级企业云农股份公司结合现代企业管理要求,对内部机构设置进行了调整,对公司体制机制进行了创新,加大了资源整合力度;云南种业集团积极拓展经营业务,加快拓展市场布局。县级企业积极探索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宣威、罗平、陆良、维西、祥云、腾冲、大理等地也正通过一系列举措让老企业焕发出新生机。

    地处滇中的澄江县,东沿南盘江,南隔抚仙湖,抚仙湖水质极佳,每年降雨量900—1200毫米,非常适合荷藕的生长。1986年,考虑到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澄江县供销合作社成立澄江县藕粉厂,2000年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县社控股51%,职工持股49%。张德元自1997年起担任澄江县藕粉厂厂长,至今已有20年。20年间,他带领职工引进现代先进机器设备,采用鼠笼式的洗涤方式代替了人工洗涤,洗净后的鲜藕被螺旋输送进离心筛进行机械粉碎、浆渣分离、除沙、脱水干燥等一系列复杂工序。机械化生产保障了藕粉源源不断供应市场,使澄江县藕粉厂生产的“仙湖”牌藕粉走进千家万户,不但畅销各省市及港澳地区,还远销泰国、缅甸、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而藕粉厂的产值也从20年前的900万元提高到现在的2000多万元。

    “当时我们不仅面临着‘二次创业’的迫切需求,更肩负着服务‘三农’的重担。为了带动地方农业产业调整,增加农户收入,我们一直坚持‘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服务于社员和农户。” 提起这段创业史,张德元颇有感慨,2014年,澄江市场出现了“卖藕难”的问题,当地3000多亩藕和成千上万的藕民面临巨大的亏损,在如此恶劣的情况下,澄江县藕粉厂决定:反哺给藕农150万元资金,帮藕农渡过难关,保障收入。右所镇小西村的村民蒋明有着近20年的种藕经验,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藕粉厂领办的七孔八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荷藕基地里挖藕。他告诉记者,自家种了6亩藕,每到收获的时候,藕粉厂就会过来收购,不用自己找市场,轻松种地就能挣2万多元,加上在合作社里打工挣的钱,每年能有5万多元的收入。

    基层社:作助农增收的好“红娘”

    在距离澄江县150公里的建水县东坝镇,藕农们正在做着同样的事,他们将藕从田里挖出后直接装上澄江县藕粉厂的收购车。而在几年前,藕农们还在为挖出的藕何去何从而犯愁。“早些年,由于信息不灵,市场流通不畅,销售价格大起大落,收购商又‘阴晴不定’,农民尝尽了苦头,‘谷贱伤农’的事经常发生。”东坝供销合作社主任李玉华对记者说。

    李玉华是一名“老供销”,从参加工作至今的40多年间,她亲历了东坝基层社的兴盛、衰落和振兴。如今,她的眼光不仅放在振兴基层社上,还有着更远大的目标:要带领全县的农民走上大联合、大合作的道路。

    建水县是云南的蔬菜大县,各类农民合作社不断涌现。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开始凸显出来。单个农民合作社在整个市场经济大潮中显得势单力薄,市场竞争力不强等缺点不断显现。“如何解决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问题?“必须走联合的道路。”李玉华坚定地说。

    2005年8月,由东坝供销合作社牵头,一个以发展订单蔬菜种植和提供市场信息、农资供应、技术指导、产品购销服务为主要手段,组织和带领广大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群众性组织应运而生,这就是建水县订单农业协会。订单农业协会采用“龙头企业+协会+农户”的运作模式,充分发挥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李玉华说:“协会上联政府、下联市场、中联农户、外联科技部门,服务渗透到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收购车直接开到田间地头,现场签订收购协议,农民和商家都放心。”

    为了让农民和市场联系更加紧密,2011年,在订单农业协会的基础上,东坝供销合作社成立了建水县红源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推动各个合作社进一步走向大联合。“联合社社员发展到1.7万户,光跑市场的营销队伍就有100多人,还建立了网站,珠海等地的客户都主动找上门。”李玉华高兴地说。如今,在建水县广袤的乡村,联合社、农业协会正在牵手成千上万的农民,跑市场找订单,他们被广大农民称为助农增收的“红娘”。

    通过带领农民牵手闯市场,东坝供销合作社的自身实力也在逐步提升。目前,该社有经营网点24个、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成员社15个、订单农业协会分会15个,覆盖全县8个乡镇、345个自然村,带动农户17600户,总计助农增收1.9亿元。

    基层社是供销合作社在县以下直接面向农民的综合性经营服务组织,是供销合作社服务“三农”的主要载体。要实现供销合作社的逆势而上,基层社改造至关重要。中发〔2015〕11号文件提出,要按照强化合作、农民参与、为农服务的要求,因地制宜推进基层社改造,逐步办成规范的、以农民社员为主体的合作社,实现农民得实惠、基层社得发展的双赢。李琳玻向记者介绍,云南各州(市)供销合作社高度重视基层社发展,从各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社制宜,采取多种方法建设和发展基层社。对经营业务和工作开展较好的基层社进行功能改造提升,拓展经营范围,提升服务能力;对没有基层社的空白乡镇采取依托农民合作社、农村综合服务社承担职能的形式,新建基层社;对看房子、守摊子、收“租子”的基层社开展经营服务业务恢复重建工作,有的通过农资等社有企业带动恢复经营服务业务,有的通过引导农民合作社发展或指导等形式提高基层社履职能力。目前,全省基层社发展数量已达到1315个,汇总实现了全覆盖。

    新兴产业  “无中生有”

    从前,“一买一卖”是供销合作社“本分”,人们不会想到,如今,供销合作社正在向更多领域迈进,电子商务、社区服务、农村金融……已经成为供销合作社系统新的经济增长点。李琳玻告诉记者,云南省将“互联网+供销社”写入云发﹝2015﹞32号文件,为供销合作社“触网”探索农村电商提供了制度保障。各地供销合作社积极探索组建电商企业,开展日用消费品等网上购买和农资、农特产品网上销售,全系统2016年电商销售额达到6.1亿元。此外,云南省供销合作社独创的农村公共管理合作社也取得较快发展,截至目前,全省系统累计发展农村公共管理合作社1567个,发展城市消费合作社381个。“总之,只要是对改革发展有利的举措,我们都支持,要营造百花齐放的良好氛围。” 李琳玻说。

    电子商务:星罗棋布

    走进罗平县首家“淘实惠”店,除了传统货架上摆放着少数商品外,最抢眼的就是现代化的电子货架,大大的触摸屏上显示着可供顾客选购的商品种类,包括服饰箱包、个护健康、母婴玩具、美妆、数码、家电、家居等几大类。分外吸引记者注意的是,在“淘实惠”网络购物平台上,专门设有特色馆和本地特供两个板块,点击后发现,罗平的小黄姜、蜂蜜、菜籽油等系列本地特色产品应有尽有。

    罗平“淘实惠”店是“淘实惠”农村电商平台的一种实体模式,也是云南省供销合作社系统积极探索网上供销建设的新尝试。据介绍,近年来,全省系统积极探索网上供销建设,在电商企业建设、网上购销、平台建设、电子商务培训等方面发展迅速,“互联网+供销社”行动在各地蓬勃开展。腾冲市社承接了商务部县级电子商务结算中心建设项目;红塔区社与阿里巴巴合作,承接了玉溪市政府创建“淘宝中国特色玉溪馆”的工作;罗平县社与“淘实惠”罗平分公司合作已经在5个乡(镇)中心超市内安置了触摸式电子屏,方便消费者进店网购;开远市社牵头创办了全市电商企业协会,引导农村电商企业联合发展;宣威市社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建设乡(镇)和村级淘宝店。

    李琳玻介绍,全省1/3以上的县级供销合作社已经争取地方政府赋予承接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工作,结合当地农特产品的特点,在网上销售中注重品牌建设,把绿色、生态、环保等作为卖点,采取多种方式宣传营销地方特色农产品。为解决供销合作社系统电商人才缺乏的问题,各级社积极创新人才和用工方式,通过招聘、合作等方式吸引人才,利用各种方式对电商工作人员开展培训。

    公共治理:初探成功

    路脏了有人扫,灯坏了有人修,遇上红白喜事还有人帮办。这种只有城里人才有的社区生活,如今在开远市一个叫老燕子的小山村也有了。

    记者来到老燕子村时,一幢幢错落有致的别墅十分显眼,道路整洁,环境优美,体育健身场地和健身器材等应有尽有,一些村民悠闲地坐在树阴下聊着天。

    一个小村庄是如何做到这些的呢?村小组长魏显荣道出了其中的奥秘:“我们的做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在村里成立公共管理合作社,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把村里的所有公共事务管起来。”

    魏显荣介绍,老燕子村是开远市羊街乡卧龙谷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全村有村民56户238人,耕地面积1500多亩。2013年6月,老燕子村在开远市供销合作社的指导下以村民小组为依托,成立了开远市老燕子村公共管理合作社。合作社把公共事务分作几类,然后组织一家一户共同管理,家家都参与,人人有事干,村里不掏一分工钱。公共卫生维护组负责维护村子进出道路、健身场所、文化室、餐厅和公厕的卫生;管水组任务是管理1000多亩大田用水;管电组负责村里的电路维护;治安联防组主要是防治偷盗、火灾隐患等安全问题;红白喜事办理组专门为村民操办红白喜事或其他要办的酒席;文艺表演组在逢年过节或村里的重大活动,就自编自演文艺节目,丰富村里的业余文化生活。

    老燕子村村民像一家人一样,和睦相处、互助发展的做法在当地出了名。其实,老燕子村不仅生活像一家人,生产也像一家人。开远市供销合作社领办了老燕子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和群力优质稻专业合作社,在全村实行了“六个统一”,即:统一品种、统一机耕、统一用水、统一插秧、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销售。为了稳定销售渠道,开远市供销合作社还牵头领办了卧龙谷优质稻合作社联合社。联合社理事长李文祥说,“联合社与合作社签订收购协议,村民种植的优质稻直接卖给我们,年底还有二次分红。”

    在老燕子村,谈起村里的发展变化,人人都说,生活在老燕子村很幸福,给咱城里的生活都不换!

    创新发展农村公共管理合作社,是云南省供销合作社深化改革的一个新亮点。公共管理合作社业务范围涉及农村环境卫生、治安维稳、养老幼教等。同时,为拓宽城市供销合作社发展空间,云南省社还提出,由供销合作社牵头,在全省居民小区,依托便利店等形式,创办城市消费合作社。此外,围绕全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旅游升级等变化,一些地方的供销合作社还引导农户利用传统“农家乐”改造升级等机遇,探索创办旅游观光、果蔬采摘、乡村休闲等多种形式的合作社。这些创新举措不仅为全省供销合作社改革提供了新动能,更为推动当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