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是当今国际茶叶市场的当家品种,约占66%的市场份额;白茶是近几年市场复苏的茶叶,目前市场份额小于5%。从两者世界产销量来说,红茶是大哥哥、白茶为小弟弟。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茶人洪治对白茶和红茶的认识和理解。
一、工艺不同。白茶是指将鲜叶经晾晒萎凋到九成干,然后用文火烘至足干制成,属于微发酵类茶叶。红茶是指将鲜叶经摊晾、热风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工艺制作的茶叶,发酵是红茶生产的关键工艺,属于全发酵类茶叶。
二、生产周期不同。白茶生产过程缓慢,从鲜叶萎凋开始计算,一般需要24-72小时;红茶初制时间相对较快,一般在24-36小时之内完成。但是,传统工夫红茶的精制周期很长,一般需要3-5个月。
三、核心工艺不同。白茶的核心工艺是萎凋,重要工艺是干燥;红茶的核心工艺是发酵。茶人洪治创新发现:红茶的摊晾是缓慢发酵过程,热风萎凋和揉捻是快速发酵过程,进高温高湿的发酵室是剧烈的发酵过程,干燥阶段(尤其是初烘)是茶多酚在残余活性酶的作用下,仍然发生快速反应的过程。红茶的发酵贯穿整个工艺始终。
四、核心技术不同。白茶的核心技术是萎凋走水。红茶的核心技术是发酵。茶人洪治提出红茶四抢的概念和技术,一抢萎凋的时间,只要能满足揉捻条件即可;二抢揉捻的时间,只要基本成形即可;三抢发酵时间,达到七分红、不超过八分红即可;四抢干燥时间,越快越好。
五、加工温度不同。白茶晾晒萎凋和干燥整个过程,温度低于70℃;红茶虽然不杀青、且发酵温度在38℃-45℃之间,但初烘温度为100℃-120℃,足烘80℃-100℃,老烘60℃-80℃。相比而言,红茶生产能耗大,白茶加工较环保。
六、劳动强度不同。白茶生产工序少,劳动强度小;对比而言,红茶工序多,劳动强度大。
七、生产成本不同。白茶工艺简单、工序少,生产成本较低;红茶的工序多,生产成本高,尤其是劳动力成本所占比重越来较高。
八、品质稳定性不同。目前白茶生产受天气和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品质不稳定。但是,茶人洪治认为只要解决萎凋环境问题,白茶的品质稳定性很高。红茶工艺复杂,影响品质的因素很多,“十有九酸”是红茶质量的真实反映。
九、营养成分不同:湖南农业大学杨伟丽教授等通过试验发现:白茶的茶多酚含量为13.78%,红茶7.93%;氨基酸含量白茶为3.155%,红茶为0.97%;咖啡碱含量白茶3.86%,红茶2.99%;可溶性糖白茶12.5%,红茶8.06%;黄酮类白茶为2.05mg/g,红茶为1.55mg/g;水浸出物白茶31.9%,红茶为23.9%。
十、口感不同。白茶柔绵甜,自然气息浓,耐冲泡;红茶浓鲜强,滋味饱满,个性鲜明,不耐泡。
十一、茶性不同。白茶如果萎凋走水充分,茶性温良,适宜男女老少四季饮用。红茶性暖,多数地方一般在立秋和立春之间、天气寒冷时才喝红茶。
十二、冲泡要求不同。白茶对于茶具、水、水温、浸泡时间的适应性较强;红茶对于水和茶具品质要求很高,不宜长时间浸泡。
十三、陈茶价值不同。白茶适宜长期储存,以陈年老茶为珍;红茶同样无需保鲜,因为是全发酵类茶叶,后期转化空间小,以新茶为优。
十四、外形颜色不同。白茶外形松散、沧桑古朴如老者,有阅历、有故事;红茶外形紧结、黑褐油润,香气滋味热情四射、娇艳风流,如贵夫人。
十五、历史不同。白茶始于5000年前的神农时期;红茶发源于明末清初,距今不到400年。
十六、发展势头不同。近五年,白茶发展迅猛,未来十年,白茶市场占有率有望突破10%;而目前国内市场红茶销量上升减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