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6年12月2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进取不息·供销人
深山里的亮光
——记山西省偏关县水泉供销合作社主任郭在清
□ 李俊平

      

  下乡采访的第一站就是山西省偏关县水泉基层社。从县城到水泉村大约80里路,我们好像颠簸了半个多世纪。公路两侧的田野里有玉米的茬、高粱的茬,记载着人类活动的痕迹。越来越厚的山背后,偶尔冒出来懒散的羊群和无所事事的驴骡,像一枚枚鲜活的标本,提醒着我们正在靠近一座村庄。或许山太深、路太远,淹没了生灵们的气息。我们的到来对这座村庄似乎毫不相干,没有热切的迎接、没有关注的目光、没有刻意的做作,在一座如此自然的村庄面前,突然深深感到自身的混浊和庸俗,不知道我们这个郑重其事的样子如何让一座村庄来接纳。

    坚守 亦是责任

    一路的风尘早已为我们采访一名“老供销”打下了伏笔。望着水泉村湛蓝的天空,我们知道,那里经久不息正吹拂着一股前行的力量。

    已是初冬时节,水泉供销合作社的大院里依然人山人海、车水马龙。装满粮食的大卡车整装待发,前来售粮的农用车排成长长的队伍,几十名装卸工忙得不可开交。多少人的眼睛盯着那件深蓝色的夹克衫,在人群中往来穿梭。刚送走运粮的客商,又去招呼买化肥的农民;刚从账房腾出身来,又去安排拉炭的村民。电话一个接一个,嗓子都喊哑了,他的脸上只有微笑,给这个冬天带来了丝丝温暖。

    十里八乡的村民都知道郭在清的名字,从种什么作物到怎么种、从施什么肥料到怎么施、从粮食卖给谁到怎么卖,郭在清就是他们最能“抓得住、用得上”的人。

    “在一个岗位,一干就是几十年,甚至一辈子”。老百姓对“供销合作社人”的概括就这么直截了当简单朴素的几句话,却好比一把种子撒在了土地上。“几十年”是他们衡量生命的标准,“一辈子”是他们信赖依托的保证。这句话也成了郭在清被评为山西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十名“扎根农村服务农民供销人”之一时的颁奖词。

    郭在清扎根农村供销合作社三十多年,从一名普通职工走上基层社主任的岗位。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基层社改革的阵痛,尝尽了危难之时抉择的艰难,看惯了站在风尖浪口上搏击市场的艰辛。几十年来,他带领基层社一班人,改造基层社、建设便民店、成立庄稼医院、开办家电维修,下乡收购农副产品、上门开展技术服务、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打造综合服务中心,他的理想、追求、爱情、生活都和供销合作社紧紧地交织在一起。

    我们无法完全展现他们的日日夜夜,我们不能准确刻画他们上下求索的点点滴滴。但我们知道,是他们,在几十年的风雨中,肩挑手提,用一根根扁担完成了联结城乡、搞活流通的使命;是他们,在黑夜里,手举马灯,把农资送到了乡邻们手中,照亮了山村的每一个夜晚,何止是三尺柜台一杆秤,何止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给村民一个交代

    一位老农向我们讲起了郭在清的故事。

    2012年,荞麦市场疲软,价格一路回跌,这对于辛苦了大半年的村民们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村民们库存的大量荞麦无人问津,当地大大小小的农副产品收购企业在村民们最需要的时候无奈地摇摇头,把这帮“穷哥们儿”置之门外。看着束手无策的村民,郭在清坐不住了,电话打个没完没了,与各地的客商联系销路。万般无奈之下,郭在清想到了网上销售,把这一重担压在了正在读研究生的大儿子身上。几经努力,终于通过电子商务与天津客商达成供货协议。郭在清立即组织村民紧急装车,及时发货。郭在清说:“供销合作社必须给村民一个交代。”

    一声“交代”,道出了农民的心声,道出了供销合作社的胸怀。故事讲得就像事情本身一样真实,没有任何的修饰、没有丝毫的约束,凌乱、琐细,甚至逻辑混乱、词不达意,但笔者不得不承认,就是在这些“不知道在讲什么”的断断续续的叙说中,深藏着“许多很宝贵的,我们正在渐渐失去的,而且是没有办法挽回的东西,无论我们走得多么远、多么成熟,都奋不顾身地忘我地追随着我们”。

    风尘仆仆的郭在清,坚定地从我们的面前走过,笔者看见他微微扬起的带笑的嘴角,黝黑的脸上沾满了乡间的尘土、专注的眼神凝结着生活的坚定、倔强的白发随风飘摇,年近花甲的郭在清铿锵的步伐迈动着生命的豁达。

    水泉供销合作社的便民店里,一派热闹景象。村民们络绎不绝、呼朋引伴、拖儿带女,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徜徉在色彩和光影之间、沉醉在美食和浓香之中,流连时尚光景、咀嚼生活真味,入学时的新书包、雨巷里的油纸伞,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样样俱全。

    城墙脚下屋舍俨然的大街上,笔直的窑面上挂着水泉供销合作社农村综合服务社的铜牌,供销合作社家电维修部低矮的屋檐下撩开了春天的门帘。透过电器维修部临街的窗口,匆匆忙忙上学的孩子、悠闲自得漫步的老人、熙来攘往的各种车辆、顽皮的小狗、散漫的羊群尽收眼底,远处广阔的天空铺展着无边无际深深的蔚蓝。

    两间简朴的窑洞办起了全县第一家庄稼医院。我们似乎感觉到一粒早春的种子攒足了发芽的力量,一颗茁壮的玉米舒展着叶片说出满心的喜悦;一片又一片高粱燕麦踏着节气的台阶一路奔跑,浑身散发着碧绿的芬芳。

    供销合作社的办公室,悬挂着一幅全乡农资配送网络布局图,偌大的版图上,一条一条光芒一般的射线,跨过高山、越过河流,连接着一个一个远的、近的、大的、小的村庄,每一座山上都有一个温暖的名字。

    为了解决村民购买化肥难的问题,郭在清毅然做出向村民赊销化肥的决定,每年近百余万元的各类农资化肥直接赊销到村民的手中。一切既有的商业规则在真情面前都显得那么虚弱,一切冠冕堂皇的营销策略在责任面前顷刻化为灰烬。赊销,赊出了供销合作社的气魄、赊出了供销合作社的深情、赊出了供销人与农民的感情火花,并通过这种独特的经营方式将点点火花闪烁成灿烂的烟火。

    为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郭在清再出新招——粮食寄存、以粮换肥。他不计风险,在粮价最低时为农民寄存粮食,最终以销售最高价与农民结算或以粮换肥。每年几十万元的价格差额补贴,成了农民的保护伞。

    执着的守望

    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供销合作社的旗帜在山里山外高高飘扬。

    占地仅有5亩的水泉供销合作社到底有多大,5亩土地也许只是行云流水间深藏的点滴沧桑,5亩土地也许只是边塞古关承载的片段历史,但它同样拥有一颗经过太多洗礼后的求真务实的内心。听着郭在清的故事,笔者顿时觉得水泉供销合作社的院子那么大。我们的心里感觉的东西往往比眼睛看得见的东西要宏大得多,只有理解所有事物巨大的深邃的智慧,才能推测一个世界的广阔。

    大红色的砖雕镶嵌在高高的女儿墙上,庄严的国徽、飘扬的旗帜,雕刻精美、纹理厚重,大有厚德载物之感。“水泉供销合作社”一行宋体字方正平稳、棱角分明,又不失自由的激情和灵动,濡养着一种独特的民族精神气质。

    院子里高大挺拔的白杨树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任意一棵都可以独木成林,三五成群便遮天蔽日,让供销合作社的院子“大”到无边无际。那进进出出的人们不断上演的一幕幕生活剧,那远远近近交织在一起的街谈巷议,那口口相传的各类国事家事,把我们心目中供销合作社的“大”支撑得无与伦比。

    生命需要支点来承载我们的躯体和灵魂。生命的支点也许是一道热切企盼的目光,也许是一生孤独的守望,它激励着我们前进的步伐……

    守望是美丽的,就像岭上遍地盛开的山丹花,静静地坚守着绽放的尊严,从容优雅、芬芳山野。三十多年来,在全县最偏远的乡村,他们守卫着基层社35间店面和房舍,没有丢弃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他们值守在又高又长的老式柜台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受荣华诱惑、不为贫乏困扰,忍受着单调与枯燥,默默奉献着自己最美的年华。

    守望是孤独的,就像梁峁上的棵棵挺立的樟子松。最痛苦的孤独往往蕴含着最丰富的情感、最执着的追求,最刻骨的煎熬常常怀揣着最辉煌的梦想、最彻底的剖白。

    当我们告别水泉供销合作社,在静静的村口默默回首时,我们看到这样一幅美丽无比的画面:广袤的黄土地上,供销合作社的窑洞簇拥在星星点点的民居之间,最大限度地与黄土地融合在一起,粗犷古朴、亲切温暖。窑洞就像是黄土地上长出来的旗帜,尽管黄泥巴抹出来的墙面上也曾裱糊过无数的苦难和叹息,青石板铺就的地面上也曾渗透进伤心的泪水和忧虑,但那柴火噼噼啪啪燃烧时吐出来的青烟,那红红绿绿的窗花在灯光下映衬的风情和韵味,仍然让我们不愿割舍。

    一孔窑洞,承载着悠久的人类历史,承载着厚重的黄土文化,它的平静、简朴,它的纯厚、善良,它的憧憬、激情,它的顽强、执着。一排排窑洞和一辈辈人,构成一个生动活泼生生不息的完整世界。只要有人在活动,窑洞便能血脉相承、生机勃勃,支撑起整个高原的无限生命力。

    夜渐渐深了,水泉供销合作社的窑洞店铺里依然灯火通明。整个村庄静谧而安详,充满了浓浓的诗意。细腻而柔软的灯光映照着村庄里的每一个角落,照进了每一个朴素而简单的梦想里。

    (作者系山西省偏关县供销合作社主任)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