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6年12月1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汇专家建言 探普洱新局

□ 本报记者 冯斯正

论坛现场。
上线一年来,不少品牌入驻大圆普洱平台,先后收录了七批藏品。

    大圆普洱上线一周年庆暨普洱产业创新发展研讨会

    12月10日,国内首创“普洱+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大圆普洱交易中心迎来了一周岁生日,并于当日在江苏南京举办了普洱产业创新发展研讨会,与多位学者、专家针对大圆普洱模式和其对茶行业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展开讨论并予以认可。

    茗言聚力话行业

    会上,浙江省茶资源跨界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茶叶加工》主编、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茶院原院长张士康认为,茶叶现在正迎来难得的黄金发展机遇期,有更多茶叶以外的金融、风投、工商业等资本进入茶行业,对这个行业正在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从文化兴国角度考虑,农业部等部委出台了近50项与茶产业相关的宏观支持政策,对具有深厚文化特征和底蕴的茶产业将带来很好的发展契机。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推进,茶产业是最能承载这一发展战略的产业之一。此外,随着大健康红利时代到来,茶产业本身健康的特质也将对此提供有力支撑。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教授、院长鞠建东分析大圆普洱模式涵盖三个层面的创新——金融创新、市场创新和文化创新。在金融创新上特别重要的一点是金融要回归本位,本身是要把资金投在有价值产品上,这一点与大圆普洱正在做的事情正相符。目前,金融市场的去向有房市、股市、汇市等几个市场,而茶叶无疑是新型金融市场的一种创新。“茶+金融”提供了使茶产业逐步成熟的机会,未来更有可能通过交易引导市场结构的调整引导市场的规范化,引导技术创新。如若正确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会使金融创新和茶产业之间构成正向积极循环。

    复旦大学教授、著名学者钱文忠在生活中也是一位对茶,特别是普洱茶颇有研究的专家,在演讲环节中,他从茶字在多国发音的相似性出发,衍生出茶的历史和文化,带出中国茶国际化的渊源。在谈到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时,他认为,在中国,茶叶都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发挥着非常特殊的作用,茶叶一定会越来越吸引大家的关注。

    专家互动论大圆

    在圆桌论坛环节中,茶语网CEO张阳担任主持人,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庆,云南省普洱茶业协会副会长、中国茶叶学会茶叶感官审评与检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邵宛芳,中国茶文化国际交流协会常务副会长吴志斌和南京审计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张维,就中国茶特别是普洱茶的国际化、文化推广以及茶金融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充分肯定了大圆普洱开创了茶金融元年。

    王庆会长特别表示,目前中国茶行业发展还面临产能过剩、品质化缺失等局面,而行业的发展需要金融支持,希望金融界的有识之士可以深入研究中国的茶,拿出一套切实可行又能保障市场正常运作的多赢办法,真正实现长期的持续发展。随着这种模式的成熟和海外拓展,未来中国茶叶就可以更好地走向海外市场。

    据了解,大圆普洱上线以来,已经和将近30家国内品牌茶企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且上线同步了合作茶企共52款优质普洱茶藏品。目前大圆普洱日交易额稳定在6—8亿元这一成熟交易所的水准,并赢得了广大投资者的信赖,目前在线投资群体已突破30万人。

    张士康在主题发言时,对大圆普洱的模式给予高度认可,他认为这推动和引领了中国茶叶界在产业营销层面的革新,并强调了其标准体系建设的合理性,这或将给行业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并对普洱茶标准化的促进有推动作用。张士康说:“进入大圆普洱平台的都是一线知名品牌,有严格的遴选体系、标准,产品在加工、制造、采收、仓储各个环节有严格把控。另外,整个大圆在运营过程中积极探索促进普洱的消费,比如他们推出的类金融功能衍生出其他产品,我觉得大圆做的很多工作都值得我们业界从业者关注和思考。”

    大圆普洱首席市场官黄大炜表示,大圆普洱将扎根茶行业、服务茶行业,秉承“匠心精神”继续推动普洱茶行业的良性发展,让传统的茶行业再焕光彩。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