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6年12月1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进取不息·供销人
直叫彩虹挂乡间

□ 刘景智

廖哲(左一)去基层调研。

        家里来客了,父亲递过来一个瓶子和几张皱巴巴的角票:“去供销合作社打一斤酒。”拖着鼻涕的孩子兴高采烈地跑去了供销合作社。一斤盐、一瓶酒、一尺布、一颗纽扣、锄头扁担、化肥农药……无不与供销合作社的三尺柜台有关;一坡核桃、几片茶园、一瓶菌种、几亩烟叶……无不与供销合作社人踏遍青山绿水有关。

    供销合作社,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联结党和农民群众、连接城市和乡村、连接工业和农业的桥梁和纽带。几经寒暑,供销合作社卸下了购销加调存的传统模式,在改革的阵痛与矛盾中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供销合作社人做出了牺牲,但供销合作社的精神不灭。

    等待  期待一个人到来

    南江,毗邻陕西汉中的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城,一块红四方面军曾经战斗过的红色土地。

    “好个南江县,走拢才看见,大堂打板子,全城都听见。”一句老话概括了县城的全部过去。几十年过去了,老街道没了、老房子拆了,沿着南江河的两岸延绵数公里,大路宽敞;沟壑间、山围里,新区连片、高楼相望,高速路贯通全境,铁路擦肩而过。

    蜗居在老城区的一隅,一幢建于1952年砖混结构的三层小楼,进进出出了一代又一代人,见证了南江县社事业辉煌的昨天,也见证了企业改制弱化、职工下岗上访这些源源不断的矛盾上演和化解的全部过程。过客无数,小楼依旧。

    南江县供销合作社,等待,期待。等待一个机遇出现,期待一个人的到来。

    2015年7月,热浪扑面,廖哲走进了县社的小楼。这一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出台。

    38岁的廖哲,中等健硕的身材,行如风的身影和掷地有声的话语,让人不知不觉就被他吸引。但是,供销合作社的担子不轻啊。现存的直属公司和基层社大多已经演变为一个公章、一块牌子,供销合作社已封存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的记忆里。偶尔提及,人们都在问:“供销合作社还在吗?”

    供销合作社,是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主动适应市场,拓展生存发展的空间,还是固步或拘泥于传统被动地接受市场的冲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谁来承载合作制经济的蓬勃兴起?供销合作社如何从逐步的边缘化强力地进入社会经济的主流?这样的问号,至少对于身处秦巴山区深处的南江县社是存在的。

    从走进供销合作社那幢砖混结构的楼房起,没见得廖哲的步伐有任何胆怯。上任伊始,廖哲就在县社党组会议上提出了“一手抓龙头,一手抓网点,助力脱贫攻坚”的思路。南江县社综合改革的推进要靠强有力的企业基础来保障,这样供销合作社才能重回农村大地,回到农民的身边。

    容不得半点观望和等待,急促的鼓点已经响起。

    答案  胆识与突破

    东榆工业园区,1.5万平方米的厂房里,蜂蜜、菌类、银花及果品全自动加工线,生产出了以“光雾四宝”为代表的特色农产品和以“光雾山红叶”为代表的特色工艺品,共八大类30个品种。恒力公司总经理潘尧说:“红叶节和巴中自驾游博览会一起开幕了,新产品、新需求,各个销售网点要货急促,生产上简直忙不过来。”

    红塔新区,电子孵化园教室,宽敞明亮。谢敏敏今年已是第二次参加培训了。翻着一叠资料,谢敏敏说:“‘互联网+供销’的步伐太快了,不学习简直跟不上,每次学习都有新的收获。”大厅里,五十几个台位,年轻的人们坐在电脑前,手指在键盘上飞舞。电子孵化中心的负责人说:“中心已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供销e家’、淘宝、京东、汇力等第三方平台对接合作,着力打造网上便民服务中心,现已有近140户企业和商家入驻。”

    摸清家底、重组资源,是廖哲带领县社迈开的第一步。恒力资产营运有限公司应运而生,与四川光雾山旅游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秦川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这样的突破,不仅仅是理念的创新,还要加上胆识和胆魄。

    于是,由政府在红塔新区提供3000平方米场地的电子孵化园建起了、南江汇力农科有限公司成立了,涉及多领域的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和方便快捷的农科综合服务站(点)如雨后春笋般在乡村大地蓬勃发展。

    生机  笑意染青山

    下两镇黄坪村,农科体验站的工作人员把几包肥料搬运到张思含老人家里,老人非得留下同志们吃饭。被婉拒后,老人急了:“以前供销合作社发展生产都在这里歇脚,现在一个电话你们就来了,还客气啥?”回来了,供销合作社回来了。老人说出了供销合作社的沧桑变化,说出了“为农服务”任重而道远。

    马荣政,一个精壮的汉子,原是供销合作社下岗职工,现在既是红庙村党支部书记,也是供销分社主任。他组织10家专业合作社成立了盛大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发展社员740多人、带动周边350户农户,年产值达8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3000元。

    啸歌山林,惠泽“三农”,入泥即生根发芽。一种力量的回归,一定有着厚度、深度和广度。因为,对土地的渴望与向往,是供销合作社与生俱来的使命;联合与合作,是供销合作社永远的主题。

    一年多过去了,围绕“农业社会化服务”和“城乡社区生活服务”两大体系建设,南江县社以电子商务孵化中心建设、“互联网+供销”综合服务体验站点建设、仓储物流体系建设为基本骨架,以传统服务、公共服务、便民服务、政务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为基本内容,以支部合建、招贤共建、创新改建、电商促建、产业融建、脱贫助建、龙头领建、党政扶建为基本模式,全县已恢复供销分社16个,领办各类专业合作社45个、专业合作社联合社4个;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和农科综合服务体验站(点)92个、乡级和村级综合服务站(社)81个、经营服务网点560个,已形成了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和“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村级(社区)综合服务社(站)”两大体系。

    鸟鸣枝头,鱼翔活水。看似枯燥的文字和数字背后,圈点出层层涟漪,呈现出勃勃生机。

    故事  一定要说的

    张国佑,一个略显干瘦但精神矍铄的老头。二十几年的“双代员”,十多年的供销分社主任,市县供销合作社的“老先进”。2015年的深秋,廖哲在燕山乡的场镇上见到了他。

    拉着廖哲的手,张国佑说:“我没有忘记供销合作社。那些年送货下乡、收货进城,摸爬滚打发展魔芋核桃,供销合作社红火着呢。你看我这份家业,都托福供销合作社。这些年供销合作社没有声音了,但老百姓最信服的还是供销合作社。现在生产发展、生活所需跟以前不一样了,农村还是要供销合作社来领头啊!”一番话语,让廖哲陷入了沉思。

    是的,那些过去的年月,不管是一根扁担,还是一只背篼,翻山越岭走乡串户,供销合作社挑着的、背着的都是党的关怀和农民群众的希望。

    几个月过去了,当廖哲再一次来到燕山乡,7个口面的双层建筑,供销分社和汇力农科体验站的牌子挂起来了。沙河供销合作社主任岳安岭介绍说:“我们给分社配备了3个年轻人,已都在电子孵化园培训了。张国佑主动支持了分社和体验站的设施设备投入。分社主任由张国佑的儿子担任,下面7个综合服务社覆盖了全村。现在一个电话,农药、化肥、种子和生活用品都能配送到农户家里。”

    张国佑掩盖不住内心的喜悦:“我老了,但儿子又回到供销合作社队伍了。为了老百姓更方便,供销合作社的事我都支持。”不善言辞的廖哲,用了几分力度握住了老人的手:“谢谢你,谢谢你,你们才是供销合作社的希望啊!”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廖哲的目光跨越了眼前的供销合作社老人,扫过了燕山分社的繁忙。一幅新的画卷在老人有热度的话语中,在这清风如许的山乡,徐徐展开。

    当春风袭来的时候,当人民群众需要的时候,当县委、县政府有期望的时候,廖哲首先想到的是“供销合作社有什么可做,能不能做。”而他心里的答案一直都是“供销合作社一定能做!”

    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不是一句空话。南江县城中心至今没有一个大型的、标准的农贸市场,这个重大的民生问题已令各级领导头疼不已。与县长的一席长谈,廖哲伸手接招。农贸市场的建设和管理必须打破传统的模式,这个局由供销合作社来“破”。历时一个月,县社已完成了城区农贸市场投资建设、营运管理的总体方案,四星级的宏帆农贸市场也已进入了规划设计阶段。

    廖哲很豁达、直率,也很仗义,犹如他所面对的供销合作社的前方。

    今年8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意见》刚刚下发,一些农民和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就找到供销合作社,求支持、谈合作、谋发展。在全县供销合作社“汇力杯”演讲比赛上,一批年轻人大喊:“我自豪,我是供销合作社人!”

    如果说过去的供销合作社是一座桥,那么今天的南江供销合作社依然是一座桥。跨越青山绿水,一座彩虹的桥。

    (作者单位:四川省南江县供销合作社)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