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昌黎的冬天是凋敝的,树木没有了叶子,峭楞楞的,田野里满眼都是荒芜。然而,普遍的荒芜之中,也偶有例外。靖安镇供销合作社农业示范园区里,就一直都是郁郁葱葱的。
看到供销合作社这个字眼,许多人会觉着很有历史感,即便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可能也要疑惑地问上一句,供销合作社还存在吗?事实上,供销合作社不仅还在,而且随着不断改革和创新,正上演着“王者归来”。
昌黎县靖安镇供销合作社农业示范园区,就是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结出来的一颗硕果。哪怕是寒冷的冬天,园区里依旧春意融融,在两百余个整齐排列的温室大棚里,昌黎特有的旱黄瓜拼了命地生长,有的抽叶爬蔓,有的开花坐果,有的等待采摘……目之所及,都是绿色,都是希望,都是农民增收的喜悦和笑脸。
示范园区欣欣向荣的景象,得益于靖安镇供销合作社领办的恒丰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得益于基层供销合作社领办农民合作社的制度和政策,得益于供销合作社系统的综合改革。当然,这其中也离不开一个人的奉献和付出,那就是被当地农民亲切地称为“廖大姐”的廖桂珍。
廖大姐已经年届古稀,在供销合作社系统工作了半个世纪,按理说早到了安享天伦之乐的时候。然而,与农民兄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廖大姐,注定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她说,心里放不下农民兄弟。如今,她依然为着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奔忙,为着农民兄弟的小康生活奔忙。乘着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东风,廖大姐正让农民兄弟在老土地上种出了新希望!
在供销合作社的带动下,靖安镇的农民有一笔明白账:“以前大家种玉米,每亩地纯收入500—600元。现在1个蔬菜大棚占地3亩,种1年旱黄瓜的纯收入能达到5—6万元,经济效益是以前的30—40倍。”
土地还是原来的那片土地,可是现在却种出了生活的希望,种出了让农民乐出声来的经济效益,这一切都是因为两个字——改革!种地有了丰厚的回报,外出务工的人少了,在家种地的人多了,一些地方“谁来种地”的难题,在靖安倒变成了“我要种地”的幸福。
当然,靖安镇供销合作社农业示范园区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这其中是一条破解难题、改革求索之路。
为解决农民种地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廖桂珍带领供销合作社一班人流转土地2866亩,通过土地流转建立起农业示范园区,园区统一建设、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经营,农民既可以承租大棚,也可以在园区内打工,以前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起来不划算的事,现在轻而易举办成了,其结果就是农业壮大、农户增收。
为解决农民扩大再生产时遇到的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的问题,廖桂珍带头发起成立资金互助中心,将社员的“闲钱”集中起来,让社员的“死钱”活动起来,为有需要的社员解燃眉之急,为入股的社员年终分红,让农业生产有了“金融活水”助力。资金互助中心成立以来,累计吸纳586名社员入股,入股资金达4800多万元,共为548名社员累计投放资金5700多万元。
为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靖安镇供销合作社坚持引导农民科学种田、走品牌化道路。通过与中国农业大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合作,如何育苗嫁接、什么时候施肥浇水、水肥的用量是多少、病虫害如何防治等等,都有了明确的操作规范,蔬菜种植实现了标准化和品质化。此外,该社还积极加强品牌建设,注册成立了“廖大姐”品牌,并与北京新发地尚宇宏源商贸有限公司签订了销售合同,主动尝试开展电商销售,园区产品彻底实现了“菜香巷子也不深”。
靖安镇供销合作社农业示范园区的建立、成长和发展,是河北省作为全国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不断改革创新的成果。透过这样的一个“小细胞”,笔者看到的其实是供销合作社这个“大肌体”,供销合作社系统正在奏响深化改革的最强音。
在靖安镇供销合作社,改革一直都是进行时……
看着农民增收致富的笑脸,廖桂珍说她的付出是值得的。看着供销合作社重新走入农民的心坎,廖桂珍说她觉着自己还很年轻。看着供销合作社在改革中蜕变,廖桂珍说作为一名供销人她打心眼里自豪。是的,在改革大潮中,每一个经历剧变的供销人,又何尝不是像廖桂珍一样,充满着希望、干劲和自豪!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时代的共鸣。因为改革,靖安镇供销合作社走出了一条助农富农的新路,在老土地上种出了新的收获!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前行在深化改革道路上,廖桂珍告诉笔者,靖安镇供销合作社必将按照“为农、务农、姓农”的要求,让更多的土地结出致富的硕果,让广大农民心生美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