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承载农民梦想 供销社开启远航
——探访安徽省马鞍山市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
□ 本报记者 王勇

(马鞍山市社供图)

 

服务农民 发展现代农业

    中发〔2015〕11号文件要求供销合作社要与农民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体,切实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如何用实际行动贯彻文件精神,安徽省马鞍山市供销合作社系统从农民的具体难处着手,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为农服务的成功道路。

立足农户需求解决农户难题

    秋收以来,连绵不绝的雨水,再一次把稻谷收割后干燥存放的难题,摆在了种粮大户们的面前。不过,这一次,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陶厂镇的种粮大户们则要淡定多了,因为在供销合作社的支持下,今年他们建起了自己的烘干仓储设备。

    小农经济时代,农户经营分散,单位种植面积较小,加之粮食生产商品化程度低,劳动力成本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自然晾晒即可满足粮食干燥的要求。随着规模化农业的发展,粮食生产的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为增加效益,农民必须提高粮食的商品品质,降低劳动成本,良好的烘干储存条件成为粮食生产必不可少的条件。

    陶厂镇种植大户郭长新反映,近两年来,粮食销售特别困难,国家虽然出台稻麦收购保护价,但是,因为库存量巨大,收购时对水分要求特别严格。而他们又缺少烘干设备,粮食收上来后,只能第一时间出售给粮商,无法存储起来等待时机,在不同粮食收购商中选择出价高者交售。去年午秋两季和今年午季收割时期都逢连阴雨天气,稍有耽误,粮食便会出芽霉变。以今年午季为例,小麦国家收储价为1.18元/斤,当地种植大户普遍只能卖到0.9元/斤的价格,部分甚至以0.46元/斤的价格交售出去,种粮亏损严重。

    由含山县供销合作社牵头成立的陶厂基层供销合作社成员农户共流转土地1.2万余亩地,因为缺少烘干设备,仅去年秋季,水稻出售就损失了200余万元,这几乎就是种粮大户们一年劳作所能得到的利润总额。

    没有烘干设备,种粮农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生产的积极性受挫,粮食的高效稳定产出就难以得到保障。但是,烘干仓储占地面积大、投资额度高,并非一家一户所能承担,且分户建设也不经济。事实上,缺乏烘干储藏设备设施在各地都比较普遍,已经成为新形势下粮食生产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市、县供销合作社在调研了解此事后决定积极发挥起为农服务领头羊的作用,共同出资与5家农民合作社、4个种植大户在陶厂基层供销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了含山县绿野供销合作社有限公司,公司投资1600万元实施粮食烘干与加工项目,构建起种、加、销一条龙的综合服务体系,帮助基层社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市、县两级社各拿出100万元进行投资,通过基层社与广大社员共担风险、共谋发展,与农民建立起日益紧密的利益联结体。

农技服务到地头

    今年入夏以来,持续降雨造成马鞍山洪灾泛滥,圩破堤溃,田地被淹,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形势严峻,灾后补救任务异常繁重。

    为抢农时、减轻水害,在很多地方还淹着水、路都不通的时候,马鞍山市含山县丰华供销合作社的年轻人就走到了大户们的田头,了解实际受灾情况以及后续排水条件,再根据不同播种时间、不同品种、不同苗情,点对点制定针对性的补救方案。丰华基层社主任刘帆不无自豪地说:“除了我们,没有人能够在灾后第一时间赶到大户们的田头为他们提供服务!”

    这个基层社是2014年恢复成立的,经营团队由6名90后大学毕业生组成,多是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农学系。目前,丰华基层供销合作社针对种粮大户提供的农技服务已达7个乡镇,覆盖2.5万亩田地,成为种粮大户粮食生产不可或缺的得力帮手。

    水灾发生后,种田大户们发现,尽管收到各个渠道发来的很多灾后补救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基本上都是笼统地表示要做好排水、补肥和病虫害防治工作,缺乏针对性,而且还相互“打架”,让农民不知所措。种植大户李永龙说,在为稻田做补救措施那几天,刘帆他们混在一起打下去的农药,一户就需七八种,涉及六七个厂家。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做好方案,配齐农药,再按科学的方法喷施下去,除了借助供销合社平台,其他任何一个部门或者企业都很难做到。即使只是对症找齐农药,一次性配送到位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用提成本和效率了。

    从去年开始,借助供销合作社的牌子刘帆又和安徽省气象局农网中心建立合作,以气象局“聚农易购”电商平台为基础,探索农村电商。去年秋天,他们刚接手“聚农易购”后,初次尝试的是推销马鞍山市当涂县特产大闸蟹。当时,找到的是一家小型养殖户,短短几个月就替这个养殖户卖了8万多元的产品。有了去年的示范,今年,已经有几个大型养殖户找到他们合作,准备共同在网上推销当涂大闸蟹,打造当涂大闸蟹品牌。

    养殖大户们反映,当涂大闸蟹因为没有品牌,一直以来只能低价卖给外地客商,去阳澄湖或者固澄湖“洗个澡”,再翻倍高价进入市场。现在,当地蟹农最迫切要做的就是打响当涂大闸蟹的品牌,而电商化又是最经济、最高效、最现实的手段。

    但是,现代农业分工更细,每个环节的专业化程度都要求更高,蟹农懂养殖,却无能力也无精力去研究如何实现电商化,即便是设计和制作适合网上销售的包装,对他们来说,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机遇和重任降临在了年轻的供销合作社人身上:为蟹农的产品走上电商道路做好服务,帮助他们适应网络销售。目前,他们已经开始在网上销售新一季的大闸蟹产品,并分步骤对其他农特产品进行包装设计,借助互联网,走上品牌化的发展道路。

用财务服务吸纳和改造农村致富带头人

    无论是农村还是农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致富带头人,然而,这些人的文化水平一般都不高,虽然头脑灵活,但是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仍然存在着极大的不稳定性。怎样帮助他们提高管理水平,让他们真心愿意和供销合作社一起,在“三农”服务中发挥更大的带动作用,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通过深入调研,含山县社主任贺邦贵表示,要规范他们对自身企业的管理以及规范供销合作社对他们的管理,首先要做的就是规范他们的财务管理。通过规范财务管理,既有利于帮助他们推进相关项目申报审核工作,又有利于他们对生产经营状况进行细致分析。

    为此,含山县社成立了专门的财务公司,为加入供销合作社的企业和合作社提供财务服务。而在农村,这些农民合作社和企业几乎全部都是由我们熟悉的农村致富带头人领办。据了解,接受供销合作社代账服务的企业共有近30家,每家每年仅需支付3000元的费用。目前,这项举措正在马鞍山全市供销合作社系统类进行推广。


装在“信福小屋”里的农村电商

    1972年出生的谷光仁,是个厨师,原先一直在上海打工,去年才回到了家乡安徽含山。令人意外的是,回到家后,他竟干上了“电商”的活儿。

    原来,为推进供销合作社深化综合改革,马鞍山市供销合作社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信福小屋”建设活动,积极借助电子商务信息化手段,恢复重建供销合作社便民服务综合网点。谷光仁做的正是“信福小屋”工程的终端,供销合作社电子商务实体“小屋”服务网点。在含山县,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含帮生活”线下服务点。

    借助互联网

    完善基层实体经营网络体系

    随着“互联网+”思想的深入人心,各地纷纷将发展农村电商纳入重点工作范围,电商下乡逐渐成为潮流。在发展农村电商的过程中,马鞍山供销合作社系统则立足自身条件,以互联网为工具,完善基层实体经营网络体系,充实经营服务内容。

    由含山县社牵头成立的电子商务公司,挂有两块牌子,分别是:安徽省东篱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马鞍山农合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据介绍,后者于2013年底成立,主要通过在阿里、京东等平台上设立地方馆,来推广销售当地农副产品;前者于2015年初成立,是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含山籍在京创业人员,并以其在京公司为管理主体,重新在含山注册成立的电子商务公司,是含山目前打造电子商务“含帮生活”平台的主体实施单位。

    “含帮生活”的实质就是印有含山logo的“信福小屋”,其开拓市场主要有两个方向。

    一是,以电商平台建设为抓手,积极恢复重建基层综合服务社,并赋予它网络销售终端配送功能,实现电商平台服务向乡镇直至村组延伸。基层服务网点的陈设与超市大体类似,不同的是,这些地方还分别设立柜台,增加了邮政储蓄存取款和借贷业务、车辆保险办理、水电及话费代缴、健康服务等业务,并纳入了面向基层的党建服务工作。而这些内容在“含帮生活”网站上也同样分别列出。

    另一个方向是全网营销,将含山特产卖向全国。据介绍,在含山县近45万户籍人口中,有约22万人常年工作生活在外地,且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借助北京含山商会等外地含山人社团组织的渠道,目前平台销售已在省外打开了一定局面。比如,含山人在京经营的饭店餐馆,现已逐步开始从“含帮生活”购买特色含山食材。平台负责人程光照说,这种以乡土文化为纽带来推动农村电商发展的做法,不但快捷而且高效精准。

    目前,“含帮生活”在全县已建成22个基层终端,每个终端都配备了电动三轮送货车,并安装GPS和北斗定位系统,后台只要接到顾客网络购买信息,即可将配送指令发送给与客户最近的零售点,实现快速配送。而在整个马鞍山市,相应的“信福小屋”终端已超过60个。

    公共服务

    随“信福小屋”到农民身边

    当前,农民集中居住,生活城市化已成必然趋势,迫切需要公共服务也随之下沉。根据复旦大学的研究,农村社会的老龄化程度和速度都明显高于城市。在这样的人口结构下,农村实体门店较网上购物应该更有竞争力,要成功推进农村电商建设,就难以绕开基层实体门店服务的有效跟进。

    和其他地方的农民一样,马鞍山的农民家里有红白喜事,都更愿意在自己家里办酒席。作为专业厨师,谷光仁也成了最受周边农民欢迎的人。因此,在打造“信福小屋”网上平台线下服务点时,含山县社就把位于仙踪镇的门店交由他负责。而他每次去农户家里掌勺,那户人家宴席所需的烟酒饮料基本上就都从他的店里拿。

    现在农村集镇上超市开得很多,谷光仁所在“信福小屋”的周边200米之内就有四五家。因为农民与他更亲近,所以,他的生意要远远好于竞争对手。目前,“含帮生活”正准备在他的店里增加快递承接、彩票销售等业务。他认为,随着业务的逐渐增多,网上销售的局面逐渐打开,周边群众网上购物,都由他来配送,他的竞争优势一定会更明显。

    千百年来,农民扎根于一方水土,对周围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已经习惯到不假思索、不愿思索的程度,哪怕是到了快速转型的今天,乡土气息在农村社会依然浓厚。因此,要在农村开展服务,开拓市场,选人用人上也必须充分考虑到农民的习惯。在建设基层网点选用人才上,马鞍山供销合作社系统除了选用像谷光仁这样能与农民生活联系密切的人员以外,还选用了大量当地生源的年轻创业大学生。这些年轻的大学生,父母多数要么是种粮大户,要么是农产品经纪人,拥有一定的“三农”社会资源。同时,他们自身也有文化,肯吃苦能耐劳,具备创新思维,肯于扎根农村创业发展,正是供销合作社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建设需要积极吸纳的新鲜血液。

    “信福小屋”通过发展电子商务,来改造供销合作社基层网点,打牢农村电商的实体根基,既服务了农民,也带动了供销合作社组织体系的建设,小屋里不仅装载着供销合作社发展农村电商的梦想,也装载新型农民创业发展的时代梦想。


马鞍山供销社的“信福小屋”

    2016年以来,安徽马鞍山市供销合作社系统,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掀起了建设“信福小屋”为城乡居民提供贴心服务的热潮。

  关于何为“信福小屋”,马鞍山市供销合作社主任姚育东解释,其实质就是信息化的便民综合服务体。在“信福小屋”四个字当中,“信”是工具,以信息化工具为服务手段;“福”是目的,就是要帮助城乡居民实现幸福生活;“小”是形式,即每个网点的规模和投资都比较小;“屋”是载体,以实体门店作为服务城乡居民的载体。

  “信福小屋”的建设和运转采取“县区建点,公司织网”的“政府+企业”的联合推动模式。它以农村社区为服务主体,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构建农村党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涉农信息化等四方面的综合服务体系。同时,积极将服务资源导入城市社区,根据居民实际需求,开展社区养老、家政等多项服务。

  “信福小屋”的运营体系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各个单点的小屋;二是由马鞍山市供销合作社控股的管理运营企业“信福公司”。

  “信福公司”借助供销合作社的组织体系力量,整合各类涉农服务资源,通过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将这些资源规范化地导入到各个“信福小屋”网点,并依靠网点数量和服务流量形成的规模效益,降低单项涉农服务的成本,保证每一项涉农服务都能够持久地在农村生存,真正打通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

  小屋屋主以在当地口碑好的农村能人、回乡创业大学生、日用品经营户、农资经营户等具有一定经营服务能力的人员为主,依靠公司提供的运营平台,开展日用品消费、缴费、金融、快递等等便民服务。经测算,农村社区门店变身“信福小屋”,获得较为集中的为农服务资源支持,平均每月可增加收入3000—4000元。由于服务功能齐全,“幸福小屋”也成为农村社区聚集人气的“茶馆”,承担了农村信息交流中间站的作用,成为采集舆情信息、宣传党和政府政策方针的重要窗口。

  姚育东表示,现代农业必须是以机械化生产来降低人工成本,以社会化服务来提高农业生产边际效益,以规模化经营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系统化联合合作来提升资源配置能力。通过建设“信福小屋”,马鞍山市供销合作社系统在深入推进改革的过程中,积极对接各项社会资源,发挥服务农业现代化建设主力军的作用。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