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11月2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我在石板岩供销社的十三年

□ 李合堂

石板岩供销合作社博物馆一角。
供销合作社职工挑货上山。

    我叫李合堂,今年81岁。1956年参加工作,1996年退休,在工作岗位上风风雨雨战斗了40个春秋。退休之前,我在河南省林州市供销合作社任副主任。1971年到1983年我在林州石板岩供销合作社工作了13年,对“扁担精神”有着深刻的认知。

    深山里有了供销社

    要发扬“扁担精神”,就必须懂得什么是“扁担精神”。其实,“扁担精神” 简单来说就是:“艰苦奋斗,勤俭办社,一心为民,开拓创新”。

    石板岩坐落在太行山的一个深山里,两山夹一沟。向上看一缕天,低头看石河滩,抬头是悬崖峭壁,举步是羊肠小道。一到夏季,洪水泛滥;冬季,飞沙走石,刮得人睁不开眼。解放前,石板岩没有一条公路,没有一处货铺。群众买卖东西,都要走鲁班豁、爬刘家梯,到县城或姚村去,非常困难。因此,在石板岩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买难买难走路难,称盐打醋得爬山,走时不见日,回来星满天。啥时山里有货铺,啥时买卖不出山。”

    1946年,石板岩解放后,党和政府在石板岩办起了供销合作社。刚开始建立供销合作社时,4名职工、5间平房,算盘和秤砣都是向农民借的,扁担和篓子是自己从家取的。他们就凭着“一个扁担两个篓,一双肩膀两只手”,上山送日用品和工业品、下山收农副产品,为山区人民服务。当时资金困难,他们就上山砍柴,挑到山前卖掉;回来时,再买些商品运到山上。后来,在西牛良建立了转运站。从县城运货到西牛良转运站,再肩挑驴驮送到石板岩,再从石板岩送到各家各户。

    我到石板岩工作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上山送货。

    上山送货对我来说非常困难。我一直生活在城市里,很少能看到山。到石板岩,抬头就是山,上山空着手还行,再挑担子,对我来说太难了。但是,到了石板岩,如果不挑扁担,就不算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所以,我下定决心,向老职工杨启祥学习。

    杨启祥每天上山送货,人送外号“爬山虎”。有一次,我和杨启祥一起送货。当时送货的地方是王相岩上面的几个村庄,走的路是现在的老道岩。但是,当时的老道岩还没有整修,上面最窄的台阶就一脚宽(30厘米左右),如果一不小心就会跌落悬崖。杨启祥挑了五六十斤,我第一次送货,只挑了三四十斤。杨启祥走在前,我跟在后面。这一次能不能上去,对我是一个考验。之前,我来老道岩体验过生活,空着手到半山腰就下来了。这一次让挑着担子上去,比登天还难。上山的时候,需要一手扶着扁担,一手扶着悬崖峭壁。我的两腿直打哆嗦,也只能咬紧牙关,一步一步往上挪,硬挑着上去了。到了山上,我情绪非常低落,想着如果还在城里工作,哪用受这罪。杨启祥看到后说:“老李,咱今天来这送货,虽然很苦很累,但是换来了群众不受罪,这是最大的甜。另外,我们受得这点苦和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比起来算什么。”一番思想工作后,我又挑起了担子继续向前。村庄很分散,一个小村就是十几里长。有的一个村是一户,有的是两户、三户。我们既提供工业品,又收农副产品。去时挑一担子,回时又是一担子。去时走的是老道岩,回时走的是旮旯梯。从山上回到供销合作社,晚上躺在床上,浑身疼。但是想到群众对我们的热情劲儿,就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在石板岩,感受最深的还有一件事,那就是供销合作社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一次,我和杨启祥到朝阳送货。在送货途中,看到一个农民在挑着大粪给玉米施肥。他舀大粪的茅勺把折了,不能用了。他就问我们:“咱们供销合作社有没有这个勺子?”我知道供销合作社有,于是翻山越岭帮他取回了茅勺。

    在平时,不管是大雪封山还是河水淹路,只要群众有需要,我们就要把货送上山。有一年,石板岩下大雨,一人高的水,把新修的公路、太行隧洞、到石板岩的公路全部冲垮了。群众的房屋严重漏雨,迫切需要塑料布。林州市社用汽车把塑料布运到平板桥,我们20个职工从平板桥背着塑料布,穿太行隧洞,再背到石板岩,又从石板岩背到各个村庄。当时只有一个想法,不管多苦多累,只要群众需要,我们都要按时送到。

    除了送货上山,供销合作社还要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石板岩农业落后,我们就从山西采购来品种优良的土豆,让农民试种;为了发展山区经济,从河南南阳市南召县引来了蚕种,帮助农民植桑养蚕;种药材、种果树,修水利、修公路……供销合作社给当地群众提供了各方面的支援。那时,我带领职工背着锅、背着碗、背着粮食,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到山上刨鱼鳞坑、种果树,发展经济林,使车佛沟大队山果大幅度增产;为了帮助大垴村群众发展生产,我带领职工从石板岩步行20多里路到大垴,和群众一块挑大粪,给玉米施肥。在服务过程中,石板岩供销合作社逐渐形成了“艰苦奋斗、一心为民、勤俭办社、开拓创新”的“扁担精神”。

    “扁担精神”永流传

    我刚到石板岩供销合作社工作时,居住条件十分艰苦。我和主任李林洹、副主任付朝吉3个人住在一个非常窄小、四面透风的石头房内,每人身下是一个不到一米二的小土炕。土炕旁边放一个小柴桌,柴桌上放一盏煤油灯。每天除了与职工一起上山送货外,装车卸车、小修小补,从不雇人。拉货车一来,钟声一响,从主任到职工,一人一条小围裙,参加义务劳动。当时石板岩交通条件还很差,太行隧洞还没有通车,没有一条公路通往山上的村庄。我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的精神,走鲁班豁、爬刘家梯,到县城去进货。

    那时在石板岩供销合作社工作,为了群众的需求,我们时刻坚守在工作岗位,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全靠妻子一个人照顾。现在想想,觉得非常愧疚。但是,值得欣慰的是,石板岩供销合作社赢得了山里人的爱戴,被称为“山里人心上的供销合作社”,被授予“农村商业战线上一面红旗”和“大庆大寨式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1978年,我作为石板岩供销合作社代表,参加了全国财贸战线“学大庆学大寨”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国务院命名石板岩供销合作社为“大庆大寨式先进单位”,使“扁担精神”这面红旗可以高高飘扬在太行山上。

    现在,作为一名供销合作社员工,我们仍要时刻谨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扁担精神”更好地传扬下去,为林州人民都能过上美好的生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曾任石板岩供销合作社第五任主任)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