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1月25日,2016中国合作经济年度主题论坛在“供销金融杯”2015—2016中国合作经济年度成就奖颁奖典礼后举行。论坛以“谁来打通农村普惠金融的‘最后一公里’”为主题,邀请了金融界的专家、从业人员和正在涉足金融服务业务的供销合作社、合作社代表,从“谁为合作社、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谁将是未来农村合作金融的主体”两个论题出发,探讨了当前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政策背景、存在问题以及未来方向。
同时,在论坛上首次发布了《中国供销合作社合作金融发展报告》。《报告》从合作金融发展概况、行业分析、国际金融发展经验以及中国供销合作社合作金融发展趋势分析四个层面,详细阐述了合作金融发展的现状及成功的经验,为合作金融从业者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帮助。
与会代表积极互动,现场气氛非常热烈。与会代表均表示,此次论坛主题直切合作社在开展资金互助、申请小额贷款等业务时遇到的难点问题,同时又解析了合作金融在我国农村的发展趋势,对于合作社借助金融力量开展一二三产业融合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主题沙龙 1
谁为合作社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实践者说
一切要从基层需求出发
江苏省兴化市供销合作社副主任 倪为荣
江苏省兴化百发小贷公司是经过江苏省政府金融办公室批准,由中合联投资集团和兴化市供销合作社联合发起成立的,注册资金1亿元。公司成立以来,累计投放小额贷款达16亿元。
百发小贷公司的服务对象是“没有条件获得银行贷款支持的农民以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对于他们在生产上遇到的资金难题,公司都会想办法去解决,也就是所谓的“阳光小贷”。同时,公司运作中,所有流程都是透明的。这种“透明小贷”主要是为了提升客户的体验。今年以来,公司还探索了“互联网+信贷”服务,并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发放了1050万元的小额贷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对于供销合作社来说,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有很大的优势。一方面,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支持;一方面,农民迫切期盼合作金融。此外,农村合作金融也是供销合作社开展生产服务和流通服务的核心支撑。供销合作社拥有完整的省、地、县、乡四级组织体系,再加上网点众多,非常有利于提高金融服务的精准度。
搭建平台 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河北省馆陶县供销合作社主任 郭长付
河北省馆陶县供销合作社一直以来都在探讨为“三农”服务的新路径。在2013年,馆陶县社搭建了“供销金融超市”平台。平台主要包括三个业务板块:金融和类金融的业务板块、金融和类金融相关联的业务板块以及以中小微企业和农民需求为主的板块。截至目前,供销金融超市已经为商户、农民落地贷款3.9个亿,落地资金达7500万元。
今年以来,金融超市平台开始下联到乡镇和农村。平台推出了“1+N”模式,即县级有服务平台、村有服务终端,推动“双超共赢”(金融超市和村级超市),并在全县277个行政村实现供销合作社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目前,已有177个行政村建立起了服务网点,计划到明年完成277个行政村服务网点全覆盖。
供销合作金融解决了金融部门“有路难下”的问题,也解决了中小微企业、农民商户“有门难进”的问题。通过今年一年对村级网点的推广建设,有效解决了农民对金融需求的“最后一公里”难题。接下来,我们还将加大对合作金融的推广,力求为农民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
引领者说
中合联的小贷公司发展模式与现状
中合联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 申泽涛
中合联投资有限公司从成立到现在,一直在解决的一个痛点,那就是“贷款难”问题。
从2014年开始,中合联就开始做农村金融,并为合作社提供咨询服务,这其中包括商业化的小微信贷技术支持。我国的信贷机构很多,但是商业金融并不能满足所有小微贷款的需求。之前,中合联一直在做小微贷款。在小微贷款业务中,我们通过调查的方式来判断风险,并不需要客户提供抵押。
在小额贷款业务上,中合联进行了品牌化的管理。目前,公司控股的几家小贷公司,从流程到制度等都是进行品牌化的管理。同时,产品实现了本地化。中合联会根据当地的市场环境来为客户设计相对应的产品。
我们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做中国的小微信贷技术,所以我们要做到识别风险、风险定价、管理风险以及如何处置风险。现在商业信贷技术风险管理,在国际上主流技术有两个模式:一个是全部由人去调查,一个是由信贷工厂通过机器判断风险。我们希望可以做到人与机器共同完成此项内容。
专家评析
建立普惠金融体系应搞好配套服务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农村金融与投资研究中心主任 何广文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还存在着金融机构多样化的格局。从总体来看,金融服务的供给不缺;从总量上来看,资金总量较多。但是,目前存在的这些机构,在针对农户、合作社、小微企业、新型经营主体等服务上还存在一些困境。一是机构深入基层不够。机构网点都在县城,在乡镇较少。对服务的不了解、信息的不对称,很难让金融服务得到全覆盖。二是作为小微企业、农户合作社等,对于商业银行在贷款时要求的法律意义上规范的抵押物难以提供,要获得贷款比较困难。三是贷款成本高,融资比较困难。
对于普惠金融,很多人的理解不到位,普遍认为是扶贫金融、政策金融等。从理论上来讲,“普惠金融”是指使没有享受到以及没有充分享受到商业金融服务的群体,在需要的时候有机会以合理的成本有尊严地享受到金融服务。现在,推进普惠金融服务是一个国家战略,国务院在2015年12月31日颁布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所有金融机构都在探索普惠金融服务,在推进的方式和路径上各有侧重。
推进普惠金融服务,更多是为了满足农户、小微企业、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需求,其中最主要的是信贷方面的需求。而这些群体,大多缺少法律意义上规范的抵押品。因此,我们要让贷款“放得出去,收得回来”,就要求各贷款机构进一步完善制度,加强合作与联合。因为农民、小微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资金,还需要有配套的服务。
从法律上如何防控金融风险
中国贸促会供销行业分会法律部主任 周浩
从法律层面看,开展农村小额信贷必须要注意三点:一是立法。中国人民银行有普惠金融司、邮政储蓄也成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等,但是真正开展这项工作的机构是非常有限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立法成本高。二是执法。目前,国家执法部门是选择性执法,这要求在运行过程中一定要规范化。三是普法。很多合作社的章程并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写,一味地复制其他合作社的章程,缺乏特色。同时,也造成了很多漏洞,很容易出现法律问题。
因此,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法律底线,以此来保障合作社可以顺利开展内部的金融服务。
主题沙龙 2
谁将是未来农村合作金融的主体?
实践者说
积极作为 稳妥推进
江西省石城县华丰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郑旭洪
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华丰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3月,是一家为社员和广大养殖户提供生产合作、消费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2015年10月11日,合作社成立了信用合作部。截至目前,已累计为70多名社员提供借款1300多万元,为贫困户借款61万元。此外,合作社是中合联投资有限公司在江西省筹建的首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合作部试点,严格按照“社员制、封闭性、不对外吸储放贷”的原则来开展业务。
在运作的过程中,我们总结了几点:首先,要稳步前行,不冒进。合作社一直稳扎稳打,做实每一步,做好每一个环节。其次,选好能人,积极作为。选择在当地有威信、有诚信、口碑好的养殖户社员作为发起人,理事会、监事会成员选择在当地有影响力、有管理水平的人,并明确章程、社员分配机制、股金及资格股、投资股及发起股的用途。同时,扎实防范风险。合作社信用合作部只面对社员发放贷款,每个社员可以借款的金额不超过3万元;借款实行担保制,社员与社员之前互相担保,担保额度不超过出资额度;在抵押贷款方面,社员可以参照养殖的数量、规格来抵押贷款,最高额度不超过30万元。此外,我们积极推进精准扶贫,通过对贫困户社员进行资金帮扶、技术培训帮扶、入股股金分红帮扶等,让贫困社员落户合作社的信用合作部,并享受分红。
规范是第一要务
山东滕州市级翔果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李全才
山东滕州市级翔果菜专业合作社是2008年3月份由级索供销合作社联合5户农民共同发起成立的,主要为社员提供农机、农技、农资提供、信用互助以及农产品销售等服务。2008年5月,为了解决社员生产资金不足的问题,合作社按照“吸股不吸储、分红不付息、小额短期”的原则,在合作社内部设立了资金互助业务。合作社严格管理、严控风险,解决了农民短期、季节性资金短缺的问题。
2015年3月,合作社在金融监管局和滕州市社的监督指导下,召开了社员大会,对合作社的资金互助业务进行了规范。
一是对社员身份的规范。原参与资金互助的8户社员全部转为新社员。另外,还吸收了8户新社员。目前,参加信用互助的共16户社员,互助金总额达160万元。二是对社员出资额的规范。根据省政府发布的8号文件规定,社员出资额是上一年度全市农民收入的30倍,超过的部分我们给社员进行了清退。此外,出资额也不能超过出资总额的5%。三是对原借出业务进行规范。原来的标准是社员借款额不能超过互助金总额的5%,也就是最多8万元。对原来社员借款额超出的部分,合作社和相关社员进行了沟通交流,及时收回。四是对原来的规章制度以及操作流程,根据省政府发布的8号文件相关规定,全部进行了规范。通过规范,合作社的信用合作业务有了保障,资金的安全性大大提高。
引领者说
“一站式”服务 打造农村新型合作金融
中金农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孙文艳
中金农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是中合联投资有限公司在2014年牵头成立的。目前,主要涉及四块业务:一是互联网金融;二是受中合联委托,对旗下的10家小贷公司进行品牌化、连锁化管理以及人才的培训和技术支持;三是合作金融。这块业务主要是以咨询为主;四是技术。对各个板块的业务流程、监管以及风险防控等进行技术上的支撑。
在运作中,通过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公司从信贷、规范化以及合作社章程等方面提供一系列综合的咨询服务和培训。同时,根据各地政策不同,公司会因地制宜解读政策。比如,一个县域的农村金融体系如何去建立、布局等,公司可提供一些多样化的解决方案。在技术方面,中合联在北京和南京有两个比较大的数据中心,通过数据托管来保障数据安全。
现在,我们还开拓了相互保险业务板块。相互保险,实际上是一群同样有着保险保障需求的人自我组织起来,不以营利为目的,互相服务的一个组织。结合供销合作社的特点,中合联认为由自身牵头发起具有互助性质的保险公司,时机已经非常成熟。2015年,公司联合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供销合作社系统内的省、市、县16家供销合作社,一起作为主发起人,再加上500家的一般会员发起人,共同向保监会上交相互保险业务申请材料,并于今年3月获得保监会授命函。
当前,我国保险业模式还是非常单一,多数以商业保险公司为主。从国际上来看,相互保险公司在整个保险体系市场份额占到了27%,但在中国仅有0.3%。所以,开展相互保险拥有良好的前景。同时,供销合作社拥有较为发达的全国网络,开展相互保险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专家评析
何广文:农村合作金融的主体仍然是农民
当前,国内并不缺乏正规的金融机构和资金,缺的是怎么来服务农户、服务合作社及小微企业这样的机制。现在的一些金融机构,有能力没有创新,或者创新不足。在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上,特别是信贷服务上的满足度较低。所以,我们需要发展合作金融。
合作金融的模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一是实现自我推进。通过与产业结合,在产业合作的基础上,在交易过程中留存现金流,并在内部开展相互借贷,这就是中央政府一直强调的在合作社内部、基于成员的资金互助。同时,也可以将闲置资金放在合作社,合作社成员之间可以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来进行资金的运作,较好地解决了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但是,单个合作社来推进资金互助实力有限。因为在金融活动过程当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单一合作社的自身抵御风险能力比较弱,这个时候就需要系统的保障、组织的保障。所以,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讲,通过供销合作社系统来推进资金互助,可有效提供政策保障和系统保障,运转过程中更容易实现规范发展。同时,有中合联为合作社金融服务提供辅导、培训,有利于合作金融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合作金融不是说合作社发展为主体,发展主体仍然是农民。开展合作金融的过程中,要让农民有合作的理念、有合作金融的意识、有普惠金融的认知,不断提高农民对合作金融的认识。